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12/23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花蓮・舞鶴國小|瑞穗之南,以茶為意象的舞鶴茶村

民國 40 年春,瑞穗國民學校成立舞鶴分班,於同年秋天改為舞鶴分校。民國 43 年獨立為舞鶴國民學校,並於民國 57 年奉命改制為「舞鶴國民小學」。
舞鶴國小校門。(繪圖:Amo)
舞鶴國小校門。(繪圖:Amo)
駛離玉里鎮,正式進入瑞穗鄉。記憶中的瑞穗不外乎是瑞穗牧場與瑞穗鮮奶,直到駛入舞鶴境內,地勢微升、陸續有茶庄招牌印入眼簾,這才發現原來這次的目的地小學位於舞鶴台地,海拔略高、面迎秀姑巒溪與紅葉溪帶來的水氣,適合茶葉生長。故,「茶」的意象就這麼與舞鶴有了連結。
瑞穗舊名「水尾」,意為水流的尾端處。因此處為秀姑巒溪、清水溪、紅葉溪、馬蘭鉤溪等大小溪流匯合而得名。日治時期因當地稻米結穗累累,藉《古書記》中「豐葦原之瑞穗國」,以「瑞穗」(mizuho)之諧音取代舊名「水尾」(muzuo)。至於「舞鶴」地名的由來,目前爬梳資料只有一篇文章說為日本人所命名,就如玉里的春日、松浦、長良等日式地名,改名就是改了,仍不知道改此名的緣由為何。(如果有讀者知道的話,歡迎留言分享!)
舞鶴國小外自行車道圖示,要多可愛!(攝影:Amo)
舞鶴村有三大部落(掃叭頂、加納納、馬立雲),居民組成含括阿美族、撒奇萊雅族、布農族、閩南人、客家人及外省人,其中馬立雲部落嚴格來說屬撒奇萊雅族(sakilaya)。多元組成打破我對花蓮小學都是阿美族的刻板印象。
在搜尋舞鶴由來時,一定會查到的資料就是「掃叭石柱」。根據文化部網站所述,掃叭石柱屬新石器時代的卑南文化遺址(後被重新歸類於「麒麟文化」遺址,具文化遺址學術研究上的意義),其石柱為目前全台所見最大史前石柱,在 1988 年被列為三級古蹟即以「舞鶴遺址」命名。2016 年,為尊重原住民文化部落傳統名稱及該遺址最初命名,故以當地原住民對石柱所在空間之命名,改稱為「Satokoay 遺址」。
Satokoay 是阿美語對石柱所在地的稱呼,Satoko(音似:撤肚固):原為木質的家屋主柱,後引申為大石柱;ay(音似:愛):所在之處。故 Satokoay 為阿美人相傳之「家屋主柱所在之地」,意為「祖靈所在之神聖之地」,在加納納部落、撒奇萊雅部落都有各自的傳說,儘管故事有所出入,不變的卻是對於祖靈、神祇的敬重。
舞鶴國小司令台,之一。(攝影:Amo)
悠悠駛入舊台九線,便順著圍牆將車子停在社區活動中心,從側門進入學校。甫走進側門就被偌大的校園佔地震懾,一般來說,大部分的校園腹地大多趨近方形,校舍會以操場平行,或是以 L 形、ㄇ字形圍繞操場。舞鶴國小特別之處在於其校舍是與操場並列,整體呈長方形,在感受上便會覺得校園很大,從側門走到校舍還需要經過碎石步道,彷彿在公園散步!上圖的司令台便座落在操場這側,沒有跑道的操場已佈滿了草,幾乎看不到孩子在此跑步、玩耍的痕跡,顯得荒涼。
有兩座司令台,是舞鶴國小另一個獨特點。相較於操場處的司令台畫有濃厚的圖騰意象,校舍這側的司令台是令人熟悉的國民政府風格(推測是因為飄揚的國旗與「司令台」三字加深了感受),因為靠近主要活動場域,這座司令台也是平常升旗、舉辦活動的主要集合位置。
經過綠草叢生的操場,感受校園的寂寥時,我一邊想像孩子在這裡追逐的模樣會是如何,一邊被現實提醒著大環境的變遷是如此殘酷。舞鶴國小去年(109 學年度)新生人數掛零,反應人口外移的嚴重。加上學校沒有附設幼稚園,從幼兒園就習慣被往北往南送的孩子,更容易因應習慣而留在原地就讀小學,打擊舞鶴國小的招生人數。或許正是因為學生數變少,教室前面的草地就足以孩子們下課所需的活動空間,久了,愈來愈少人靠近的操場就成了長滿鬍鬚的浪人,在一旁靜靜的躺著。
舞鶴國小司令台,之二。(攝影:Amo)
走訪過的校園為數不多,舞鶴國小校舍顏色必能排在前三名。以綠為主色系的磚瓦造型,讓原本靜謐的校園顯得更為沈穩。或許是「茶」的意象已深植腦海,此時的校園有如一位閉眼冥想的茶道師,以鼻息品嚐茶葉香,以掌心感受茶的溫度,帶著我慢下浮躁的心、試著打開感官,感受當下的感受。
學校也藏有許多可愛的巧思,像是茶壺造型的洗手台,特別在壺口處裝設水龍頭,並輔以品茗杯盛水。洗個手就像是在品茶般,別具風味。
茶壺造型的水龍頭。(攝影:Amo)
司令台的畫作裡,黃衣男孩正在演奏的排笛,是舞鶴國小的特色課程之一,學校每位孩子都有一支專屬的排笛,而我也有幸能親耳聽到夥伴親自演奏一曲。
司令台上的圖畫。(攝影:Amo)
這次來逛校園,不僅有機會入班觀課,夥伴也提供一段時間讓我與班上孩子有對話的機會。記得剛踏入教室時,班上有位孩子十分好客,不僅下課時間邀請我去草地打樂樂棒(嚴格來說看他打樂樂棒),中午更陪我到樓下盛飯,真的暖。夥伴說,這學期他在帶孩子練習提問、完整表述自己的想法,對一位站在台上的客人來說,孩子們不怕生的好奇發問、回應,都印證了這些努力的成果。
我很喜歡中午吃飯時的看影片時間,雖說是看影片,但影片的主題、內容以及夥伴對孩子的提問,都能帶著孩子看見不同的世界。這些用心也反映在佈告欄裡,那些不言而諭的裝飾上。
佈告欄一隅。(攝影:Amo)
謝謝兩位夥伴,讓我有機會踏訪舞鶴國小,跟著一起上課、一起吃飯、一起在下課時間打樂樂棒(雖然我只是觀眾),也帶著我逛校園(學校真的很大)、聊學校故事、並分享自己這一年的看見,以及對未來的想法。無論是班級、課程的碰撞,或是研習行政的奔波,相信這些挑戰帶來的是對自己更多的看見。新的一學年即將開啟,結束停課不停學之後帶著過去累積的經驗,回到教室長出更多的可能。
最後還是要懺悔一下,結果我還是沒有給你觀課記錄表啊~~(逃跑)。

參考資料 1. 舞鶴國小網頁。 2. 瑞穗鄉公所網站。 3. 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舞鶴觀光茶園網頁、Satokoay 遺址網頁。 4. 民報-花蓮地名的故事網頁。 5.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網頁、遺址公告資料網頁。 6. 信傳媒報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