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受時代巨變影響?思考,將成為更重要的力量。

2020/09/0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時代巨變的情況下,要如何避免落伍?相信是每個人都會想要知道的,可是,在擔心落伍之前,首先要來了解知識與思考的分別。
以前,我們會認為「知識就是力量」,但其實這句話是來自四百多年前英國哲學家培根提出的,由於當時的歷史背景,是一個知識不容易被複製的時代,加上上學讀書的機會不是人人都有,因此當時的知識是高貴、稀有且嚴肅的。
如今,現代社會,當書籍走入尋常百姓家中,知識的地位就開始動搖,當時愛因斯坦剛移民到美國時,已是家喻戶曉的名人,一舉一動都受到矚目,當時有一位記者問他:「音速是多少?」愛因斯坦搖搖頭表示不知道,記者很詫異,認為他不是一流的科學家嗎?怎麼會不知道,而愛因斯坦回答說:「這些都是可以在書本查到的東西,我沒有記在腦子裡。」
或許當時愛因斯坦說這句話還略為輕狂,可是放到今天來看,就一點都不為過了。在網際網路時代,大到浩瀚的宇宙天體,小至如何燒菜洗衣,幾乎沒有網路找不到的知識,我們這一代已經覺得上網找資料非常方便且快速了,更何況孩子這一代。
將來的世代,更要即將面臨更多的挑戰,像是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它不但是會下圍棋的Alpha Go,還具備超強學習能力與超大儲存容量,且正在侵蝕以前只有人類才能勝任的領域,連醫生和律師都有可能會在一夜之間,被AI搶走飯碗,那還有什麼是我們能夠給孩子學習的內容,是不會被這樣的巨變所影響的呢?
其實,答案在孔子的一段話裡,他曾經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與思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茫,只思考不學習就會倦怠而無所得。在現在這個知識充盈且獲取便利的時代,「好記性」有高科技代勞,無處不在,因此對人類來說,思考的重要性比以往都還要來得重要,當然並不是說知識就不重要了,因為如果沒有豐富的知識,那麼也問不出有價值的問題,只是重要的是,我們需要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知識,衡量該累積那些層面的知識,因此,思考就成了最重要的力量了。
美國許多校區,發現使用思維導圖後,不只讓學生關鍵知識記得更牢,表達、寫作能力甚至自信心都有顯著的提高效果。
什麼是思考?你有沒有發現,明明同一班的學生,上的內容是一樣的,卻有明顯的差距,這是因為雖然接收的知識相同,可是怎麼篩選、如何加工、每個人吸收後做了什麼事,產生的價值是不一樣的,就像是同樣的食材,可是不同的廚師能做出不同的菜餚一樣。
並且,許多孩子習慣的是一次性思考,這其實不算是真正的思考,只是接受了老師的資訊,然後把它一次又一次地套用在作業、測驗單裡,並沒有停下來對學過的東西,進行完整的歸納與分類,所以學習的方式必須改變,比起積累細節的知識點,我們更需要寬廣、多維的知識脈絡,還有快狠準獲取有效資訊的能力,而不是被動地把接受到的一切,都設法放進自己的懷裡,被它們牽著鼻子走。
而要如何才能學會思考呢?這麼抽象的東西能學嗎?雖然思維傳授並不輕鬆,因為其定義無法明確,也很難被感知,且不容易融入日常教學中,而且在傳授過程中,還要能展現給孩子問題解決的方式,更提供思考的過程,以利他們能自己從中表達出思考能力,曾經是許多教育界頭疼的地方,但這一切都在20世紀80年代末找到了解答。
當時一位美國教育學博士大衛.海勒在語義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基礎上,發明一種用來建構知識、發散思維、幫助學生思考、提高學習能力的可視化工具-Thinking Maps(思維導圖)。以腦神經科學為基礎,把人類在思考問題時的八種基本思維,用八種對應的圖示來表達,分別為圓圈圖、氣泡圖、括號圖、樹形圖、雙氣泡圖、流程圖、因果圖、橋形圖,進而引導孩子如何學習思考、以及與他人溝通,跟分享自己的思考結果,讓思考這個抽象的概念,變成一門「學習的語言」,不只讓孩子可以學得更輕鬆,更可以激發許多新想法,幫助他們「看得見、摸得著」自己的所思所想,從而開始學會如何「有意識地思考」。
更多內容,請見《思維導圖:有意識地思考》
從學套路到學思路,提高孩子的高效思考,讓人做任何事都能「思」半功倍。
|購書傳送門|
博客來
誠品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沐光出版刊登,歡迎分享文章連結。未經許可,不可另轉載於其他平台
沐光出版
沐光出版
2019年成立,以理性與洞察,剖析社會的紛擾;以自省與謙卑,探究人生的價值。擅長生活風格、親子教養、健康醫療等領域,重視編輯專業與出版品質。透過知識的探索,看見更深層的世界,揭露盲點,通往新的方向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