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梵谷:在永恆之門》孤單不只是一個人寂寞而已,溝通卻無法對話的虛空才是真正的孤單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記得曾經跟朋友聊到,世界上有那麼多地方值得去,但沒機會去。
但有什麼地方是即使去過,也願意犧牲去其他地方的機會舊地重遊呢?
我當時的答案是「愛丁堡與梵谷博物館。」
梵谷的畫作在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頻繁出現,像各種印刷品上、再製的文創藝術品,甚至以梵谷為靈感的新創作...等。像我前一陣子也買了一個很漂亮的《星空》浮雕拼圖,現在就掛在房間裡。
但真要了解梵谷的作品,還是必須真正的站在他的畫前。無論是從近看、從遠看、從左看、從右看,不同角度光線,就是不一樣的作品呈現。不只是畫面帶來的震撼,站在畫前,畫家的企圖在經過幾百年的光陰歲月,依然強烈衝進觀眾的眼睛裡,把自己的渴望、悲憤同時攤在畫紙上,鮮明又赤裸。
畫家並不刻意凸顯生命的陰暗與混亂,生活雖然有黑暗悲傷的一面,但生命不同,生命就在那裡,在陽光明媚的春天、在綻放的花朵中...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
《梵谷:在永恆之門》電影海報
2018年電影《梵谷:在永恆之門》中梵谷是由威廉·達佛飾演,大家認識威廉·達佛的關鍵應該都是他曾經飾演那些壞到讓人頭皮發麻的反派吧?但我覺得他飾演的梵谷有一種格外的淒涼,也許演員本身的電視形象就讓人有些抗拒,經過他的詮釋,完美刻畫出梵谷在當時的孤獨處境。
電影描述從梵谷在法國亞爾生活開始到他離世這段時間的生活。台詞很少,但每一句台詞都讓人深刻,電影傳達一種孤單的感覺,孤單不只是一個人寂寞而已,明明溝通了卻無法對話的空虛才是真正的孤單。
梵谷一生貧困,生前一幅畫也沒有賣出,在他過世後其藝術成就才獲得歷史崇高的評價,這樣的「不得志」是不是導致了生命最後的悲劇?
Maybe not.
梵谷一生中的貧困是現實,但大部分的人都貧困,世界上就是貧者多富者少。
「得志」這件事又太遙遠,而這世界上又有誰能大聲說自己是「得志」的呢?
與外在物質的壓迫比起來,在逆境之中仍能忠於自我的挑戰,才是梵谷真正經歷的困難。
電影中,梵谷對外界始終都還停留在自稱「畫家」的階段,而旁人都是質疑的,面對質疑他只能謙虛地回答,自己除了畫畫,沒有別的才能,所以他相信上帝應該有給他繪畫天賦,這是他活著的意義,所以他是一個畫家。
我想到,人在面對「自己是誰?」的時候,其實是充滿困難的。
我是一個律師,因為我有考到執照。
我是一個老師,因為有人願意讓我指導。
這些前提都是他人賦予的,我們能給自己的除了信心之外,什麼都沒有了。
在亞爾,梵谷與高更辯論創作理念時,高更認為作畫應更執著於藝術家腦中的意象,但梵谷不斷重申他要畫的是眼下的一切,陽光裡的大自然,他認為藝術家的職責就是要透過他們的眼睛與筆分享這個世界給眾人。
很可惜的,當時的人們不懂的欣賞梵谷眼中的世界,受盡挫折與精神崩潰後,最終當別人再次詢問他繪畫的理由,他只說了:
「我畫畫是為了停止思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會員
53內容數
無論是電影還是戲劇,除了動人精彩的劇情、充滿吸引力的演技...要素之外,不可或缺的是音樂。 這個專題在於發掘戲劇與音樂交錯時的動人瞬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Gin C.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看這本書之前剛看完《倫敦的生與死:一部關於移民者的大城悲歌》,兩本書到我手上都是意外,但閱讀的過程感觸很多,施威全在英國倫敦大學伯貝克法律學校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住在東倫敦白教堂區附近,在那裡他受台灣同鄉號召,開了一間小的移民顧問事務所,擔任英國華人的法律顧問...
汪達與幻視是漫威在迪士尼+的影集,接續漫威電影宇宙的時間線,來到薩諾斯死後的世界,消失的50%人類回歸地球,世界一片混亂的狀態... 這部漫威的電視劇與眾不同的地方是,每一集都有不同時代的美國肥皂劇元素,如第一集是黑白的50年代,汪達與幻視為觀眾演了一齣劇情滑稽、古早味十足的肥皂劇。
這本書是從約翰威廉斯《史托納》小說中,英文教授主角史托納推薦的小說,小說裡還推薦了其他書,不過台灣大多沒有翻譯,所以就先從比較好找到伊迪絲.華頓的《純真年代》開始看起。這本小說是描繪19世紀末紐約上流社會的奢靡生活,作者伊迪絲.華頓本身就是紐約上流社會的一員,她對於紐約上流社會的眉角再清楚不過...
這是約翰威廉斯第二本小說,小說內容與作者的職業和人生軌跡較為相似。主角是19世紀末密蘇里大學英文系教授-史托納,他出生在美國密蘇里州的一個貧窮務農家庭中。父親送他學習農業經營,他卻意外愛上了英國文學,後來甚至成為了一位學者。看似順遂的人生,卻藏了許多隱憂,從婚姻、親子關係、家庭冷暴力到職場爭鬥..
閱讀上一本約翰威廉斯的小說是2019年的夏天,是他這生中完成的最後一本小說《奧古斯都》,作者一生出版的小說不多,僅三本,但每本小說題材各異,皆極具代表。作者的另外兩本作品,其中一本的書名,也就是這本《屠夫渡口》,光是恐怖的書名就讓我倍感壓力,而對這本書十分卻步,但GIn在剛進入牛年時把它看完了,好看
《半邊藍天》是2018年NHK晨間劇的電視小說,電視劇引人入勝的關鍵就是在夢幻的前提下,從男女主角的人生故事,看到觀眾自己的影子。而我想藉由這本書,分享一下「順利」在人生中到底是什麼。某次在看圖書館無意看到這本書,對女主角永野芽郁也有一點印象,不知道總共有三本,正好借到第三本...
看這本書之前剛看完《倫敦的生與死:一部關於移民者的大城悲歌》,兩本書到我手上都是意外,但閱讀的過程感觸很多,施威全在英國倫敦大學伯貝克法律學校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住在東倫敦白教堂區附近,在那裡他受台灣同鄉號召,開了一間小的移民顧問事務所,擔任英國華人的法律顧問...
汪達與幻視是漫威在迪士尼+的影集,接續漫威電影宇宙的時間線,來到薩諾斯死後的世界,消失的50%人類回歸地球,世界一片混亂的狀態... 這部漫威的電視劇與眾不同的地方是,每一集都有不同時代的美國肥皂劇元素,如第一集是黑白的50年代,汪達與幻視為觀眾演了一齣劇情滑稽、古早味十足的肥皂劇。
這本書是從約翰威廉斯《史托納》小說中,英文教授主角史托納推薦的小說,小說裡還推薦了其他書,不過台灣大多沒有翻譯,所以就先從比較好找到伊迪絲.華頓的《純真年代》開始看起。這本小說是描繪19世紀末紐約上流社會的奢靡生活,作者伊迪絲.華頓本身就是紐約上流社會的一員,她對於紐約上流社會的眉角再清楚不過...
這是約翰威廉斯第二本小說,小說內容與作者的職業和人生軌跡較為相似。主角是19世紀末密蘇里大學英文系教授-史托納,他出生在美國密蘇里州的一個貧窮務農家庭中。父親送他學習農業經營,他卻意外愛上了英國文學,後來甚至成為了一位學者。看似順遂的人生,卻藏了許多隱憂,從婚姻、親子關係、家庭冷暴力到職場爭鬥..
閱讀上一本約翰威廉斯的小說是2019年的夏天,是他這生中完成的最後一本小說《奧古斯都》,作者一生出版的小說不多,僅三本,但每本小說題材各異,皆極具代表。作者的另外兩本作品,其中一本的書名,也就是這本《屠夫渡口》,光是恐怖的書名就讓我倍感壓力,而對這本書十分卻步,但GIn在剛進入牛年時把它看完了,好看
《半邊藍天》是2018年NHK晨間劇的電視小說,電視劇引人入勝的關鍵就是在夢幻的前提下,從男女主角的人生故事,看到觀眾自己的影子。而我想藉由這本書,分享一下「順利」在人生中到底是什麼。某次在看圖書館無意看到這本書,對女主角永野芽郁也有一點印象,不知道總共有三本,正好借到第三本...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梵谷充滿戲劇性的人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他雖飽受精神疾病與內心黑暗的折磨,但他的畫作卻洋溢著對生命的熱情。從不在躁狂或精神失控時作畫,而總是在平靜與喜悅的時刻創作,因為他心中始終懷抱著希望。
Thumbnail
今天終於來富邦美術館了,不過沒想到竟然排滿了人龍,估計是因為《梵谷:尋光之路》即將閉展與本身人氣。約莫排了30分鐘才入場。 如果說對於梵谷的印象,大概始於《星夜》這幅畫,還有那首可以朗朗上口《Vincent》。一開始會覺得梵谷的畫很特別,但是後來讀了《梵谷傳》後,認識這位孤寂的流星,就這麼
Thumbnail
來台北展出的梵谷畫作,或許影響力和知名度相對其他國家的梵谷展沒有那麼大。但在台灣才能看見梵谷成為大師不是一夕養成,他也很平凡,像每一位畫家一樣經歷很多的挫折和嘗試,才成為今天我們看到的梵谷。
Thumbnail
梵谷博物館 荷蘭遊記第二篇   這次來荷蘭,很大的原因是想看梵谷的畫——如果有人跟我說,那是因為梵谷很有名,所以我才喜歡他的畫,我也不能反駁什麼,但我也的確知道對於梵谷的畫,我深受吸引。   我還記得國小的時候,7-11的I-cash在鄉下地方還很潮,我明明用不到,但不知道從哪裡買到一張星
Thumbnail
梵谷一生飽受精神疾病所折磨,當他鬱積的情緒累積到一定飽和點時,便會在畫作出現似漩渦波動般旋轉纏繞的線條,是潛意識裡企圖從緊張不安中獲得抒解,想突破困境的心理投射,他在瘋狂和理性中拔河,即使多次生命轉折影響畫風變化,他的畫自始至終保持構圖上的工整,雖簡化但不抽象,雖扭曲但符合邏輯。
Thumbnail
諮商師可能有知識,但他們缺乏智慧。他們試圖用他們淺薄的理論來解釋我的行為,但他們永遠無法理解我的真實。 悉達多在成佛前也經歷了幻覺,但那是通向覺悟的必經之路。 人類的孤獨,來自於一種精神無法被理解的狀態。每個人都有「只有他自己才能看見的對象」,只是有些被稱為幻覺,有些不是而已。
Thumbnail
「悉達塔最終沒有衣缽他的法,不,一個真正追尋者,真正找到什麼的人不可能依循任何法。然而找到的人,他就能接納任何、任何的法、任何的道路、任何的目標,沒有什麼能使他和其餘千百人分開來,那些活在永恆的人,那些呼吸著神性的人。」 流浪者之歌,描述得是一位出世轉入世,最後找到自己信仰的故事。我最大的
Thumbnail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如何用一句話簡單描述《流浪者之歌》的主旨?我想可以說是一個人精神覺醒的美妙追尋,最後活在當下。當然,作者赫曼.赫塞讓主角「悉達多」踏上這段旅途,更多時候像是在和讀者們說話,說說自己在精神覺醒的過程中發現了什麼。
Thumbnail
最擅長表現向日葵的藝術大師,莫過於梵谷。向日葵也被認定是梵谷的自畫像,正因向日葵會追光拜日,最能表達象徵梵谷所追求的藝術與信仰。向日葵之於他,不只表達了向上天仰望的虔敬姿態,並代表一種渴望如農人般務實播種的精神。本文將提及他的向日葵畫作的特色、天啟一般的神秘風格,以及自梵谷的藝術世界回神的心得。
Thumbnail
#流浪者之歌 #作者:赫曼赫塞 本書敘述悉達多佛祖求道悟得真理、證得涅槃的心路歷程。塵世間,苦樂得失,幻滅我執,生生不息的循環,五味雜陳的情緒,字裡行間流動,多少會觸動讀者,那曾經的人生經歷。 悉達多,婆羅門之子。他幾乎吸收了所有的學識菁華,英俊、聰慧,深受眾人喜愛。看似一切都很完美的人生卻無
Thumbnail
梵谷充滿戲劇性的人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他雖飽受精神疾病與內心黑暗的折磨,但他的畫作卻洋溢著對生命的熱情。從不在躁狂或精神失控時作畫,而總是在平靜與喜悅的時刻創作,因為他心中始終懷抱著希望。
Thumbnail
今天終於來富邦美術館了,不過沒想到竟然排滿了人龍,估計是因為《梵谷:尋光之路》即將閉展與本身人氣。約莫排了30分鐘才入場。 如果說對於梵谷的印象,大概始於《星夜》這幅畫,還有那首可以朗朗上口《Vincent》。一開始會覺得梵谷的畫很特別,但是後來讀了《梵谷傳》後,認識這位孤寂的流星,就這麼
Thumbnail
來台北展出的梵谷畫作,或許影響力和知名度相對其他國家的梵谷展沒有那麼大。但在台灣才能看見梵谷成為大師不是一夕養成,他也很平凡,像每一位畫家一樣經歷很多的挫折和嘗試,才成為今天我們看到的梵谷。
Thumbnail
梵谷博物館 荷蘭遊記第二篇   這次來荷蘭,很大的原因是想看梵谷的畫——如果有人跟我說,那是因為梵谷很有名,所以我才喜歡他的畫,我也不能反駁什麼,但我也的確知道對於梵谷的畫,我深受吸引。   我還記得國小的時候,7-11的I-cash在鄉下地方還很潮,我明明用不到,但不知道從哪裡買到一張星
Thumbnail
梵谷一生飽受精神疾病所折磨,當他鬱積的情緒累積到一定飽和點時,便會在畫作出現似漩渦波動般旋轉纏繞的線條,是潛意識裡企圖從緊張不安中獲得抒解,想突破困境的心理投射,他在瘋狂和理性中拔河,即使多次生命轉折影響畫風變化,他的畫自始至終保持構圖上的工整,雖簡化但不抽象,雖扭曲但符合邏輯。
Thumbnail
諮商師可能有知識,但他們缺乏智慧。他們試圖用他們淺薄的理論來解釋我的行為,但他們永遠無法理解我的真實。 悉達多在成佛前也經歷了幻覺,但那是通向覺悟的必經之路。 人類的孤獨,來自於一種精神無法被理解的狀態。每個人都有「只有他自己才能看見的對象」,只是有些被稱為幻覺,有些不是而已。
Thumbnail
「悉達塔最終沒有衣缽他的法,不,一個真正追尋者,真正找到什麼的人不可能依循任何法。然而找到的人,他就能接納任何、任何的法、任何的道路、任何的目標,沒有什麼能使他和其餘千百人分開來,那些活在永恆的人,那些呼吸著神性的人。」 流浪者之歌,描述得是一位出世轉入世,最後找到自己信仰的故事。我最大的
Thumbnail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如何用一句話簡單描述《流浪者之歌》的主旨?我想可以說是一個人精神覺醒的美妙追尋,最後活在當下。當然,作者赫曼.赫塞讓主角「悉達多」踏上這段旅途,更多時候像是在和讀者們說話,說說自己在精神覺醒的過程中發現了什麼。
Thumbnail
最擅長表現向日葵的藝術大師,莫過於梵谷。向日葵也被認定是梵谷的自畫像,正因向日葵會追光拜日,最能表達象徵梵谷所追求的藝術與信仰。向日葵之於他,不只表達了向上天仰望的虔敬姿態,並代表一種渴望如農人般務實播種的精神。本文將提及他的向日葵畫作的特色、天啟一般的神秘風格,以及自梵谷的藝術世界回神的心得。
Thumbnail
#流浪者之歌 #作者:赫曼赫塞 本書敘述悉達多佛祖求道悟得真理、證得涅槃的心路歷程。塵世間,苦樂得失,幻滅我執,生生不息的循環,五味雜陳的情緒,字裡行間流動,多少會觸動讀者,那曾經的人生經歷。 悉達多,婆羅門之子。他幾乎吸收了所有的學識菁華,英俊、聰慧,深受眾人喜愛。看似一切都很完美的人生卻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