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梵谷-痛苦並快樂的活在每一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一陣子看了梵谷的電影,電影中通過梵谷與弟弟的書信,訴說著這位傳奇大師內心的獨白,他是這麼孤獨卻又充滿希望,他這麼說著「我在別人眼裡算什麼?一個可有可無、古怪透頂、令人不快的人,在社會上毫無地位,也永遠不可能有,但我希望有一天,人們通過我的作品,能夠了解這個古怪而毫無存在感的人。」在他的對白中充滿情緒的張力,這也通過他的作品所表達出來,那些顏色及筆觸卻是在梵谷在與精神疾病對抗的過程所誕生的。而他的爸爸是荷蘭歸正宗教的神職人員,而梵谷一生也為癲癇所困擾,這不免讓我想到我也很喜歡的哲學家尼采,他的父親是路德教派的神職人員,而他的一生被頭痛所困擾,最終在他去世的10年前,尼采最終精神崩潰,而後躺在床上10年直至病逝。尼采的哲學思想影響非常多人,尼采用幾乎偏激直白的言語訴說著他來自生命的戰爭學校教導我的,「殺不死我的東西,將使我更堅強。」這兩位不管是在情緒、個性都有些或多或少相同之處,而更或許他們一生都在跟無意義的痛苦進行搏鬥,他們又太愛著人們,最終只能將心中這種強烈的矛盾及情緒轉向自我攻擊,最終結束自己的生命,他們極具悲傷的畫及話以他們自身生命的主張帶給我們些許不同的感覺。
尼采一生不斷試著用自己的生命探索且實驗,他自己在書中曾提到,他是不被他人所理解的瘋子他說出「上帝已死」想當時是多麼驚濤駭俗的話語,而尼采所提出這樣的哲學思想,更或者在痛苦的生命旅程,面對自己的生命,負起責任起來別在躲在任何藉口裡,只因他被疾病糾纏的身體,使他更像個鬥士般的去想辦法活著,「無止盡的痛苦,每天好幾個小時持續處於有如暈船的狀態,局部的癱瘓讓我言語困難,還有幾次猛烈的發作,讓我暫時忘掉這些(最近的一次,我嘔吐了三天三夜,但求一死.......)。如果你們容許我描述沒完沒了的這一切,還有頭部及眼睛持續而激烈的疼痛,以及從到到腳全身癱瘓的感覺。」在這找不出任何原因的無意義痛苦中,尼采一次次的墮落在深淵中,這種從痛苦求生的意志,也讓尼采能從一般人看不到的角度,重新看待生命的價值,這在一步步中尼采用不斷的概念來推進他的思想,(上帝已死、超人、永恆復返、權力意志、觀點主義等.....)面對充滿苦難與折磨的人生,尼采的哲學更是痛苦的快樂,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尼采以自身的經驗,試圖解釋出跨越深淵的方法,駱駝、獅子、小孩活出自己的樣貌,從有限制的自由到樂觀的創造,「孩子是天真而善忘的,一個新的開始,一個遊戲,一個自轉的旋輪,一個原始的動作,一個神聖的肯定,為了創造的遊戲,生命需要有一個神聖的肯定:此刻精神有了自己的意志,世界的流放者乃又重回到自己的生命。」
梵谷則是與癲癇及貧窮不斷的抗爭中,顛沛流離的人生中佈滿荊棘崎嶇,在他的文字裡細嘗人生的苦痛仍讚嘆世界的美好,電影裡有個小片段則讓我映像深刻,梵谷邀請高更一起來作伴,兩人在農田時作畫,梵谷畫著夕陽下辛勤工作的農婦們,而高更則畫下半裸躺在稻草堆的農婦,兩人雖本質看似相同,卻又在許多層面相差極多,梵谷的弟弟曾寫信給妹妹抱怨「他的個性有兩個自我,一個極具天賦、細膩且富有愛心,另一個則是自私而爆烈。」高更也是這般個性鮮明,也因相同原因幾乎眾判親離,個性差異也導致兩人的衝突越來越大,更發生了著名的割耳事件,從那之後高更離開、梵谷住進了精神病院休養身體,而後2年舉槍自盡,而他創作的最高峰即是在他去世的前三年,可以說是癲癇症反而將梵谷帶向了無人所及的藝術高點,那些充滿激情的作品是在他極度精神不穩定的狀況所完成,嚴重的幻視和幻聽,造就《星空》、《麥田群鴉》等呈現亂流形式的狂亂天空,與尼采刻意的維繫身體健康不同,營養不良、酗酒等問題都造成梵谷的病症不斷加強,抑或者梵谷刻意讓自己保持在如此痛苦的狀態中。敏感的梵谷雖然個性古怪,卻對於人們具有高度憐憫的心,從《吃馬鈴薯的人》這一畫就能感受的出來,以貧困農人作為繪畫主題,更是為他相信在社會底層中樸質的美好,扭曲變形的手指則是這些農人日夜辛勤的真實樣貌,梵谷的畫中流露出一股發自內心的悲憫。而尼采則是在都靈看到被抽打的馬,哭叫喊上去後即精神崩潰,而他喊叫著「我受苦受難的兄弟們啊。」
生於同個時代的兩位大師,用生命寫下關於面對痛苦的方式。梵谷「即使我不斷的遭遇挫折,也不灰心,即使我身心疲倦,那怕是處於崩潰邊緣,也要正視人生。」尼采「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在他們倆位身上,我看見對於生命的積極,為了活著的每一天譜下高歌的讚嘆,也或許在痛苦與焦慮中仍舊看見希望,抱持著快樂擁抱每一天的痛苦,願他們生命精彩的每一刻,感染著你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當城市逐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心中的悸動化消散在日常的生活中,日復一日同樣的步調,準時起床準時下班、一個人的晚餐、我打開手機訊息,有這麼一點的懶散,有一點想要一個人,我關掉手機選擇不去回應,後來才知道每一個身處在城市的人們,都帶著孤獨與自己相處著或多或少而已,城市裡的孤獨,總是在不經意出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會持續創造自己的定義(本性或本質),你可能認為你可以用一些標籤定義我,但你錯了,因為我始終會是一個正在加工的作品,我不斷通過行動創造自身,這一點根深蒂固存在我人類際遇之中,直到死亡將其抹去為止,我是我自己的自由:不多,也不少」
城市的孤獨是一種文明下的產物,我們擁有的越多,越覺得失落,有人迷失、有人空洞、有人隱藏,最大的共通點是我們感覺與人們隔離。一路賽跑的我們,在忙碌的一天裏,回到家中無聲的對白席捲而來,有人說每一盞的燈光下都有一個故事,不是身在其中的人永遠不懂別人的難,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兩個字
作者卡穆在1940年3月的一條筆記中就反覆提及自己在人群中感到陌生,感到自己距離生活何其遙遠,而在卡穆筆下以道德標準及社會觀感建置的理性世界,提出道德和倫理的挑戰
病毒從來不會因為所謂的職業、生活情況而有所區分,就算是長照未出門的老年人都會染疫了,就拿人性來說,不管任何人,對烙印的恐懼害怕也不比其阿公店的人少
「我做了這麼多,我拋下一切,我的人生都給了你,你要回饋我。」這種以價值交換的愛是真的愛嗎?這種依戀的愛是真的愛嗎?這種愛的交換也存在現代許多親情、愛情、友情的現象。
盧卡奇對物化社會理論解釋:社會為物體所創造的特質,變成商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化約為物品價值;人與自身的關係變成物品價值的關係;個人與作為整體的社會之間亦以物品價值來連繫。
「我會持續創造自己的定義(本性或本質),你可能認為你可以用一些標籤定義我,但你錯了,因為我始終會是一個正在加工的作品,我不斷通過行動創造自身,這一點根深蒂固存在我人類際遇之中,直到死亡將其抹去為止,我是我自己的自由:不多,也不少」
城市的孤獨是一種文明下的產物,我們擁有的越多,越覺得失落,有人迷失、有人空洞、有人隱藏,最大的共通點是我們感覺與人們隔離。一路賽跑的我們,在忙碌的一天裏,回到家中無聲的對白席捲而來,有人說每一盞的燈光下都有一個故事,不是身在其中的人永遠不懂別人的難,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兩個字
作者卡穆在1940年3月的一條筆記中就反覆提及自己在人群中感到陌生,感到自己距離生活何其遙遠,而在卡穆筆下以道德標準及社會觀感建置的理性世界,提出道德和倫理的挑戰
病毒從來不會因為所謂的職業、生活情況而有所區分,就算是長照未出門的老年人都會染疫了,就拿人性來說,不管任何人,對烙印的恐懼害怕也不比其阿公店的人少
「我做了這麼多,我拋下一切,我的人生都給了你,你要回饋我。」這種以價值交換的愛是真的愛嗎?這種依戀的愛是真的愛嗎?這種愛的交換也存在現代許多親情、愛情、友情的現象。
盧卡奇對物化社會理論解釋:社會為物體所創造的特質,變成商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化約為物品價值;人與自身的關係變成物品價值的關係;個人與作為整體的社會之間亦以物品價值來連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梵谷充滿戲劇性的人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他雖飽受精神疾病與內心黑暗的折磨,但他的畫作卻洋溢著對生命的熱情。從不在躁狂或精神失控時作畫,而總是在平靜與喜悅的時刻創作,因為他心中始終懷抱著希望。
Thumbnail
梵谷博物館 荷蘭遊記第二篇   這次來荷蘭,很大的原因是想看梵谷的畫——如果有人跟我說,那是因為梵谷很有名,所以我才喜歡他的畫,我也不能反駁什麼,但我也的確知道對於梵谷的畫,我深受吸引。   我還記得國小的時候,7-11的I-cash在鄉下地方還很潮,我明明用不到,但不知道從哪裡買到一張星
佛又對波斯匿王說:「眾生在三界中輪迴流轉,沒有固定不變的階級、身分。凡是累積善業、仁慈和順的人,便會生在豪貴之家;若是習慣造作惡業、放縱憍慢的人,便會生在卑賤低下的家裡。」 波斯匿王聽了心生歡喜,不再有憍慢心,便起身長跪,向尼提比丘頂禮雙足,自己誠心懺悔認錯,請求原諒,希望能去除自己的過失。
Thumbnail
梵谷一生飽受精神疾病所折磨,當他鬱積的情緒累積到一定飽和點時,便會在畫作出現似漩渦波動般旋轉纏繞的線條,是潛意識裡企圖從緊張不安中獲得抒解,想突破困境的心理投射,他在瘋狂和理性中拔河,即使多次生命轉折影響畫風變化,他的畫自始至終保持構圖上的工整,雖簡化但不抽象,雖扭曲但符合邏輯。
Thumbnail
尼采在批判價值的同時,又肯定價值;展露價值的同時,又在漠視價值。 因為一整個就是進程而已,尼采不希望我們經由哲學追求真理,而終於抵達崇高無上的價值後,卻因此止步不前。 因為價值裡,有生生不息,。 但是講出來之後,彷彿就被做成雕像,讓其他生命活不出自己,所以只好再批判自己一次。 這種結果,就是有智慧。
Thumbnail
作者朴贊國是首爾大學哲學系教授,對佛洛姆的認識和研究非常全面,深入淺出地寫下這本書,非常適合作為了解佛洛姆哲學思想的起點。在看完這本書後,如果佛洛姆的任何想法引起了讀者的共鳴,作者也在最後建議了各種後續的閱讀方向,引領讀者更深入地探索佛洛姆的哲學世界。
Thumbnail
《尼采與哲學》是在教導我們把批判性當工具,植入事件內部,找到價值,再藉由批判性橫向連通、縱向貫穿,再找到思維的系譜,最後看見永恆的邏輯。 而批判與價值都只是路上的風景,肯定價值後再漠視價值,只為不要讓價值所迷惑,還要活著,強烈地活著。
Thumbnail
這幾天,看到網紅尼可拉斯楊的影片,提到悉達多的釋迦族被滅的故事。我上網查了一下,確實有不少佛教的經典中記載,當時已經成佛陀的悉達多,兩度想要阻止琉璃王出兵對他們釋迦族的屠殺,但最終還是沒辦法,佛陀的族人還是被慘忍屠殺。
Thumbnail
「我們閱讀尼采,不是為了追隨他,而是要追隨自己」 德國哲學家─尼采(1844-1900),原計畫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分為6部分出版,最後只出版了4部分,未寫的最後兩部為描寫查拉圖斯特拉的布道工作以及最後的死亡。其不同部分完成於不同的年代,出版的日期為1883年至1885年。尼采以查拉圖
Thumbnail
這本《如果尼采是獨角鯨》光書名就很吸睛。尼采雖是偉大的哲學家,但晚年深陷憂鬱,最後發瘋,進了精神病院,人生可說是悲劇收尾。這本書的作者賈斯汀.葛雷格因此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尼采是隻不那麼會「思考」,「智識」沒那麼高的獨角鯨,他(或該說牠)的人生會不會過得更舒心、愜意呢?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梵谷充滿戲劇性的人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他雖飽受精神疾病與內心黑暗的折磨,但他的畫作卻洋溢著對生命的熱情。從不在躁狂或精神失控時作畫,而總是在平靜與喜悅的時刻創作,因為他心中始終懷抱著希望。
Thumbnail
梵谷博物館 荷蘭遊記第二篇   這次來荷蘭,很大的原因是想看梵谷的畫——如果有人跟我說,那是因為梵谷很有名,所以我才喜歡他的畫,我也不能反駁什麼,但我也的確知道對於梵谷的畫,我深受吸引。   我還記得國小的時候,7-11的I-cash在鄉下地方還很潮,我明明用不到,但不知道從哪裡買到一張星
佛又對波斯匿王說:「眾生在三界中輪迴流轉,沒有固定不變的階級、身分。凡是累積善業、仁慈和順的人,便會生在豪貴之家;若是習慣造作惡業、放縱憍慢的人,便會生在卑賤低下的家裡。」 波斯匿王聽了心生歡喜,不再有憍慢心,便起身長跪,向尼提比丘頂禮雙足,自己誠心懺悔認錯,請求原諒,希望能去除自己的過失。
Thumbnail
梵谷一生飽受精神疾病所折磨,當他鬱積的情緒累積到一定飽和點時,便會在畫作出現似漩渦波動般旋轉纏繞的線條,是潛意識裡企圖從緊張不安中獲得抒解,想突破困境的心理投射,他在瘋狂和理性中拔河,即使多次生命轉折影響畫風變化,他的畫自始至終保持構圖上的工整,雖簡化但不抽象,雖扭曲但符合邏輯。
Thumbnail
尼采在批判價值的同時,又肯定價值;展露價值的同時,又在漠視價值。 因為一整個就是進程而已,尼采不希望我們經由哲學追求真理,而終於抵達崇高無上的價值後,卻因此止步不前。 因為價值裡,有生生不息,。 但是講出來之後,彷彿就被做成雕像,讓其他生命活不出自己,所以只好再批判自己一次。 這種結果,就是有智慧。
Thumbnail
作者朴贊國是首爾大學哲學系教授,對佛洛姆的認識和研究非常全面,深入淺出地寫下這本書,非常適合作為了解佛洛姆哲學思想的起點。在看完這本書後,如果佛洛姆的任何想法引起了讀者的共鳴,作者也在最後建議了各種後續的閱讀方向,引領讀者更深入地探索佛洛姆的哲學世界。
Thumbnail
《尼采與哲學》是在教導我們把批判性當工具,植入事件內部,找到價值,再藉由批判性橫向連通、縱向貫穿,再找到思維的系譜,最後看見永恆的邏輯。 而批判與價值都只是路上的風景,肯定價值後再漠視價值,只為不要讓價值所迷惑,還要活著,強烈地活著。
Thumbnail
這幾天,看到網紅尼可拉斯楊的影片,提到悉達多的釋迦族被滅的故事。我上網查了一下,確實有不少佛教的經典中記載,當時已經成佛陀的悉達多,兩度想要阻止琉璃王出兵對他們釋迦族的屠殺,但最終還是沒辦法,佛陀的族人還是被慘忍屠殺。
Thumbnail
「我們閱讀尼采,不是為了追隨他,而是要追隨自己」 德國哲學家─尼采(1844-1900),原計畫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分為6部分出版,最後只出版了4部分,未寫的最後兩部為描寫查拉圖斯特拉的布道工作以及最後的死亡。其不同部分完成於不同的年代,出版的日期為1883年至1885年。尼采以查拉圖
Thumbnail
這本《如果尼采是獨角鯨》光書名就很吸睛。尼采雖是偉大的哲學家,但晚年深陷憂鬱,最後發瘋,進了精神病院,人生可說是悲劇收尾。這本書的作者賈斯汀.葛雷格因此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尼采是隻不那麼會「思考」,「智識」沒那麼高的獨角鯨,他(或該說牠)的人生會不會過得更舒心、愜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