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科學大歷史》影響科學的種種因素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科學大歷史》

作者:雷納.曼羅迪諾(Leonard Mlodinow)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這本書穿梭數百萬年的時間,從直立人開始,追溯大腦的演進、探索自然科學的誕生,再來出現大轉折──量子理論,作者會介紹時代背景、關鍵人物的特質和想法。下面說幾個我印象深刻的概念。

思維模式

人們的思維模式受到時代、社會影響很大。作者念高中時懷疑,為甚麼牛頓花那麼多時間才能領悟簡單的牛頓定律?為甚麼當時大家如此大驚小怪?我以前也有過類似的想法,不過我沒有作者那麼臭屁(喂)。實際上,不是牛頓提出了「簡單」的定律,而是他提出定律後,這套思維最終被社會接受,我們在其中耳濡目染、視為理所當然。我們會用「力」描述性格、談心理「慣性」,使用這些術語非常自然。
另一個例子:愛因斯坦25歲時接觸普朗克的量子論,將其發揚光大,但他50歲時開始否定量子論。愛因斯坦認為「量子存在在某地」、「某事件引發另事件」都必須有意義,而他找不出來。作者思考,為何自己能輕易接受量子論,但愛因斯坦不行?他的結論是,愛因斯坦從小相信傳統的因果概念,新概念有衝突,而在他的年代,量子早就是廣被接受的概念。

社會影響

啟蒙運動之前,科學屬於少數菁英的領域,也需要財力;啟蒙運動之後更多中產階級接受教育,得以從事科學研究。以兩位科學家為例,提出「燃燒需要某種氣體、空氣是混合物」的波以耳,他是伯爵之子,是貴族;發現氧氣作用的卜利士力,生活在啟蒙運動巔峰期,他只是牧師、平民,然而他可以進行研究。
納粹時期,政府焚書、驅趕非雅利安學者。納粹認為理論物理學太過空泛,因為研究成果多出於猶太科學家,稱之為「猶太物理學」,禁止研究和教學。估計五年內有兩千名科學家逃離德國。從啟蒙運動與納粹,不難看出社會、政治的影響力(破壞力)很大。
另一個輕鬆點的例子,牛頓和達爾文都常用郵政服務。達爾文認為,寫信可以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可以得到資料驗證,不須擔心透漏自己的觀點被嘲諷,也能試探找出能接受他理論的同行。如果沒有郵政服務,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或許仍會誕生,只是很不方便。

對新想法的態度

最成功的科學家會提出一些奇怪的問題,大家通常一開始認為他們很反常、瘋狂,最後(不知道得過多久)才會明白那些想法的價值。或許不能責怪其他科學家,因為古怪的問題、想法很多,其中正確的極少。「問題是,只抱持奇怪概念的人,往往和抱持奇怪但真實概念的人難以區別。」作者說。
普朗克後來對科學的評論:「新的科學真理之所以勝出,不是靠說服它的反對者並讓他們看到真相,而是反對者終於死了,熟悉新真理的新生代成長茁壯。」聽他這樣說,感覺科學家們的態度很守舊,令人絕望。不過,普朗克本人反對原子論,研究遇到瓶頸時,願意向倡導原子論的波茲曼求教,心態很難得。

結論

科學進步並不是像牛頓在蘋果樹下被蘋果打到,由一個天才在短時間內推進,而是需要長時間推敲,蒐集資料、驗證、與同行討論等。科學奠基於過去的知識上,也和當下的社會、文化、宗教、思維模式息息相關。
「大家常提到『科學進展』,但科學不是自己向前推進的,而是由人類推進的。我們的前進比較像接力賽,而不是行軍。而且這場接力賽還挺怪的,因為每個拿到接力棒的人,往往是朝著前人沒料到、也不認同的方向奔跑。」

購書連結

科學大歷史》雷納.曼羅迪諾(Leonard Mlodinow)。漫遊者文化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4會員
42內容數
在這裡我會分享閱讀心得、書單。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樹莓寫寫字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承包的工作型態,究竟是能自己安排時間工作、享受生活,還是變相被剝削得更嚴重呢?作者表示,其實這兩種人是同時存在的,這本書寫下她追蹤的五個人的發展。
他們是感情挺好的異性朋友,約好若兩人三十歲時都單身就結婚。 在心彤三十歲生日前夕,她要求高翔和她結婚。不巧的是高翔昨天才向魏如雁求婚,心彤要求「如果魏如雁沒答應,高翔就要履行承諾」......
貫穿全書的一首歌──〈童話〉,「你要相信,相信我們會像童話故事裡,幸福和快樂是結局......」但在書中,幾乎大家都不幸福快樂。許多段不正常的戀愛關係,隨著時間的推進交錯在書中上演。主角們之間的問題幾乎都圍繞著錢,究竟,「錢」到底在愛情中扮演了甚麼地位?
看著一整年的閱讀記錄,還大致能想起讀那本書的時期發生的事呢。 分類: 事件、議題/國家/哲學、價值觀/情感書寫、個人經歷/ 心靈/小說/寫作/科普、知識/圖文書
楊照的《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讓我比較理解故事在比喻什麼,不過這本書使用楊耐冬譯版。 本文有比較「楊耐東譯版」與「葉淑吟譯版」的人名差異,以及聊聊我與這本書相關的回憶。
阿瑪蘭塔愛克雷斯畢,卻不肯嫁給他,在他死後故意燒傷了自己的手,終生在手上綁著黑繃帶。 她習慣了生活中有馬奎茲上校時,她渴望卻又恐懼,最終拒絕了馬奎茲。 她並不是沒有慾望,只是在自己克制不了嫉妒等情感的時候,選擇封閉自己...
承包的工作型態,究竟是能自己安排時間工作、享受生活,還是變相被剝削得更嚴重呢?作者表示,其實這兩種人是同時存在的,這本書寫下她追蹤的五個人的發展。
他們是感情挺好的異性朋友,約好若兩人三十歲時都單身就結婚。 在心彤三十歲生日前夕,她要求高翔和她結婚。不巧的是高翔昨天才向魏如雁求婚,心彤要求「如果魏如雁沒答應,高翔就要履行承諾」......
貫穿全書的一首歌──〈童話〉,「你要相信,相信我們會像童話故事裡,幸福和快樂是結局......」但在書中,幾乎大家都不幸福快樂。許多段不正常的戀愛關係,隨著時間的推進交錯在書中上演。主角們之間的問題幾乎都圍繞著錢,究竟,「錢」到底在愛情中扮演了甚麼地位?
看著一整年的閱讀記錄,還大致能想起讀那本書的時期發生的事呢。 分類: 事件、議題/國家/哲學、價值觀/情感書寫、個人經歷/ 心靈/小說/寫作/科普、知識/圖文書
楊照的《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讓我比較理解故事在比喻什麼,不過這本書使用楊耐冬譯版。 本文有比較「楊耐東譯版」與「葉淑吟譯版」的人名差異,以及聊聊我與這本書相關的回憶。
阿瑪蘭塔愛克雷斯畢,卻不肯嫁給他,在他死後故意燒傷了自己的手,終生在手上綁著黑繃帶。 她習慣了生活中有馬奎茲上校時,她渴望卻又恐懼,最終拒絕了馬奎茲。 她並不是沒有慾望,只是在自己克制不了嫉妒等情感的時候,選擇封閉自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但他感到不解的問題是:像亞里斯多德這樣在生物學、政治學、哲學等各項領域都有長足建樹的人,他的聰明才智為什麼碰到物理問題就完全發揮不出來?為什麼他對物體運動的理解可以如此荒謬且錯誤百出?而且,尤其令人困惑的是,這種荒謬的觀點為什麼可以支配人心長達兩千年之久?
Thumbnail
愛因斯坦應該是很多人小時候崇拜的偶像(至少我這個世代),不少學生應該都曾有嚮往成為像他一樣的科學家,直到長大認清現實後。 近現代科學家大概沒有人可以像愛因斯坦一樣享有如此巨星般的地位,圍繞他的神話迷思傳說更是多不盛舉。尤其是愛因斯坦與愛迪生有關”知識”的對立看法
Thumbnail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科學家是 Max Planck (普朗克) 。 普朗克是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創始人,20世紀最重要的物理學家之一,因發現能量量子而對物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在191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算是理論派的物理學家。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說明牛頓是物理學家,對人類文明演進有重要影響。然而,牛頓晚年竟然是破產。投資南海泡沫,牛頓失去了大量財富。這段經歷告訴我們,投資不僅是數學與科學,更像是心理學跟哲學,甚至蘊含著藝術的成分。
Thumbnail
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描述了世界觀之所以改變,在於科學典範paradigms)間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移轉,產生了新的信念、新的理論、新的方法與新的標準。從亞里斯多德、托勒密系統、牛頓物理學、愛因斯坦物理學及量子力學,世界觀便是隨著這些典範移轉而改變。但是,世界觀難道全權由科學典範所主宰嗎?
Thumbnail
前言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科學革命的結構》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
Thumbnail
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或許是當今世上最「理性」的人吧,他很特別的一點是,全身上下都無法移動,卻有一顆活耀的大腦。霍金在本書提出了許多目前物理學界對宇宙、自然的看法,導出宇宙是有可能自然生成的,而無須假設一個上帝的存在。對於那些複雜的物理學描述,我沒有
Thumbnail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Thumbnail
毀三觀,指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受到顛覆的看法所改變或影響。《世界觀》一書正是一本人類世界觀更迭的演化史。從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談起,到後來的牛頓力學的世界觀、愛因斯坦相對論的世界觀、以及當代量子力學的世界觀。說明過去被堅信是鐵一般事實的世界觀,是如何慢慢的受到新的證據、新的儀器、新的理論等的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但他感到不解的問題是:像亞里斯多德這樣在生物學、政治學、哲學等各項領域都有長足建樹的人,他的聰明才智為什麼碰到物理問題就完全發揮不出來?為什麼他對物體運動的理解可以如此荒謬且錯誤百出?而且,尤其令人困惑的是,這種荒謬的觀點為什麼可以支配人心長達兩千年之久?
Thumbnail
愛因斯坦應該是很多人小時候崇拜的偶像(至少我這個世代),不少學生應該都曾有嚮往成為像他一樣的科學家,直到長大認清現實後。 近現代科學家大概沒有人可以像愛因斯坦一樣享有如此巨星般的地位,圍繞他的神話迷思傳說更是多不盛舉。尤其是愛因斯坦與愛迪生有關”知識”的對立看法
Thumbnail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科學家是 Max Planck (普朗克) 。 普朗克是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創始人,20世紀最重要的物理學家之一,因發現能量量子而對物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在191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算是理論派的物理學家。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說明牛頓是物理學家,對人類文明演進有重要影響。然而,牛頓晚年竟然是破產。投資南海泡沫,牛頓失去了大量財富。這段經歷告訴我們,投資不僅是數學與科學,更像是心理學跟哲學,甚至蘊含著藝術的成分。
Thumbnail
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描述了世界觀之所以改變,在於科學典範paradigms)間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移轉,產生了新的信念、新的理論、新的方法與新的標準。從亞里斯多德、托勒密系統、牛頓物理學、愛因斯坦物理學及量子力學,世界觀便是隨著這些典範移轉而改變。但是,世界觀難道全權由科學典範所主宰嗎?
Thumbnail
前言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科學革命的結構》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
Thumbnail
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或許是當今世上最「理性」的人吧,他很特別的一點是,全身上下都無法移動,卻有一顆活耀的大腦。霍金在本書提出了許多目前物理學界對宇宙、自然的看法,導出宇宙是有可能自然生成的,而無須假設一個上帝的存在。對於那些複雜的物理學描述,我沒有
Thumbnail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Thumbnail
毀三觀,指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受到顛覆的看法所改變或影響。《世界觀》一書正是一本人類世界觀更迭的演化史。從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談起,到後來的牛頓力學的世界觀、愛因斯坦相對論的世界觀、以及當代量子力學的世界觀。說明過去被堅信是鐵一般事實的世界觀,是如何慢慢的受到新的證據、新的儀器、新的理論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