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相對剝奪感 - 資源的分配心理

當資源如食物、財產...等達到一定的數量,藉由一定的管理機關依照機制進行人為介入的分配後,此時就難免會出現分配的公平性問題。這可以是數學題,但更可能是經濟學或政治學的大型考題。因此前陣子在疫苗的議題上,也常常可以聽到「相對剝奪感」這個詞彙的出現。
西方社會在探究社會運動及革命發生的原因時,「相對剝奪感」是重要理論之一。簡而言之,「相對剝奪感」就是一個人會依自身家世條件、教育程度、知識能力,及努力程度等等,對自己工作所得及社會地位訂出期望值。如果實際情況接近、相符或高於期望值,他會滿意現狀;但若實際情況低於期望值,人們往往會認為原本自己應該擁有的被剝奪了,因而產生挫折、憤懣等負面情緒。由於這種剝奪感是比較而來,稱為「相對剝奪感」。
這個詞彙被用在疫苗上,最主要背景要素就是「有限的疫苗數量,要分配給遠遠不足的需求民眾」。也就是有關當局無論是因為什麼原因,最終讓其能分配給社會大眾的疫苗數量遠遠不足,於是便產生了「誰應該先打?誰應該後打?」此類的難題。
完全不同於 COVID-19 剛剛爆發時,大家同心一命,自發性的發起「我OK你先領」民間運動,也就是把當時相對寶貴的防疫物資 - 口罩優先讓第一線面對未知病毒的醫護人員與海關邊防工作者可以先使用,大家集體發揮勤儉精神,印象中當時還有許多民間方法指導如何使用電鍋來延長口罩的使用壽命。
彼時的團結共同對抗疫情的氛圍,對照此時還真是天差地遠。
與許多已經面臨過疫苗分配的先行者所處理過的指導原則不同,台灣透過一份長長的分類列表把優先施打人群分成了九類,後來隨著「滾動式」應對後細化之後,成了十類。民眾一開始急忙找著屬於自己的分類,才發現原來根本一般人都被排除在外。而前期稀少的疫苗更是無法覆蓋表中所有各類優先施打者的類別,僅能依照順序施打下來。
於是多數人一開始先緊張的解決自己家裡長輩的排隊登記,但僧這麼多,粥就這麼少,很快的媒體也沒有更多話題可以談之後,就開始回過頭來仔細挖掘到底哪些人被歸屬在表中,尤其第2類人員彷彿成了眾矢之的,不斷被質疑必要性。
此時算是集體的第一次「相對剝奪感」的開始。
隨著緩慢但總是有進度的疫苗開始被分配後,輔以疫情當時的緊張也紓緩下來,此時大家又開始關注個新一輪以及不同廠牌的疫苗何時進來,而開學日的到來又讓家長們不禁緊張擔心在校園生活的孩子們,必須在沒有疫苗保護的情況下近距離的群體生活。好不容易透過民間力量爭取到的一批新疫苗準備進來後,突然在分配此批疫苗的標準上,又出現奇異的青少年優先施打的規則。
此時一群或許剛剛進入社會的青年人,以及進社會不久但已經逐步成為社會中流砥柱的族群則是傻眼。眼睜睜看著好不容易排著隊快輪到自己了,結果又被插隊的這種第二次「相對剝奪感」又再次被提起。
負責此事宜的團隊,絕對有其專業背景,但不免被懷疑是否會被非專業的例如政治力介入影響最終決策,讓一個疫苗施打的行政規則不斷變化與產生爭議。團隊非常辛苦的把一波又一波的疫情給解決了,但這場賽事還在持續著,最擔心的不正是努力了大半場的優秀表現結果在最後卻荒腔走板的把到手的勝利給送了出去?儘管很能理解,在此議題上還是經常看不懂一些決策的產生背後的道理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世界五百強經驗,連續創業者。曾經於金融、貿易、OA、FA、娛樂、法律、互聯網、文化、媒體...等產業工作或創立項目,超過十年中國大陸文化演出經歷,並曾創造金氏世界紀錄。對互聯網產業與創業熟悉,共同創立項目曾經獲得中國最大傳媒集團千萬級別風險投資。中國大西部地區第一代商業演出的引進者並創立娛樂新媒體。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