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9|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新漢演義-盛世下坡】

    東漢開始,中國史不再只是中國史。 我們都知道西漢武帝武功鼎盛,四夷來朝。 以世界史的角度來說,其實就象徵了中國地區的國家,正式進入了下一個階段。 東亞爭霸。 漢武盛世,是中國在唐朝之前,得到東亞地區最高地位的時期。 但隨著漢武帝過世,霸主的地位也逐漸喪失。 草原民族,西域諸國的再次紛亂,前面已經大致說過了。 新莽的敗亡,除了國內施政錯誤,東亞爭霸帶來的負面影響,更是不可忽視。 甚至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導火線。 而東漢朝再一次於東亞爭霸中站到前線,就是在兩位縱橫大將的活躍時期。 大將軍竇憲與西域都護班超。 班超一統西域,竇憲與北方民族合作消滅匈奴,再度將中國地區的東漢朝,推上了風口浪尖。 接下來,我們從竇憲的「接班人」,東漢第二位外戚大將軍「鄧騭」為主軸,來看這段歷史吧。 鄧騭,鄧禹第六子鄧訓的長子,也是和熹鄧皇后的大哥。 少年的時候,父親擔任護羌校尉,長年在涼州駐守。 竇氏政權起來的時候,鄧氏雨露均霑,也很是分了不少好處。 只有鄧訓因為人在西疆,未曾蒙利。 但竇憲出兵武威的時候,仍然希望地頭蛇鄧訓能來幫忙。 從《後漢書》中,不能確定鄧訓有沒有接受徵召。 唯一能肯定的,就是兩年後,竇憲涉入反逆之時,鄧訓也病死了。 當時,鄧訓仍在西疆。 但長子鄧騭,則在竇憲大將軍府中。 「(鄧)訓初厚於馬氏,不為諸竇所親,及憲誅,故不離其禍。」 簡單說,在漢和帝的調查下,鄧訓一家沒有被牽連。 無事下莊的鄧騭,在四年多後,妹妹鄧綏成為貴人之時,得到皇宮徵辟,是為郎中。 題外話,我還真不知道「貴人相助」跟漢代這種「女成貴人,雞犬升天」的習俗有關。 鄧綏在後宮扶搖直上,鄧騭幾個兄弟也是跟著水漲船高。 但鄧后為人謙退,每次漢和帝打算提拔她的兄弟,她都會推辭,以致於鄧騭最高只當到虎賁中郎將。 官方說法。 虎賁中郎將的品秩權力,在朝廷自然不算高。 但以皇帝禁軍而言?那可是最核心的部隊。 這是竇憲後時代。 劉秀之後,竇憲之前的歲月,朝廷群臣的眼光,是不曾看在兵權上的。 但竇憲跟竇太后就有「兵權最重要」的認知。 要說鄧騭兄妹把這條要件棄如敝屣,我是不信的。 畢竟,等到漢和帝過世後三個月,鄧太后就把鄧騭提拔為車騎將軍。 看上去,跟竇憲當年是同一套路,但同時,太后更下令「儀同三司」。 三司跟三公是同一個指稱。 大將軍本與驃騎同,為三公大司馬(或太尉)的屬職。 竇憲時,提高到三公之上。 而車騎在這之前,也只是重號將軍之一。 就從鄧騭開始,才讓車騎位比三公,成為皇帝直屬最重要的將軍。 也就從這一刻,我們所熟悉的三國時代,三大將軍: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的架構,才真正確立了。 竇憲當年加車騎,是為了北伐匈奴。 而鄧騭掛將,完全的沒來由。 又過了五個月,虛歲剛滿兩歲的漢殤帝過世了。 鄧太后找來大哥,商議接下來的安排,最終決定從清河王室,找來了繼承人。 這也是東漢第一次,由天子旁系血親來繼承皇位。 當天晚上,鄧騭就親自出發去迎接清河王子劉祐。 這是趕鴨子上架來著。 稍微要提一下的是,當時的清河王劉慶,是漢和帝的哥哥。 也是漢章帝的第一任太子。 當時因為竇后誣陷,劉慶的母親自殺,他也被廢除了太子之位。 只有五歲的劉慶,已經知道了害怕,都不敢跟人說任何和母親有關的事。 漢章帝查案查到貴人自殺,本來已經有點難過。 再看到這孩子的樣子,實是於心不忍,就要求竇后同等對待劉慶與新太子劉肇。 羊入虎口了你看這是。 還好,小劉肇就像西漢惠帝一樣,特別喜歡這個兄弟。 兩人片刻不離,一起吃,一起玩,一起睡。 不知有心還是無意,總是護得了劉慶平安。 等到劉肇繼位為和帝,更是特別親近這個哥哥。 兩個人仍是常常聊到一起,聊出了殲滅竇氏的大計。 大家都喜歡抓漢和帝聯合宦官鄭眾奪回政權的橋段。 事實上,當時漢和帝不知如何是好,是劉慶去為他說服王侯,並且通知鄭眾,才順利完成這場寧靜政變。 誅除竇氏不久,劉慶的兒子劉祐就出生了。 漢和帝也很喜歡劉祐這個姪兒,經常召他入宮。 劉祐又喜讀史書,某方面來說,他跟鄧太后,或許都是班氏曹大家,班昭女士的「學生」。 漢和帝過世後,鄧綏力排眾議,抱了個三個月大的小娃兒來當皇帝。 同時,更要求和帝的兄弟兒子出發往各國上任……留在洛陽,必然生變。 鄧綏的書還是讀得挺夠的。 但鄧綏也要求年僅十二的劉祐留在洛陽清河王府,不讓他跟著自己的父親前往清河。 這次不是自己猜,也不是要說不知道。 《後漢書》真寫了:「鄧太后以殤帝襁抱,遠慮不虞,留慶長子祐與嫡母耿姬居清河邸。」 是的,殤帝過世當晚,鄧騭只是去洛陽的一處官邸,接了一個身旁沒爹的孩子回來當皇帝。 同時也把安帝的母親耿姬送還清河。 神乎其神的是,四個月後,清河王劉慶就死了。 劉慶的身體一直都不好,漢和帝過世時,他更是大哭嘔血,早死倒也不是太意外。 太后大將軍時代緊接著展開嗎? 沒有。 鄧朝就是這麼奇奇怪怪,緊接而來的,卻是鄧騭請求不要繼續在宮中當差。 早在漢和帝過世後,鄧騭就開始申請。 當時他已經不是虎賁中郎將,離開禁中也是合情合理。 但鄧太后不准。 等到辦完漢安帝就任大典,幾個月後,漢安帝的年號正式開啟,鄧太后才准了哥哥回家住。 不久,鄧綏又以定策之功,打算給哥哥弟弟們封爵。 鄧騭不只推辭,更關起門來逃避使者,又上書數次請罪。 鄧太后見大哥心意堅定,只好按下此議。 但該來的,總是逃不掉。 當年六月先零羌叛亂,阻絕了隴道,大肆寇略。 這並不是一個突如其來的叛亂,事實上,是鄧太后打算發兵攻打西域,派遣騎都尉前往羌族徵兵。 由於時間緊迫,人手又不足,走到半路,羌人就開始逃兵了。 這時候,騎都尉就通告各郡抓捕逃兵。 漢朝的地方軍隊,開始入侵羌族部落…… 整個就是官逼民反的節奏。 朝廷收到報告,要求鄧騭率領禁軍,並對山西各郡發起徵集令,出發平亂。 但當年天災並起,百姓面對朝廷發起的戰爭所帶來的勞役,也是怨聲載道。 徵集部隊並不順利。 就在鄧騭屯兵等待的期間,羌人來襲了。 鄧騭並未親上前線,而是讓兩名副將出戰。 結果大敗。 叛亂繼續延燒,支援更難抵達前線。 終於,朝廷召回了鄧騭,在河套地區設下大宴迎接,並且就地封其為大將軍。 大將軍鄧騭返回京師,留下的副將仍是抵擋不住西羌之亂。 又一次慘敗之後,羌人威勢大盛。 就像中國的革命總有個英雄,羌族的英雄名叫滇零。 滇零自稱天子,把叛亂的範圍,擴大到三輔、益州。 東亞爭霸區中,羌人第一次把中土壓了下去。 一年,兩年,三年……海賊又起,西面壓立正大,又要迎戰東方。 同年,南匈奴反叛。 東漢朝幾乎有覆沒的危險,而大將軍鄧騭完全拿不出對策。 鄧騭兄妹只能盡量節省開銷,勞役,並且晉用賢士。 過度重視禮節跟德行,是東漢一朝非常大的問題。 鄧騭雖然任用了不少好官,問題是能打仗的沒幾個。 幸而地方有才人。 比方雲台大將耿弇的後人耿夔。 竇憲手下梁諷之子梁慬。 終於,開始打了一些勝仗。 平息海賊跟南匈奴之後,鄧騭因為母喪辭官。 在鄧太后老師班昭的推波助瀾下,鄧騭離開了大將軍的位置。 然而,南匈奴一安份,西羌霸主立刻決定再攻三輔,進而北上襲擊冀州。 鄧太后當然是馬上徵召梁慬迎戰。 卻不料,準備截擊西羌的大軍,才走到長安一帶,梁慬就病逝了。 一次經驗一次教訓,朝廷下詔:「三公、特進、九卿、校尉,舉列將子孫明曉戰陳任將帥者。」 即使我們揭開了鄧朝時期的動盪不安,我還是要說……真的跟劉秀在位時超像的。 鄧太后最終能依靠的,仍是劉秀時代留下來的「將門之後」。 妙到毫巔的是,面對西羌入侵的蜀人,再次拿出了東漢初年的絕學:刺客暗殺。 而老天爺也總算決定,站在堪堪擋住西羌霸業的東漢這邊。 年底,西羌霸主,天子滇零過世了。 安帝永初七年,滇零年幼的兒子繼承,羌族難得而短暫的團結也結束了。 東漢展開了反擊,也在次年改了年號。 為統治翻開新的一頁。 王莽也幹過一樣的事,如果會有幫助,新莽就不會滅亡了。 事實上,更換年號為元初之後,東漢仍為兵禍所苦。 地方,邊疆的武家,在東漢的地位也從這時開始揚起。 東漢滅亡的要素,到這裡已經齊備了。 西元114年。 東漢自劉秀稱帝,到獻帝退位,共196年。 如今不過90年。 老實說,前面30年是亂世。(劉秀爭霸期) 最後30年也是亂世。(董卓之亂後) 所以認真說起來,東漢是: 30年草創,近60年太平。 約60年下坡,30年大亂。 這樣的一個王朝。 為什麼東漢的下坡路,可以走了60年? 新莽下坡大概6年就玩完了。 秦朝連3年都沒有。 原因是各種各樣的,這邊就稍微呼應一下開頭:東漢退出了東亞爭霸圈。 運氣還不錯的是,當時除了中國失去爭霸的能力,其他地區也開始進入同樣的混亂時代。 整個東亞,就像是過去中國春秋戰國的放大版。 中國的小春秋戰國,打了五百年。 東亞的大春秋戰國,也打了五百年。 正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天下,到底是什麼樣的天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王莽崛起的西漢滅亡篇,打開新莽亂世,東漢的建立到衰敗。 並以演義形式描繪東漢光武帝劉秀爭霸天下的過程。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