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1/0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向哲學家學思考,向小說家學表達,你知道自己說出的話是讓人身歷其境還是霧裡看花嗎?

身為職場上的上班族,通常每天耗費最多時間的工作就是開會或是溝通,無論是電話、E-mail、會議簡報還是產出業務報表,每一次與他人或長或短的交流,就是一次溝通,而如何「有效率」地溝通,而不是詞不達意或是越描越黑,也往往是許多人的職場軟肋。
經歷了數年職場洗禮,無論是平行、向上、向下與對外,甚至是跨文化溝通,雖說都有體驗,但總覺得還是在不斷試錯、修正與調整。然而,我們卻可以輕易地發現,那些擅於溝通的人,總是可以得到他們要的,或是至少不會在溝通當中空手而歸,這又是為什麼呢?
我記得幾次跟國外高階主管開會的經驗,那些領導數十人、甚至上百、上千人團隊,身經百戰的高階主管,雖然領導風格不一,有些嚴厲、有些直接、有些溫和,但他們似乎都有個共通點──他們不但都擅於表達,而且非常擅長譬喻,透過類比讓不同領域的情境可以觸類旁通。
舉例來說,來自美國的M主管,當他在跟跨越多個大洲跟時區的團隊解釋,為什麼公司傾大部分資源要投入A專案,但這並不代表公司忽視或放棄了已有知名度且業績一直持續穩健成長的B專案,他舉例來說,就像是家中有兩個小孩,一個是剛誕生不久的新生兒,吃喝拉撒都需要家長隨時關照,餓了或渴了就哭聲不斷,家長的心力肯定會主要放在新生兒身上。而另一個已經邁入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家長依舊關心,但會讓這個青少年在可行的狀況下,自主發展而少有跟前跟後的關注。對於公司來說,面對新起專案跟成熟專案的態度也差不多,資源和關注投入只是程度差別而非全有全無。
另一個案例,則是一位擅於帶兵跟衝業績的C主管,當他對屬下設下看似超高的業績目標時,他表示業績目標是代表他的期待跟他看到下屬的潛力,人性總是傾向去摘那些「低垂的水果」(low-hanging fruit),而他要的不是只達到「還可以」的目標,而是希望下屬在評估所有資源跟人力後,給出合理的預期,包括「至少可達到」、「有機會達到」跟「超越預期」三個業績目標。他也表示,業務主管就像是掌控整架飛機走向的機長,如果業務主管無法全權負責、無法把整架飛機也就是整個團隊帶往目的地,他的工作就是換掉機長。
在職場上每一次的溝通都是帶有目的的表達,如何清晰地描繪情境,深入地剖析原因,更以他人易懂方式傳達,或許我們都該向哲學家和小說家取經,用邏輯和深入的觀點架構我們的論點,也用像是虛擬實境般的情境模擬讓他人感同身受、真正聽懂,進而採取必要行動。
Photo by Diz Play on Unsplash
Photo by Diz Play on Unsplash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