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做電商轉型時,經常會有個迷思:只要在越多的購物平台或數位廣告上曝光,產品的營業額就會越來越好。這個想法,來自於傳統產業開設分店的邏輯,只要分店越多,總體營業額就會增加。但這樣的理論基礎,放在電商來說,似乎就不是那麼絕對地正確了。也看到許多產業轉型的企業,花費很多心力,在各大平台上架商品,也投放了眾多的數位廣告,但電商部門的營業額,依然不見好轉。那問題是出在哪裡呢?
當傳統行銷轉型到數位行銷時,有一個很大的轉變就是,從「物」本位(產品)移轉為「人」本位(受眾)。
以前傳統行銷講究4P(產品Product、價格Price、促銷Promotion、通路Place),廠商通常會花很多心力,打造出優質商品、訂定有競爭力的價格,然後就推出促銷方案,到各個不同通路去銷售。的確,在早期實體通路時代,這樣的作法,是有一定的效果。
但現在商品供給大於消費者需求,並不是商品做出來後,大家就一定會買單;而且網路流量跟地區人潮一樣,是有各式各樣不同年齡層的族群,只是以前在做商圈選擇時,已經幫人群的消費屬性做了定位,像是學區就會是學生族群、辦公商圈就會是上班族族群。所以以網路流量,當然不是越多越好,要找出最適合自家商品的消費族群。
數位行銷跟傳統行銷,有一個很大的差異是,數位行銷可以提供更精準的數據資料,作為成效判斷使用。所以數位行銷時代比傳統行銷時代,又更講就精準行銷的操作了。數位行銷也講究4P,但跟傳統行銷的4P完全不同,數位行銷的4P,分別是:人People、成效Performance、步驟Process和預測Prediction;而這一切的行銷操作,都會以數據為基礎,作為主要考量。
雖然數位行銷可以幫助我們,聚集到大量流量(人潮),但這些流量是否是企業所需要的消費族群,則是要靠各個平台所提供的數據資料,來做進一步的分析。
另一個轉型電商要特別注意的地方是:數位行銷提供給電腦螢幕另一端消費者的資訊,並不是以往傳統行銷所提供的商品實際體驗和真人親切服務,而被轉化成冷冰冰的螢幕畫面和制式回覆,這會大幅度降低消費者的商品購買體驗和品牌信任度。未來數位行銷希望可以藉由科技的發達,來加強消費者網路購物時的感官體驗;以及在規劃數位行銷流程中,更加強化消費者的整體購物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