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30|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決策,真的不容易

    https://ctee.com.tw/news/policy/524181.html
    https://ctee.com.tw/news/policy/524182.html
    今天(9/30)工商時報討論淨零轉型的議題,在政治上自然會有政見需要執行,正如每間企業也會有策略需要執行。雖然我們是大人,策略談的不是「只有小孩才做選擇」,我通通要。所以,一旦有了取捨,最後的結果就是這個策略,或是這個政見所帶來的結果。
    但如毛前院長「管理」一書中,引用1967年匹茲堡大學James Thompson教授所用的分類法,以問題的"事實前題" 與 "價值前題"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來做分析,看起來目前這個問題,應該是屬於事實前題確定(電力不足、電力需求增加中),但價值前題不確定(核電存廢)的象限,而這個象限的問題就需要很多的溝通與時機的成熟。但這些等待可能反而造成更大歧見,結果反而走到連事實前題都有疑慮的情況。
    在Ellen Macathur Foundation的「How the circular economy tackles climate changes」報告中指出,碳排放量在能源相關上,佔了整體排放量的55%,而減少這類碳排上的兩大措施,再生能源與能源效率。再生能源上面新聞中專家已經大致提到,但能源效率呢? 或許專家學者們可以從能源效率面,這個價值前提相對肯定的面向來討論,相信沒有人會認同效率低、浪費能源是政策的目標。而能源效率的提升,減少電力輸送與轉換的浪費,尖離峰的電力儲存平衡設計,用電設備的效率提升與更換鼓勵等等,先將象限三(事實前題確定、價值前題不確定)的一部分議題轉移到象限二(價值前題確定,而如何提升能源效率與改善後對於台灣能源狀況的事實前提不確定)上,這樣我們的專家學者就可以透過專業判斷來提出更好更可執行的政策方案。
    正如毛前院長所提的案例「蘇花改」,這條路當年也曾是有相當爭議性,但轉化價值前題,把環保與經濟發展兩個無交集的價值轉化為社會公平,調整工程的施作的技術問題,讓雙方討論如何蓋出一條讓花東居民可以回家的路。現在看起來,這的確有相當正面的效果。
    所以,雖然政策的推行會有正反意見,但參考此架構,先針對共識度較高的問題進行解決,或許是個方法。
    圖片來源:  前行政院長 毛治國「管理」一書
    圖片來源: 前行政院長 毛治國「管理」一書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