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者的修煉─正向思考﹝第六課:人生的模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文森‧梵谷

大學的時候,有個飽讀詩書、才華洋溢的朋友跟我說了一個大畫家,文森‧梵谷﹝Vincent Van Gogh﹞的小故事:

  有一天梵谷寫了一封信給他的爸爸,說他「用了白色的顏料畫了白色的牆壁。」

  他的爸爸回了一封信,問他:「這樣子能夠賺錢嗎?」

  梵谷很生氣,又寫了一封信,說:「我在跟你說藝術,你卻在跟我說錢!」

直到今天,我還不明白這個故事所代表的真正含意是甚麼,是談論梵谷的藝術天分,還是暗示他對金錢不肖一顧的態度?是反映他對藝術的執著與堅持,還是暗諷他父親唯利是圖的目光?或者,這個故事只是單純地反映了梵谷他生命中某個瞬間的人生畫面,根本無須多做解釋?

雖然如此,這個故事確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因為如此,我特地去買了一本梵谷的傳記,並花了好長的一段時間才把它看完。也因為如此,我知道梵谷他有一個弟弟,西奧‧梵谷﹝Theo Van Gogh﹞,這個弟弟終其一生關心他、幫助他、支持他、也試著去理解他──就人性的光輝來說,這個弟弟更加令人印象深刻,也遠比梵谷偉大。

作為一名畫家,梵谷貧困潦倒,也被精神疾病所困擾,37歲時拿槍自殺。

綜觀梵谷的一生,他的際遇確實充滿坎坷,生命旅途也佈滿了挫敗和傷痕。他一輩子畫了兩千多幅畫,生前卻只賣出了一幅畫,可以說無人賞識──簡單地說,在梵谷活著的時候,這個世界並不關心他,反而在他死後逐漸享有名氣,似乎這是老天爺對他的彌補。

追根究底,是甚麼因素,讓梵谷的人生變成這個樣子?

是命運的作弄、上帝的磨練,還是他上輩子造了孽,今生遭受懲罰?或者,人生毫無道理,純粹就是梵谷他的命不好?

答案,或許就在他寫給他弟弟的一封信裡,在信中,他是這麼寫的:

  「偉人的歷史都是悲劇……他們的成就受到大眾肯定時,都已不在人世;而當他們在世的時候,都受到世人的排擠和生活中的諸多掙扎,而籠罩在憂鬱之下。」

  他還說:「自己越是精疲力竭、生病,像一只破碎的水瓶,就越是一個藝術家。」

有人說,梵谷他預言了自己的人生。

但是,那不僅僅是預言,是梵谷他創造出自己的人生──思想是有力量的,他用非常負面、晦暗、自我否定的想法,把自己的人生導引到了災難性的境遇──因為當他越是努力成為一名藝術家,他的人生就越是無可避免地精疲力竭、生病,像一只破碎的水瓶……。

簡單地說,是梵谷自己讓「負面的念頭」主宰了他自己的人生,他就是自己人生境遇的始作俑者。

人生的模樣

文森‧梵谷的人生故事,不僅在某種程度上給了我很大的反思,也帶來了一個重要的啟示,那就是:不論有意無意,每個人都會描繪出自己人生的模樣。

  • 有人考試失敗了,就說自己的人生一敗塗地;
  • 有人婚姻失敗了,就灰心喪志,說自己的人生只剩下寂寥與孤獨;
  • 有人提起了勇氣向心儀的對象告白,被拒絕了,就覺得自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永遠得不到幸福;
  • 有人只是失業了,就覺得人生垮了,世界不再有立足之地,只剩下晦暗的陰影在背後追逐他;
  • 有人只是投稿失敗了,就相信自己一輩子都不會成功;
生命的要素

──問題和挑戰,是生命存在的要素!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從出生到死亡這個期間,所經歷的不論是在求學、交友、工作等階段,還是在身體、心靈,或是家庭等領域,一定存在著挑戰或難題,也存在著失敗和意外──但是,把一個領域和一個階段的失敗,放大到整個人生的失敗,卻是一種很糟糕的思考方式──而這種思考方式,很大一部份來自於另一個「思考框架」。

那是一種關於「人生是甚麼模樣」的思考框架。

悲觀的「思考框架」

那些悲觀的人,往往擁有一些負面的想法,比如:

  ── 生命充滿了困境,總是難以應付;

  ── 生命隨時會遭受意外,並且只會越來越糟;

  ── 生命本身像個牢籠,把人困住,逃不開,只能苟且勞碌,甚至是受苦;

  ── 肉體生命只是個臭皮囊,沒有多大意義,也不值得奮鬥;

當你擁有這一些想法,它們就會形成一個思考的框架,在其中,你會把你一時的小小困境,放大到整個人生,於是,你看見的未來就是受苦、失敗,而且你可能也找不出任何意義來為自己的人生奮鬥。

樂觀的「思考框架」

慶幸的是,這世界上永遠有那些樂觀的人,而他們擁有正面的想法,比如:

  ── 生命充滿了挑戰,會激發出每個人偉大的力量;

  ── 生命不論有多少意外,一定會越來越好;

  ── 生命是個奇蹟,是老天爺的禮物,所以應該擁抱人生、享受人生;

  ── 生命或許充滿了奧秘,雖然無法言喻,但必定充滿了意義。

上面這一些想法,也會形成一個思考框架,在其中,再大的困境也會被視為只是一時的,任何難關也終究會過去,而未來是被成就和喜悅所填滿的。

選擇你的思考框架

不同的思考框架,會帶來不同的思考方向與色調,最終影響你的人生經驗,因此,你要做的,就是選擇你的思考框架。

如果你真的確信「人生毫無意義,只是一連串的苦難」,記住,這只是你的選擇,你選擇用它來為你的人生風景著色;如果你不滿意這種色調,那麼就改變它,請試著告訴自己「人生有它的意義,生命是一場快樂的遊戲」——然後,試著用快樂的方式過活,試著賦予生命意義,你就會改變人生的色調。

當然,決定權在您自己身上。

好無聊小男孩

  有個小男孩,他的口頭禪就是「好無聊」這3個字,姑且把他叫做《好無聊小男孩》。這個特別的小男孩,不論上任何課程,你往往會在幾分鐘之後,聽到他嘴裡開始冒出這樣的話:「好無聊,真的好無聊唷──。」

  放了學,在校門口等媽媽來接,幾分鐘之後,他感到無聊了,不知道從哪兒找出一張紙,折成一個紙團,然後開始把紙團丟向學校牆壁,再撿起來,再丟向牆壁,再撿起來,再丟向牆壁……,每個動作都會加上他的配音:「好無聊,好無聊唷──。」

  如果有同學提到看了哪本有趣的書,或是看了甚麼有趣的動畫電影,他會用一種質疑的語氣,說:「好看嗎,聽起來就好無聊唷──。」

  由於他把「無聊」這個字眼放進每個活動裡面的態度,讓我不得不懷疑,如果他的家人安排了一趟旅行,甚至打算帶他去水上樂園或迪士尼樂園,他可能也會這麼說:「好玩嗎,聽起來就好無聊唷──。」

  隨著上面的想像,我甚至能夠在想像中聽見他在長大後走過的每一段人生旅途中所經歷的每一個活動,都會說出同樣的一句話:「好無聊,真的好無聊唷──。」

  當一個人被「無聊」的念頭主宰了他的人生,他的人生確實會變得「好無聊」。

感謝

某種程度上,我必須感謝這個小男孩,他教會了我兩個道理:

  1. 盡可能別浪費時間在你真正不敢興趣的事情上;

  2. 盡可能不要說「好無聊」這3個字;

要做到第1點,你就必須要知道自己真正喜歡、感興趣、還有熱愛的事情,到底是甚麼,如此一來,你才能為自己的人生攫取方向。

你的功課
  1. 請試著描述你自己人生的模樣,它是哪個樣子?

  ── 你喜歡那個樣子嗎,為什麼?

  ── 如果不喜歡,又為什麼?

2. 人生的軌跡,是可以改變的嗎?

  ── 如果不可以,為什麼?

不論你的想法甚麼,誠實地寫下來,它們會反映出你自己的思考框架。

致敬

謹以此篇文章向梵谷致意,你的人生悲劇,給了我很大的警惕,在這裡,你代表了反面的老師。祝願你的靈魂已經平靜!

也謹以此篇文章向梵谷的弟弟,西奧,致上最大的敬意,你對你兄長梵谷的寬容、愛,和無私的支持,讓我看見人性偉大的光輝。祝願你偉大的兄弟之愛依然閃耀在人間!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分享、追蹤、按讚,或贊助。感謝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Fitz|心靈漫步
9會員
86內容數
單純地分享想法、體驗......
Fitz|心靈漫步的其他內容
2022/11/06
── 知識,透過經驗的淬煉,會轉化為能力。 在我口才課的課堂上,有個學生給我看他買的一本談論口才的書──私底下,我很欣賞他的上進心和求知慾,畢竟我也幹過這種事。 因此,在課堂上,我不斷要求學員一定要上台演講。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在「正向思考」的修煉上──我們要的不僅是知識,還是真實的能力。
Thumbnail
2022/11/06
── 知識,透過經驗的淬煉,會轉化為能力。 在我口才課的課堂上,有個學生給我看他買的一本談論口才的書──私底下,我很欣賞他的上進心和求知慾,畢竟我也幹過這種事。 因此,在課堂上,我不斷要求學員一定要上台演講。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在「正向思考」的修煉上──我們要的不僅是知識,還是真實的能力。
Thumbnail
2022/11/01
── 如果你知道目的地,就會有一條途徑通往它! 我忘記在哪一本書上看到過上面這句話,畢竟那已經是十幾年前的往事了。不過,我依稀記得當年看到這句話時,它帶給我的某種啟示與震撼──某種程度上,它打開了我的眼界,讓我看見一種叫做「可能性」的東西。 那麼,就先讓一個有趣的故事呈現它自己吧。 給您幾個選擇:
Thumbnail
2022/11/01
── 如果你知道目的地,就會有一條途徑通往它! 我忘記在哪一本書上看到過上面這句話,畢竟那已經是十幾年前的往事了。不過,我依稀記得當年看到這句話時,它帶給我的某種啟示與震撼──某種程度上,它打開了我的眼界,讓我看見一種叫做「可能性」的東西。 那麼,就先讓一個有趣的故事呈現它自己吧。 給您幾個選擇:
Thumbnail
2022/10/26
── 你喜歡笑嗎? ── 你怎麼看待那些愛笑,或是搞笑的人? ── 你知道愛笑和不愛笑的人,可能具有不同的想法與思考框架嗎? 有統計發現,一般小孩子大概每天會笑300次到400次,而一般成年人,一天卻只有15次到20次的笑容,還有一些人根本拒絕笑容。
Thumbnail
2022/10/26
── 你喜歡笑嗎? ── 你怎麼看待那些愛笑,或是搞笑的人? ── 你知道愛笑和不愛笑的人,可能具有不同的想法與思考框架嗎? 有統計發現,一般小孩子大概每天會笑300次到400次,而一般成年人,一天卻只有15次到20次的笑容,還有一些人根本拒絕笑容。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大學的時候,有個飽讀詩書、才華洋溢的朋友跟我說了一個大畫家,文森‧梵谷﹝Vincent Van Gogh﹞的小故事: 有一天,梵谷寫了一封信給他的爸爸,說他「用了白色的顏料畫了白色的牆壁。」 他的爸爸回了一封信,問他:「這樣子能夠賺錢嗎?」
Thumbnail
大學的時候,有個飽讀詩書、才華洋溢的朋友跟我說了一個大畫家,文森‧梵谷﹝Vincent Van Gogh﹞的小故事: 有一天,梵谷寫了一封信給他的爸爸,說他「用了白色的顏料畫了白色的牆壁。」 他的爸爸回了一封信,問他:「這樣子能夠賺錢嗎?」
Thumbnail
相遇梵谷的《星夜》、與孤獨的靈魂連結。
Thumbnail
相遇梵谷的《星夜》、與孤獨的靈魂連結。
Thumbnail
雪景之美無與倫比,奇特的天空也是。今天開始融雪,甚至更加美麗。是這樣的天氣捎來舊日的回憶,讓人聯想起驛馬車和郵車歲月的故事。
Thumbnail
雪景之美無與倫比,奇特的天空也是。今天開始融雪,甚至更加美麗。是這樣的天氣捎來舊日的回憶,讓人聯想起驛馬車和郵車歲月的故事。
Thumbnail
記得曾經跟朋友聊到,世界上有那麼多地方值得去,但沒機會去。但有什麼地方是即使去過,也願意犧牲去其他地方的機會舊地重遊呢?我的答案是「愛丁堡與荷蘭梵谷博物館。」
Thumbnail
記得曾經跟朋友聊到,世界上有那麼多地方值得去,但沒機會去。但有什麼地方是即使去過,也願意犧牲去其他地方的機會舊地重遊呢?我的答案是「愛丁堡與荷蘭梵谷博物館。」
Thumbnail
大部分的精神異常,的確如梵谷的自我觀察,並非「全天候都在發作」,而是還有不少正常的時刻。而梵谷最後的「瘋狂創作」,可能也不是專家所說的「受躁鬱症的擺佈」,而是他自覺時間寶貴,必須珍惜他有限的清醒,焚膏油以繼晷,為他所熱愛的藝術做最熱烈的燃燒、最後的獻身。
Thumbnail
大部分的精神異常,的確如梵谷的自我觀察,並非「全天候都在發作」,而是還有不少正常的時刻。而梵谷最後的「瘋狂創作」,可能也不是專家所說的「受躁鬱症的擺佈」,而是他自覺時間寶貴,必須珍惜他有限的清醒,焚膏油以繼晷,為他所熱愛的藝術做最熱烈的燃燒、最後的獻身。
Thumbnail
畫家信中瀰漫著面對人生的茫然。自從五月住進療養院,他就一直期盼著康復出院,也屢次寫信給朋友,訴說康復的願望。但終於在盛夏的這一天,他寫信給弟弟,私下訴說康復的恐懼。他說「如果我難有勇氣面對已犯下的過錯和將犯下的過錯,那也是康復使然。」
Thumbnail
畫家信中瀰漫著面對人生的茫然。自從五月住進療養院,他就一直期盼著康復出院,也屢次寫信給朋友,訴說康復的願望。但終於在盛夏的這一天,他寫信給弟弟,私下訴說康復的恐懼。他說「如果我難有勇氣面對已犯下的過錯和將犯下的過錯,那也是康復使然。」
Thumbnail
常常在兩種思想之中被擠壓的有些混亂,但還堅信活下來的參考提案是願意與時俱進不與社會脫節,但別對他人的生活羨慕不已而掉入相互比較的漩渦,時時能夠停下腳步看看別人再看看自己,對自己所有感受有所覺知,去體驗或閱讀和思辨。讓開始到結束呢,完整了一個有機的過程。
Thumbnail
常常在兩種思想之中被擠壓的有些混亂,但還堅信活下來的參考提案是願意與時俱進不與社會脫節,但別對他人的生活羨慕不已而掉入相互比較的漩渦,時時能夠停下腳步看看別人再看看自己,對自己所有感受有所覺知,去體驗或閱讀和思辨。讓開始到結束呢,完整了一個有機的過程。
Thumbnail
四月十號/二零二零年/午後有著不刺熱的陽光帶點微風的週五,終於走訪一直想看的展覽《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帶著十分雀躍的心情前往。
Thumbnail
四月十號/二零二零年/午後有著不刺熱的陽光帶點微風的週五,終於走訪一直想看的展覽《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帶著十分雀躍的心情前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