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你學習時,一定聽過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然而知識真的是力量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讀了很多書,看了很多文章,生活卻沒有太大改變,反而越弄越糟糕?
或是在你專研的領域,雖然懂得更多,卻也搞砸許多事。
最近在看
人類大命運這本書,提到一個讓我感觸很深很有趣的概念。
書中說到:知識如果不能改變行為,就沒有用處,但是知識一旦改變行為,知識本身就失去意義。
簡單來說,就像
劉奕酉大大說的:知識如果為了用而用,就沒用;知識沒有立即用,也沒用
這什麼意思?
前陣子剛上完何則文老師的《內容創作的第一堂課》,結果隔天就趕緊輸出心智圖和寫心得文。
原因就在於,知識沒有立即用,就沒用,當這項知識在你腦中逐漸被淡忘,那麼你有學跟沒學是一樣的。
再來,如果這項知識,已經不再是知識,而是常識,人人都懂。
那麼它就像喝水,不用別人教,你就知道怎麼做。
這樣你花錢學一項常識,一來浪費資金,二來浪費時間。
但當我把課堂上則文老師的課程,整理成心智圖和心得輸出時
我又想到,則文老師在課堂上說的一句話:
如果你想當個好的內容創作者,那就別當個整理者,試著在你的作品中 說出你的觀點、你的故事。
因此我就想,如果我只是把學到的知識做成心智圖,那我豈不是就只是整理者嗎?
我沒有自己的觀點、自己的舉例,而且心得文,也只是對這堂課的心得,並不能算是有效把課堂所學做輸出。
所以我就就再把它做成文章,用部落格輸出,文章中分享更多的是自己的故事和個人觀點和舉例。
這才是學習,也就是把適當的知識,放入適當的位置、做出適當的使用,
因為心智圖本身就比較像是整合資訊,讓你把學習到的知識,以連結和脈絡化的方式做輸出。
但如果你想加入大量的個人觀點和例子,那麼文章絕對會是更好的輸出方式
這樣一來就避免,知識為了用而用的結果。
因為你已經把各個知識,以不同的方式和角度做輸出
而不是把一個知識,硬生生的做輸出,知識就像人一樣
你把他放入適當的位置和做出適當的使用,那麼他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益。
但如果你不思考,為了用而用,那麼就像艾茵斯坦所說:
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靠爬樹的本領評斷一隻魚,那麼,那隻魚會一輩子相信自己很笨!
想讓知識變力量,你可以這麼做!
1搞懂知識背後的原理,再使用
知識有分方法和原理,這就好像你在打遊戲,你雖然有好幾個技能
但如果你不知道那個技能能在哪裡使用?會產生什麼效果?那麼盲目的使用,只會消耗體力,甚至被對手打。
這點跟學習很像,如果學習知識,只懂方法,不懂方法背後的原理
那就像手上抱著炸彈的小孩一樣,亂弄就會很慘。
2了解每個知識,該放入什麼位置
簡單來說就像,心智圖和寫心得文的差別,如果你今天要把一個繁雜的知識,弄懂
那麼用心智圖輸出就是個很好的決定,因為你可以把一個繁雜的知識,做有效的連結和簡化。
但如果你今天是想寫心得文,你卻使用心智圖來做心得,那麼原本的知識就會在錯誤的框架中,被做出錯誤的輸出。
3多問自己問題,再行動
舉例:當你學習到新知識時,你可以問自己
為什麼我非要用這個知識?這知識要用在哪?還有沒有其他的答案或解決方法等。
當你多問自己問題,你就能更加了解這個知識該如何應用、用在哪?
因為你有了思考,思考可以讓人避免盲目的決定,避免盲目的跟從直覺
用更客觀的理性思維去思考整件事的脈絡和分析知識,你才能靈活應用,讓知識產生最大效益。
總結
學習有分5階段,輸入→分析→思考→輸出→行動,而如果你只是把學習到的知識
做輸出,那麼你就跳過,分析和思考的階段,你很有可能會盲目地為了用而用,導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
而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本質上並沒有錯,但如果你想當個好的學習者
想讓知識真的變成你的力量,你必須分析知識背後的原因,思考該如何用?和為什麼用,
這才會讓你的學習進步,這樣的知識才會是力量。
不然盲目地為了用而用,或是為了,不用而不用,並不會讓知識變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