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形象」與「可視性」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Photo Credit : Renee Liu

貳、PART VI 論可見性

—〈On visibility〉

看:
每樣東西都泛溢出它的邊界、輪廓、範圍,泛溢出它的名稱。
所有的形貌不斷改變成另一種:在視覺上,所有事物是彼此依賴的。觀看就是讓視覺去經驗這種相互依賴。至於尋找某樣東西(一根掉落的針),則是這種觀看的反義。可見性是光的一種質地。顏色則是光的面容。正因如此,我們說觀看是去認識某個整體,進去某個整體。可見性揭露了某一物體或顏色和形狀的特質:這是可見性得出的結論,但這和無可控制的可見性過程無關,那過程就和光本身一樣,是一種能量的形式。光是所有生命的起源。「可見」是生命的特徵之一,它無法脫離生命而存在。在一個死去的宇宙,什麼也看不見。
可見性是一種成長的形式。—John Berger《The sense of sight》

一、存在是隱藏在認知裡的弔詭

  觀看隱含一種黏稠度,是觀者與被觀者之間視線的逡巡與纏繞;在認知與互動中彼此共感的不確定、熟悉、陌生與釋然。而「認知」也可能是一種單然的「投映」,透過內在視界的觀觸,或是記憶的勾勒、氣味的引動,那含藏在莫名以為已逝的過往,煙縷映照往昔於今日,即使不見其「型」,活躍生動的「形」仍栩栩可見。
可見」與「不可見」呈現形與貌的「本質」。
  下午3點11分,站在藍湛透顯棉白天空下所見的「雲」,分秒地消逝,「形」在可視性的變然,不會相同;但「認知」仍能指涉雲的「本質」與「存在」。
「存在」是隱藏在「認知」裡的弔詭。
  John Berger述及:「雲聚集了『可見』,然後消散為『不可見』。所有的形貌都具有雲的本質」(吳莉君譯,2010)。形貌屬涉於「形」與「型」的抽象認知與具象可見的區異,融結合一為可視性下的「真實」。
  自柏拉圖起始對於「形」的追求,成為一種透過「理性」來掌握事物的本質,謂為「理型」。而所謂的「理型」,是指藉由理性所掌握的形,是存在於世界之外,永恆不變的「形」(李湘平譯,2004)。但Berger認為柏拉圖派所辯詰之形貌並不定然是真實。很可能,形貌本身就是真實,而所有存在於可見形貌之外的,都只是可見物或即將可見之物的「軌跡」。(吳莉君譯,2010)
  於此,觀看成為了一種超越,越過物理視覺與光線反射的交流,觀看成為了透析形貌背後的「遷徙」。

二、遷徙是後設紛衍凌越擬人化的隱喻

  W. J. T. Mitchell論及:「形象的遷徙(migration of images)不單是隱喻,亦是一種後設圖像(meta images)」(石武耕,2020)。遷徙涵括後設(meta)的可詮釋、增殖(擴充)的特性,蘊含著族群範疇的投射,或說是某一族群文化底蘊的形象投影。而形象也在流動更迭裡,揉雜著矛盾與種種效應,呈現出起源;錯位;流、定、動之間矛盾的「痕跡」。
  當圖像成為形象的居所,文化加累的共構,便塑形了族群意志凝結下,時代、移動、流轉紛衍的後設演繹,而成為不斷分殖(clone)的演進,模塑出該族群的「次生信念」(secondary beliefs)。
  如此便構成了Mitchell所言敘:「這樣的一幅後設圖像,已經凌越了將形象視為個人的擬人化隱喻,改將形象視為有機體」(石武耕,2020)。形象的流動遷徙,成為一種流變生命的體現,或個人、或族群、或更深層為文化的底蘊。
「遷徙」的流盪更替,為形象所劃下的每一道痕跡,都成為個人或集體意識的共創(後設創造 meta creation),為一種可見或即將可見,無論是否「真實」,都存在於你/妳的言銓與認知裡。

三、可視是深入肯綮超越符碼的僵制

  Maurice Merleau-Ponty 曾形容畫家在捕捉對象的視覺存在時,會「依賴著整體的可見性」,透過身體直覺可見性的運作,忘卻俗世所界定的「前提」(約定成俗),擺脫許多既有束縛的「魅影」。(謝攸青,2015)
  謝攸青(2015)提及,藝術的本質在後現代多元方法論的探討裡,其內在的本質成為了一種分析語彙裡的忽視,成為藝術本質的弱化。而Gilles Deleuze在《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一書中透過藝術創造思維與超越的觀點,帶出藝術創造性的超越,擺脫其只能固著於物種主體領域歸屬的武斷性評判、分析與歸類,是尋求新的藝術創造思維與超越的觀點,是一種直接類比(analogy)的語彙,而非精神分析學以心理分析歸納的符號系統模式。Deleuze揭示了藝術本質上的超越特質,是以單義性(univocity)超脫各種物種的價值觀點,透過藝術家的感官知覺,自由地創作於豐富的呈現,而容括各種獨特的差異細節與異質內容。Deleuze強調此單義性:
「不是將所有事物先概念化的分類了,卻又武斷地將他們視為沒有差異的要求其同一性」。是在創作裡看見各樣豐富的差異細節,而避免Aristotle分類式的概念模式,以及Rene Descartes觀點中將主體視為優先的「我思故我在(Cogito)」的判斷思維模式,因為以「我思」為主體的思維模式,常是導致武斷教條的錯誤認識論模式的主因。單義性是創造時、理解觀物時,一種為實踐永恆生命價值的,無領域歸屬性的理想與立場。
  Deleuze主張藝術的超越,是追求一種超越性的觀點,真正解放藝術家評斷事物的內在覺知和自由的態度。是人的思緒含藏在其中,但卻也因著差異具體化各樣細節、元素的互動,而成為無地域性的理想連結,是意識、無意識、物質、心靈、時間、空間的交融作用而凝塑的「超越」。(謝攸青,2015)
藝術是一次性的行動與事件的「重複」;而觀看亦然。
  Deleuze認為「重複」是屬乎於「創造」的行為,此「重複」是如同Benedetto Croce所提及,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心中會產生對於事物的直覺意象,而創作便是將此意象複製出來,使觀賞者能體會此意象,亦是複製此意象。只是Deleuze更強調差異與重複蘊含探索的過程,而非只是複製意象的結果,故此創作的行動不是「再現」,而是深入探索內蘊本質的「重複」,並從中細細體會出「差異」。Deleuze主張的「差異」是一種沒有領域性(non-localisable)的認識態度,開放給生命各種可能遭逢,其鬆解狀態能開放給自由,是一種被動的超越綜合體(謝攸青,2015)。故此,藝術載體或呈現的最終解讀,等同是「超符碼」—是由觀者感受各種異質「差異」的「可能性」。
Merleau-Ponty曾提及:眼睛是一種會自己運動的工具,擁有自己創發的能力,透過手操作的痕跡,使身體經由碰觸成為可見者。(謝攸青,2015)
如Berger所言:
看:
每樣東西都泛溢出它的邊界、輪廓、範圍,泛溢出它的名稱。

四、可見性是一種成長的形式

  觀看是經驗光的「習作」,是如Berger寫敘:將事物的形貌視為它的成長階段—抑或視為它所參與的某種成長的一個階段,將事物的可見性視為花朵的綻放。(吳莉君譯,2010)
「光」是生命的存在、生命的起源。「可見」須有「光」才能觸發(trigger)經驗形貌的衍變,「重複」心中意象藍圖的創造,交融生命在光裡的勃發燦然,是一種最純然的「創造」。
注視光。
認清輪廓是一種發明。
超越尺度:幾片草葉看起來就如天空一樣浩瀚;螞蟻可以和山脈等量齊觀,兩者的「可見性」無分軒輊。也許這才是重點。「事實是可見的」(無法與光脫離的),這比事實的度量類別(大、小、遠、近、暗、亮、藍、黃等等)更重要。
觀看便是在這些度量的層級之上和之外,重新發現可見性本身的首要地位。
—(吳莉君譯,2010)
每一字、每一句,每一個翻動的思潮都由祢而來

參考文獻

1. 吳莉君(譯)(2010)。觀看的視界(原作者:John Berger)。臺北市:麥田
2. 李湘平(譯)(2004)。圖解哲學入門—有趣的西洋哲學(原作者:大城信哉)。臺北市:究竟
3. 石耕武(譯)(2020)。形象科學(原作者:W. J. T. Mitchell)。臺北市:馬可孛羅文化
4. 謝攸青(2015)。藝術的創造思維與超越:德勒茲的「差異」理論之啟示。現代美術學報,29,191-218。
avatar-img
4會員
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ure Way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俯拾皆是即美,藝術和技藝始終與人之生活、生命牽引相繫。而技藝是意義的彰顯,是汲引在地人文之隱蔽、澄明藝術真理落實於在地日常所醞養之質美與意義。
在《Life of Pie》,主角Pi說了兩個故事,所敘及的或不可言及為單純的二元選擇,你 / 妳選擇所相信的,此言銓與記號、意義的織纈,成就多元視角交融的廣納。是廣納生命的不可預期,亦是廣納生命的不完美,廣納那信仰神中的完美包容,此等愛的包容超越人所能給予,也唯有此,祂是神,成就你 / 妳的唯一。
有一種聲音微擾於雨滴滂然之前 皮膚上陌感的濕氣 提醒 聞嗅於略帶土地的清腥,以及 觸動心感的 不確定性 然後 驟雨便至 ( 記於2019.9.28 / 13:46 / 屏東竹田.大和頓物所)
如果直視生命到最後的存留,你/妳冀盼留下的是什麼?是一道道的線索,穿針引線在翻白書頁的字裡行間,是人生、是你的、他的、我的所交織含藏的時間與存有。
The Sense of Sight,如組曲,亦如一種行進的過程,是透過詩、敘事、故事、藝術創作或畫作之關注,綿綴而成在鉛字印刷字裡行間,觀照透見對於本相的逡視與詰問,是讀者透過Berger所構築的視界,進而去探索自我的Inner Sight,並從中如微光透見般地慢慢形塑為Your Insight
俯拾皆是即美,藝術和技藝始終與人之生活、生命牽引相繫。而技藝是意義的彰顯,是汲引在地人文之隱蔽、澄明藝術真理落實於在地日常所醞養之質美與意義。
在《Life of Pie》,主角Pi說了兩個故事,所敘及的或不可言及為單純的二元選擇,你 / 妳選擇所相信的,此言銓與記號、意義的織纈,成就多元視角交融的廣納。是廣納生命的不可預期,亦是廣納生命的不完美,廣納那信仰神中的完美包容,此等愛的包容超越人所能給予,也唯有此,祂是神,成就你 / 妳的唯一。
有一種聲音微擾於雨滴滂然之前 皮膚上陌感的濕氣 提醒 聞嗅於略帶土地的清腥,以及 觸動心感的 不確定性 然後 驟雨便至 ( 記於2019.9.28 / 13:46 / 屏東竹田.大和頓物所)
如果直視生命到最後的存留,你/妳冀盼留下的是什麼?是一道道的線索,穿針引線在翻白書頁的字裡行間,是人生、是你的、他的、我的所交織含藏的時間與存有。
The Sense of Sight,如組曲,亦如一種行進的過程,是透過詩、敘事、故事、藝術創作或畫作之關注,綿綴而成在鉛字印刷字裡行間,觀照透見對於本相的逡視與詰問,是讀者透過Berger所構築的視界,進而去探索自我的Inner Sight,並從中如微光透見般地慢慢形塑為Your Insight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形象的直觀方式有很多種:視覺的直觀、聽覺的直觀、觸覺的直觀、嗅覺方直觀、味覺的直觀等等。但是直觀並非都產生美感。因為美感的直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織和補充,全方位、多感官的體驗,最能感知到形象事物的美感。
Thumbnail
透過意念和觀想,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連結性,並且打開感知之路,體驗到更多生命的可能性。觀想的重點在於「意圖」,思想是吸引愛進入你的現實的力量。本文探討觀想的技巧以及透過觀想所能達到的效果。
Thumbnail
你所看到的一切沒有一樣是真的。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曾經發生的某一事件的影像(image),然而,即使這影像,這能量的綻放,也是你正在解釋中的東西。你個人對此影像的解釋,叫做你的想「像」(image-ination)。 你可以應用你的想像去創造任何東西。因為——這是一切秘密中最大的秘密——你的想「像
Thumbnail
  國美館2024年度﹝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已經在3月16日開始展出,預計展示到4月28日截止。展示的總主題是「目光之外」,這個標題非常有意思。
Thumbnail
2022.08.03 最近看到這句話,「思想走在觀察前面」,真是太貼切了。 你如何想,決定了你看見什麼,更決定了後續的事情。 因此每個不同的領域、不同的人,都像是戴著各自的有色眼鏡在觀看世界。 這個眼鏡,就是「思維模式」,是你如何「概念化」這個世界,以方便自己理解並接受它。 它關乎你如
觀念,也就是對於所觀看到的人、事、物,在於心中所產生的意念想法。 但每個人對於同一件人、事、物,卻會產生不完全相同或是差異性的看法。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每個人的生長背景、家庭教育、社會環境,及自身的能力、興趣、身份地位、立場, 這些都會影響人的觀念養成方向。 因為人都有私心,所以
Thumbnail
  前一篇〈從《柏格森思想中的直觀與進化》談直觀作為一種方法〉,介紹了何謂直觀、以及直觀作為方法的精確性。本文將以有形文化資產為例試論何謂以直觀作為認識文化資產的方法。相對於智能下的文化資產;概念的、已知的、線性的、肯定的文化資產。何謂直觀下的文化資產?何謂跳耀的、不連續的、非邏輯的、變化的
Thumbnail
  何謂建築現象學?何謂建築的意向性?建築如何被我們知覺?或者說,如何在知覺中意向建築的同一性?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必須先回答我們如何知覺自我的同一性?   以正立方體為例,同一個面相在不同的時間中呈現不同的輪廓。藉由輪廓,我們得到正立方體的「同一性」。我們之所以能夠在前一秒與下一秒的
Thumbnail
人並不是那麼容易覺察自己的盲目,人其實不容易分辨自己看到的究竟是「實像」或「虛像」;除非真能處在另一個維度,自提其神於太虛,俯身自瞰;如其不然,未必不可能終身處於盲目的狀態..。
Thumbnail
人類設計揭示了幻象的運作機理,旨在提升你的覺知,剝去蒙蔽雙眼的面紗,讓你開始看見,開始發現自我愛的力量,開始欣賞你本來的美麗。這不僅僅是看見,更是活出你的「特徵」,體驗真正的和平、滿足、成功和驚喜,讓它們豐富你的生命。
Thumbnail
形象的直觀方式有很多種:視覺的直觀、聽覺的直觀、觸覺的直觀、嗅覺方直觀、味覺的直觀等等。但是直觀並非都產生美感。因為美感的直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織和補充,全方位、多感官的體驗,最能感知到形象事物的美感。
Thumbnail
透過意念和觀想,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連結性,並且打開感知之路,體驗到更多生命的可能性。觀想的重點在於「意圖」,思想是吸引愛進入你的現實的力量。本文探討觀想的技巧以及透過觀想所能達到的效果。
Thumbnail
你所看到的一切沒有一樣是真的。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曾經發生的某一事件的影像(image),然而,即使這影像,這能量的綻放,也是你正在解釋中的東西。你個人對此影像的解釋,叫做你的想「像」(image-ination)。 你可以應用你的想像去創造任何東西。因為——這是一切秘密中最大的秘密——你的想「像
Thumbnail
  國美館2024年度﹝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已經在3月16日開始展出,預計展示到4月28日截止。展示的總主題是「目光之外」,這個標題非常有意思。
Thumbnail
2022.08.03 最近看到這句話,「思想走在觀察前面」,真是太貼切了。 你如何想,決定了你看見什麼,更決定了後續的事情。 因此每個不同的領域、不同的人,都像是戴著各自的有色眼鏡在觀看世界。 這個眼鏡,就是「思維模式」,是你如何「概念化」這個世界,以方便自己理解並接受它。 它關乎你如
觀念,也就是對於所觀看到的人、事、物,在於心中所產生的意念想法。 但每個人對於同一件人、事、物,卻會產生不完全相同或是差異性的看法。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每個人的生長背景、家庭教育、社會環境,及自身的能力、興趣、身份地位、立場, 這些都會影響人的觀念養成方向。 因為人都有私心,所以
Thumbnail
  前一篇〈從《柏格森思想中的直觀與進化》談直觀作為一種方法〉,介紹了何謂直觀、以及直觀作為方法的精確性。本文將以有形文化資產為例試論何謂以直觀作為認識文化資產的方法。相對於智能下的文化資產;概念的、已知的、線性的、肯定的文化資產。何謂直觀下的文化資產?何謂跳耀的、不連續的、非邏輯的、變化的
Thumbnail
  何謂建築現象學?何謂建築的意向性?建築如何被我們知覺?或者說,如何在知覺中意向建築的同一性?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必須先回答我們如何知覺自我的同一性?   以正立方體為例,同一個面相在不同的時間中呈現不同的輪廓。藉由輪廓,我們得到正立方體的「同一性」。我們之所以能夠在前一秒與下一秒的
Thumbnail
人並不是那麼容易覺察自己的盲目,人其實不容易分辨自己看到的究竟是「實像」或「虛像」;除非真能處在另一個維度,自提其神於太虛,俯身自瞰;如其不然,未必不可能終身處於盲目的狀態..。
Thumbnail
人類設計揭示了幻象的運作機理,旨在提升你的覺知,剝去蒙蔽雙眼的面紗,讓你開始看見,開始發現自我愛的力量,開始欣賞你本來的美麗。這不僅僅是看見,更是活出你的「特徵」,體驗真正的和平、滿足、成功和驚喜,讓它們豐富你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