方格精選

釀影評|《艾美懷絲》:「但我說不、不、不」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陣子西方流行樂壇的新聞焦點,是關於流行歌手小甜甜布蘭妮被父親監護十餘年的合理性,有些不可思議的事蹟隨之公諸於世,包括布蘭妮被迫開演唱會、用藥、工作等等,而她對賺來的錢、甚至是子宮裡的避孕器,都沒有處置的自由。我不禁想起十年前不幸早逝的歌手艾美.懷絲,想著她的成名曲〈Rehab〉那句歌詞「但我說不、不、不」。
由亞斯夫・卡帕迪亞執導、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艾美懷絲》,呈現的不只是英國歌手艾美.懷絲的特出之處,它更著重這位天才歌手平凡、自然、有血有肉的那部分,溫柔但不逃避地揭開傷痛,令她的過往不再是茶餘飯後的娛樂新聞,或是灑滿狗血的悲情故事。《艾美懷絲》對我而言是個清亮的提醒:那些關於明星的、各式光怪陸離的誇張消息,既不酷、不好笑也不獵奇,而可能是他人紮紮實實的困境。
《艾美懷絲》突顯這樣一位常被輕易抹成毒蟲、酒鬼的怪女孩,背後有多少複雜的面向。她是個完整的人,有多樣的經歷,不是一個單純老套的毒蟲笑話。它並讓我知道,艾美.懷絲走到生命後期,許多事情已經超出她的掌控,更像是被推著走的,對周遭的人說再多的「不」也沒有用。
本片大多數畫面素材來自親友自拍影片、新聞畫面、演唱片段、錄音室畫面等等,搭配上艾美.懷絲親友受訪的聲音片段作為旁白。觀眾從她充滿希望與光彩的少女時代,看著她的聰慧、風趣與自信,再一路看她漸漸失去光芒與笑容,生命彷彿成為一關關闖不過的關卡,將她擠進越來越小的密室,直到再也無法逃脫。
這位出身北倫敦的女孩,一路面對父母的離婚、母親的軟弱、父親的缺席,其後又深深愛上對她百害無一利的男人,在雲霄飛車般的情感起伏之中,男人在她寫出暴紅專輯《Back to Black》之後認真回頭了,艾美.懷絲跟他結了婚、並跟著他吸毒。父親也重新回到艾美.懷絲的生活中,帶來的影響並不太好,甚至在她身心狀況出問題需要休養時,帶了一大批工作人員拍攝實境秀。即使後期艾美.懷絲的狀況已經極差,仍是被經紀人與父親等人推著繼續巡迴演出與創作新專輯。
名氣來得太急太快,對艾美.懷絲又是一樁硬傷,也失去扭轉厄運的機會。她身邊的空位已經變得「來者不善,善者不來」,是有心圖利者的集散地,也是狗仔的追逐目標,外界對她的負面看法不斷被誇大、被標籤化、成為娛樂,奪走她維持心靈平靜、安心休養的機會。從《艾美懷絲》找到的舊畫面可以清楚發現,在電影中段,尚可看到她在許多節目擔任來賓,散發幽默風趣、充滿活力的風采,但到後段,她每次獲得新聞版面,都是狗仔捕捉到的失控畫面,或是節目開場主持人的挖苦,其後每況愈下,漸漸走向崩毀。
我重新思考明星的世界。雖然他們全球到處跑,生活各種麻煩事都有人打點,但能恣意活動的空間實在太小了,不能隨意逛街,不敢隨處認識人,最緊密的那圈親友如伴侶/配偶、父母、兄弟姊妹、孩子、經紀人、加上一兩個閨密就差不多佔滿所有生活,找不到更寬廣的、被其他人真心愛著的可能,再加上明星身上扛著龐大的盈利壓力,周圍的人都有動機請她將「賺錢」擺在任何私人需求之前,所以即使貴為人人稱羨的大明星,也沒有多大的權力能說:「不」。
觀賞過《艾美懷絲》再回頭細細品味她的作品,我驚覺這是一位多麼誠實的藝術家,歌曲裡的故事有多麼私密,與她的個人世界緊密結合,歌聲悠悠唱著各種痛苦與早熟的領悟,都是她用生命換來的。電影前段那個青春、才華洋溢的女孩,竟然如此快速下沉到萬劫不復的煉獄,並在 27 歲就不幸暴斃於倫敦寓所,教人不勝唏噓。
看見布蘭妮自述過去十幾年如何過著沒有自由的日子、對監護人的安排沒有拒絕的權利,我再度想起艾美.懷絲死前一個月出現的新聞:她在演唱會上發呆,拒絕表演。當年瞄到這新聞,我的第一反應,只猜想她大概又嗑藥嗑茫了,或喝酒醉翻天了。不過,後來在《艾美懷絲》看見那場演唱會的影片,艾美.懷絲雖看起來「怪怪的」,但神情卻有一抹帶著苦澀的輕蔑笑容,彷彿正清醒地與這世界對抗。
我很難不去想,或許當年那次拒唱,是她僅剩的抗議方式?她之前已對許多人表明不想唱,卻仍被身邊的人強迫站上舞台,唯一能做的也只有不開口了。看著這幕,我驚覺她離大家多麼遙遠、多麼孤單。即使她就站定在舞台上,眼前的熱情粉絲卻完全不知她經歷何事,狀況多麼嚴重,沒有任何人知道怎麼幫助她,甚至還噓她下台。我更羞愧的是,自己當年讀到新聞的直覺反應,也跟多數自認在看「娛樂」新聞的人一樣,將她整趟痛苦歷程,簡化為單純的「行為脫序」,輕浮地一筆帶過。
《艾美懷絲》訴說的,是個必須一再覆誦的成名故事。觀眾會在這部紀錄片裡忘掉她的光環,以她更貼近「平凡人」的樣貌,取代當年那位既天才卻又帶著許多負面形象的天后,讓我們記得她青春亮麗的模樣,記得她已經盡力想要變好了,卻無力掙脫惡性循環。
以前我聽〈Back to Black〉的「而我走上崎嶇之路,用光了籌碼,回歸一片漆黑」這段歌詞,想的是自己的心事,直到艾美.懷絲的人生故事完結後,我驚覺那段幾乎像是對未來悲劇的預言。再回到今日,看看布蘭妮的新聞,我忍不住想,當又一個偶像明星發出求救訊號、拒絕生命被他人掌控時,我們這回能否來得及救她?
全文劇照:美昇國際

【方格子 × Giloo 線上影展】精選 15 部名人傳記紀實電影與系列影評,以文字輔佐影像,帶領你揭開名人螢光幕後的真實面紗。點此看片單與更多影評
【方格子 × Giloo 年會員聯名方案】限時優惠中!8/31 前訂閱只要 1,990 元,即享雙會員 365 天,讓你看遍得獎電影、暢讀付費影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影片的視角顯然是放在尤赫身上,然而他與三位女性之間的關係,卻是構成影片的主要核心。導演對妻子、艾莉、莫娜三人的出場方式與角色形塑的安排都別具用心,充分利用光影、鏡位、服裝造型和影像上的構圖暗示,間接表達尤赫與她們之間的關係,讓這部不以對白直接表露情感的作品,反而凸顯人物行為的內在動機
不是也可以語焉不詳地、只要記得最重要的核心,其他細節怎麼變動也好:「見到你那天我很難過。」「為什麼?」「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只記得見到你之後,我就不難過了。」生活中本來就會不斷忘了什麼,假裝忘了什麼,努力記得的不過是,所用的努力、費的心神、澆灌屬於彼此的紐結。
幽默、譏諷與痛苦的事件,在這三部電影裡產生了結合,形成了「病態的玩笑」(sick jokes):恰好此三部電影皆取材自二戰前後的納粹德國,且皆以戲謔的方式,對痛苦且難受的事件進行了不同的描述與呈現。對恐怖事件的簡化、刻意誇大的幽默或童真,對於有必要被徹底認識的歷史事件的理解,是否有幫助?是值得質疑的
知識是種力量。當黑人有了知識,便改變以往黑人是種弱勢的概念。而黑豹是非洲沙漠的勇猛動物,為了找尋一種象徵「黑人的機智驍勇」,「黑豹」的象徵油然而生,將黑人重新詮釋為:雖然膚色深黑,卻不是弱者,而是聰穎善戰的鬥士。黑豹黨與黑豹出生於同年,有其歷史成因。
阿依達所執行的救援行動,看似是在抵抗塞爾維亞入侵,以及對抗拒絕自己家人的聯合國軍隊──總體而言,皆是在對抗兩者施加於自身的去人性化。然實際上,自阿依達開始為聯合國軍隊進行翻譯,或是自阿依達央求少校以丈夫成為談判代表,作為交換家人進入基地的條件開始,阿依達便屬於聯合國,屬於進行消極去人性化的西方國家⋯
在安娜的認知裡,死亡是一種「不在」與「不再」:前者意味著當下在場的缺席,後者則是先前所說之有關「過去」的時間狀態。死亡並不是士兵生前所流下的鮮血,而是士兵的「不在」與「不再」;而安娜沒有認定姊姊死了,亦是因為她仍看見姊姊躺在那裡,直到她折回房間看見姊姊不見時,死亡才暫時被安娜所理解。
影片的視角顯然是放在尤赫身上,然而他與三位女性之間的關係,卻是構成影片的主要核心。導演對妻子、艾莉、莫娜三人的出場方式與角色形塑的安排都別具用心,充分利用光影、鏡位、服裝造型和影像上的構圖暗示,間接表達尤赫與她們之間的關係,讓這部不以對白直接表露情感的作品,反而凸顯人物行為的內在動機
不是也可以語焉不詳地、只要記得最重要的核心,其他細節怎麼變動也好:「見到你那天我很難過。」「為什麼?」「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只記得見到你之後,我就不難過了。」生活中本來就會不斷忘了什麼,假裝忘了什麼,努力記得的不過是,所用的努力、費的心神、澆灌屬於彼此的紐結。
幽默、譏諷與痛苦的事件,在這三部電影裡產生了結合,形成了「病態的玩笑」(sick jokes):恰好此三部電影皆取材自二戰前後的納粹德國,且皆以戲謔的方式,對痛苦且難受的事件進行了不同的描述與呈現。對恐怖事件的簡化、刻意誇大的幽默或童真,對於有必要被徹底認識的歷史事件的理解,是否有幫助?是值得質疑的
知識是種力量。當黑人有了知識,便改變以往黑人是種弱勢的概念。而黑豹是非洲沙漠的勇猛動物,為了找尋一種象徵「黑人的機智驍勇」,「黑豹」的象徵油然而生,將黑人重新詮釋為:雖然膚色深黑,卻不是弱者,而是聰穎善戰的鬥士。黑豹黨與黑豹出生於同年,有其歷史成因。
阿依達所執行的救援行動,看似是在抵抗塞爾維亞入侵,以及對抗拒絕自己家人的聯合國軍隊──總體而言,皆是在對抗兩者施加於自身的去人性化。然實際上,自阿依達開始為聯合國軍隊進行翻譯,或是自阿依達央求少校以丈夫成為談判代表,作為交換家人進入基地的條件開始,阿依達便屬於聯合國,屬於進行消極去人性化的西方國家⋯
在安娜的認知裡,死亡是一種「不在」與「不再」:前者意味著當下在場的缺席,後者則是先前所說之有關「過去」的時間狀態。死亡並不是士兵生前所流下的鮮血,而是士兵的「不在」與「不再」;而安娜沒有認定姊姊死了,亦是因為她仍看見姊姊躺在那裡,直到她折回房間看見姊姊不見時,死亡才暫時被安娜所理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探索布蘭妮的成長與挑戰,從她與父親的關係開始,進而影響她的愛情觀與職業生涯。她在娛樂圈中所面臨的壓力、焦慮以及對身分的探索,無疑塑造了她的故事,並引起許多女性的共鳴。
Thumbnail
泰勒絲成功轉化憤恨與不甘為創作養分,堅持不被「仇恨」定義。從她的音樂生涯、個人價值觀及對社會議題的立場可以看到她的成長和堅持。透過她的音樂,她反映了自己的價值觀和立場,保持堅持和不妥協的態度。
Thumbnail
80年代後期,鮑伊對自己音樂的真實性和超級巨星的本質產生了懷疑,他對成為受歡迎的歌手並不感興趣,而是渴望再次重塑自我。因此由鮑伊擔任主唱的 Tin Machine 將是他再一次探索美學的必經之路。儘管樂團只短暫發行了兩張錄音室專輯和一張現場專輯,但卻成為了鮑伊的音樂救贖。
Thumbnail
前言 小編最近看了Youtuber飽妮的影片〈安海瑟薇討人厭的真正原因。〉頗有感觸。本葉將根據該集影片討論作為延伸,有興趣歡迎自行服用。 先談重點,女性的情緒價值,是社會期待 目前大多數的社會,對男女的社會期待還是有那麼一點相似。年紀會變,環境會變,人會變。但社會要變,可能要好多世代。 不同
Thumbnail
說到西洋搖滾樂,我想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就是來自加拿大的艾薇兒了吧。自從2002年發行首張錄音室專輯《Let Go》之後,就迅速竄紅。第二章專輯《Under My Skin》中的My Happy Ending更是大家熟悉的歌曲。不過,在2014年,她因為萊姆病而消失在螢光幕前。 因為消失得太突然,還出
Thumbnail
布蘭妮.斯皮爾斯是一位具有跨時代影響力的流行音樂巨星,在演藝事業發光發熱的同時受到父親長期監管。她的故事不僅是一個人的成長歷程,也成為一個監管制度合理性的社會議題。透過布蘭妮的故事,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到如何愛自己、與自己相處的重要性。這篇文章將從布蘭妮的事跡中,探討內在小孩及內在家庭系統療育法的概念。
Thumbnail
歌手簡介 艾薇兒·拉莫娜·拉維尼(英語:Avril Ramona Lavigne,/ˌævrɪl ləˈviːn/ AV-ril lə-VEEN,1984年9月27日—[3]),加拿大創作歌手、詞曲作家及演員,她發行了七張錄音室專輯,並獲得了眾多獎項,其中包括八項葛萊美獎提名。 音樂出版物也因此
Thumbnail
極短篇小說:曾被女兒視為「淫蕩」母親的「艾薇」,隨著命運之手的推送,遇到欣賞她的餐館老闆「羅力」,命定的姻緣又成全了他們的愛情。
Thumbnail
然而,當布蘭妮回到路易斯安那州的家中時,她發現——自己的家人將她保留在母親家裡的兒時物品全部扔掉了,包括孩童時收集的Madame Alexander娃娃、三年時間跨度的筆記、一本寫滿的詩集。「All gone.」
Thumbnail
Travis 《Closer》 艾薇點過咖啡之後,坐在最裡邊最清靜的一隅,臉上一片憂悒,漫無目的滑動手機。耳際邊忽然聽到一首只有她最熟悉的歌曲,她放目四週,看看這首歌曲的放送是否沖著她,但卻好像沒有甚麼異常動靜。 邊聽邊緬懷舊事。十年前她跟羅力到英國旅行時,在曼城火車站,淡然的歌聲從揚聲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探索布蘭妮的成長與挑戰,從她與父親的關係開始,進而影響她的愛情觀與職業生涯。她在娛樂圈中所面臨的壓力、焦慮以及對身分的探索,無疑塑造了她的故事,並引起許多女性的共鳴。
Thumbnail
泰勒絲成功轉化憤恨與不甘為創作養分,堅持不被「仇恨」定義。從她的音樂生涯、個人價值觀及對社會議題的立場可以看到她的成長和堅持。透過她的音樂,她反映了自己的價值觀和立場,保持堅持和不妥協的態度。
Thumbnail
80年代後期,鮑伊對自己音樂的真實性和超級巨星的本質產生了懷疑,他對成為受歡迎的歌手並不感興趣,而是渴望再次重塑自我。因此由鮑伊擔任主唱的 Tin Machine 將是他再一次探索美學的必經之路。儘管樂團只短暫發行了兩張錄音室專輯和一張現場專輯,但卻成為了鮑伊的音樂救贖。
Thumbnail
前言 小編最近看了Youtuber飽妮的影片〈安海瑟薇討人厭的真正原因。〉頗有感觸。本葉將根據該集影片討論作為延伸,有興趣歡迎自行服用。 先談重點,女性的情緒價值,是社會期待 目前大多數的社會,對男女的社會期待還是有那麼一點相似。年紀會變,環境會變,人會變。但社會要變,可能要好多世代。 不同
Thumbnail
說到西洋搖滾樂,我想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就是來自加拿大的艾薇兒了吧。自從2002年發行首張錄音室專輯《Let Go》之後,就迅速竄紅。第二章專輯《Under My Skin》中的My Happy Ending更是大家熟悉的歌曲。不過,在2014年,她因為萊姆病而消失在螢光幕前。 因為消失得太突然,還出
Thumbnail
布蘭妮.斯皮爾斯是一位具有跨時代影響力的流行音樂巨星,在演藝事業發光發熱的同時受到父親長期監管。她的故事不僅是一個人的成長歷程,也成為一個監管制度合理性的社會議題。透過布蘭妮的故事,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到如何愛自己、與自己相處的重要性。這篇文章將從布蘭妮的事跡中,探討內在小孩及內在家庭系統療育法的概念。
Thumbnail
歌手簡介 艾薇兒·拉莫娜·拉維尼(英語:Avril Ramona Lavigne,/ˌævrɪl ləˈviːn/ AV-ril lə-VEEN,1984年9月27日—[3]),加拿大創作歌手、詞曲作家及演員,她發行了七張錄音室專輯,並獲得了眾多獎項,其中包括八項葛萊美獎提名。 音樂出版物也因此
Thumbnail
極短篇小說:曾被女兒視為「淫蕩」母親的「艾薇」,隨著命運之手的推送,遇到欣賞她的餐館老闆「羅力」,命定的姻緣又成全了他們的愛情。
Thumbnail
然而,當布蘭妮回到路易斯安那州的家中時,她發現——自己的家人將她保留在母親家裡的兒時物品全部扔掉了,包括孩童時收集的Madame Alexander娃娃、三年時間跨度的筆記、一本寫滿的詩集。「All gone.」
Thumbnail
Travis 《Closer》 艾薇點過咖啡之後,坐在最裡邊最清靜的一隅,臉上一片憂悒,漫無目的滑動手機。耳際邊忽然聽到一首只有她最熟悉的歌曲,她放目四週,看看這首歌曲的放送是否沖著她,但卻好像沒有甚麼異常動靜。 邊聽邊緬懷舊事。十年前她跟羅力到英國旅行時,在曼城火車站,淡然的歌聲從揚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