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8/17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連續殖民的島嶼哀歌——何時天光才能走出自己的路呢】

說到台語歌,大家現在還有在聽嗎?
正港高雄子弟的我,小時候因為愛看《 戲說台灣-iset三立 》,所以對台語歌手們都備感親切。孫淑媚、秀蘭瑪雅都是我成長時期的伴唱女神,也因為她們,反而對台語歌比較琅琅上口。
在介紹 #林剪雲 時,無論是《忤》或《逆》,都有縈繞在主角身上的時代曲調, 查找資料時看到隱晦的暗示,暗示這些歌曲都反映了時代背景下的人民哀歌。 不久後,相關的書就一本本從宇宙被召喚而來^^ 我最喜歡的台語歌是:雨夜花 在日治時期,由 #鄧雨賢 作曲、#周添旺 作詞、#純純 主唱的這首歌,不僅在發表時傳唱不絕,後來在皇民化運動如火如荼時亦被改編為軍歌;在國民政府來台後因「去日本化」而遭禁,但台語歌曲逐漸復甦時再度捲土重來;近年在台灣大紅的遊戲《#返校》,其中關卡亦選用 #雨夜花 作為解謎道具。
一首歌在台灣纏纏綿綿了數十年,有人只聞其名,有人僅聞此聲,有人不知作曲譜詞主唱者誰,有人從來不知這首歌的存在。 這首歌的魅力何在?背後故事又是什麼? 就讓我們這週好好地來聽一聽吧!
跟我想像中不同,這是一本紮紮實實的出版研究論文;好處是能在系統化梳理下,快速建立台語流行歌曲的近代史。
在讀這本書前,提供原汁原味的品賞連結 #台灣音聲一百年(https://audio.nmth.gov.tw/audio) 大家有興趣可以去聽聽,這些因為很多有心人才蒐集起來的活歷史,也讓這些「心聲」免於湮滅在長槍與刺刀中。
|日治:留聲機、閨怨、教化
從日本盛行的留聲機,開啟了台語流行歌曲的時代。 日本本土的「新民謠運動」是用簡單詩詞描繪各地自然與文化,吹進台灣的風也讓「 OO進行曲」成為描繪地景的觀光振興名物。 但這時期蔚為流行的仍是內容偏向「情愛」,具有「閨怨」屬性的抒情小曲。 歌手多為藝旦與歌仔戲班出身,創作者亦多與傳統戲班淵源甚深,歌曲的「轉音/顫音」形式也在在地化的市場需求下固定了下來。 #鄧雨賢代表作即為「四/月/望/雨」(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身為#古輪美亞唱片的專屬作曲家,推出的作品均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同為一時之選的作曲家尚有#蘇桐#陳秋霖#姚讚福,代表作分別為: 雙雁影、白牡丹、心酸酸。 這些暢銷金曲普遍的主題,都是著眼於女性的幽怨。 以雨夜花為例: 「雨夜花 雨夜花 受風雨吹落地 無人看見每日怨嗟 花謝落土不再回 雨無情 雨無情 無想阮的前途 並無看顧軟弱心性 乎阮前途失光明 雨水滴 雨水滴 引阮入受難池 怎樣乎阮離葉離枝 永遠無人通看見 花落土 花落土 有誰人通看顧 無情風雨誤阮前途 花蕊若落要如何」
日本殖民下的台灣仍是以農業發展為主,佃戶無力供養的女兒,要嘛成為寄人籬下的養女,要嘛成為任人搓揉的「媳婦仔」,或者賣到高級料理店成為陪酒賣色的藝旦酌婦藝娼。 即使是上流階級的大戶人家,女兒纏足或作為婚姻籌碼,活動範圍亦不脱於居所方圓。 就像雨夜裡的花朵,只能仰賴他人的恩露,才能有望天明的希望。 日本政府無意培育工業人才,從事農業的人口約70%,在良好的社會建設基礎下,勞動力是穩定地存在於「牢籠」中,毋需遠遷亦可溫飽。 從事抗日的知識份子對於歌曲創作,停留於啟蒙明智的「教化」;利用流行的歌曲改編為軍歌,也是「皇民化運動」提高大和意識的工具。 整體來說,「閨怨」不只指空間上的封閉性,也是整體環境的凝滯,台灣由上而下不分男女所感受到的殖民無奈或是父權控制,也讓這類的歌曲傳誦不絕。
|國民政府來台:邊緣、失語、布袋戲 日治時期的唱片多於日本錄製,戰況吃緊後飽受盟軍轟炸,流行歌曲面對硬體的「消失」也彷彿跟著人間蒸發。 日治時的作詞者#李臨秋在寫下補破網後,消失於樂壇;為雨夜花譜詞的#周添旺與妻子歌手#愛愛戰後組織唱片公司,卻因為盜版而黯然收場。 整個唱片產業的從業人員,陸續遭受228、#國語化運動、戒嚴時期,有的慘死、有的噤聲、有的失業,歌曲創作或時有停禁、或因為語言障礙而「失語」。 能配合新政府語言政策與愛好的作曲作詞家,有的家境殷實能留學習得西洋音樂,如#許石#楊三郎;有的接觸教會系統的音樂學習,如#張邱東松。 這時期的歌曲內容多為「失戀」或「苦戀」,透射出同胞政府並未如預期善待台灣人。 依舊是二等公民,財產時常莫須有地扣押充公,學識無用武之地因需優厚外省人,婚姻常有外省人的騙財騙色⋯⋯在一連串的土地政策下,大量農民被迫離鄉背井,以流動式的勞力兼差,應付不合理的租稅。
於是翻借自日本的港歌,應勢而起。 補破網、安平追想曲的離別、外出打拼、有去無回、思念故鄉美好,就成了集體意識的出口。 吸收日本股旅演歌的唱腔,形成「亦臺亦日」的美學,除了是共有的工業化社會失業困頓背景,亦有寄託淪為邊緣人的悲痛。 當70年代黃俊雄的《雲州大儒俠》一時轟動全台,家家戶戶準時守候;這些角色們出場的布袋戲歌曲,再度為台語歌注入活水。 這些遊走於法律邊緣的「俠客」,或者淪落紅塵性格鮮明的「女俠」,在這些改編自西洋日本或者舊時流行曲的搭配歌曲,成為了社會底層的烏托邦。 這些人在現實的「殘缺」,卻能在「忠義」的招牌下,領著「異能」懲奸除惡,為整個族群進行弱者自力救濟的「救贖」。
直至今日,台語歌曲的意涵、歌手與創作者的意識,都有待大眾賦予定義。 雖是學術性質濃厚的一本書,但內容卻濃縮了台灣社會面對的問題與解套,以「台語歌曲」作為一次次的自問自答。 不知道大家最拿手的台語歌是哪一首呢? 有沒有想過喜歡的理由是什麼呢?
如果大家對這系列還感興趣,那我們就下回見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