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感到點自信卻又時時質疑自己嗎?恭喜你,你是天選之人

2023/12/0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如果你常感到點自信卻又時時質疑自己,那恭喜你,你是天選之人 想知道為什麼,看看以下這些歷史物理名家怎麼證明給你看。 1865 年,馬克士威爾 推導出電磁波的速率與光速非常巧合地一致,這使得馬克士威推論說,光就是電磁波! 1900年,信奉光波動理論而非粒子的 普朗克,為了在幾週內避免當時位高權重的自己顏面掃地,並去捍衛自己所背書,用來解釋黑體輻射能量的“維恩位移定律”在紅外光無法驗證實驗數據而被打臉,不得已“硬用”他不信的“粒子性”角度去湊出合理解釋公式,但即便導出公式吻合實驗數據,普朗克本人仍是打從心裡不相信光是粒子,縱使後世還稱普朗克為「量子力學」的開創者。 1905年,愛因斯坦評普朗克黑體輻射模型為“硬湊”的量子模型,並提出,「能量的本質就是量子」aka光是粒子,完整的解釋「光電效應」的機制。也代表愛因斯坦對光電效應的解釋顛覆了馬克士威爾的電磁波動理論。而馬克士威爾的理論有非常多的證據支持,當時的一大票科學家在很多年後仍不接受愛因斯坦的解釋,更何況當時提出這理論的愛因斯坦還只是一個20初頭默默無名的小子。 1926年,薛丁格提出薛丁格波動方程,正確地描述波函式的量子行為;但其試圖以“電荷密度”來詮釋物理意涵,但並不成功。 同年,玻恩同樣以薛丁格方程為基礎,但提出“機率振幅”的概念,成功地詮釋了波函式的物理(複數)意義。 而於此,向來著重因果關係的物理,竟然跑出不確定的機率,大部分科學家都對此無法接受,其中包括薛丁格本人與愛因斯坦。 而愛因斯坦更在同年十二月寫信給玻恩,稱道「上帝並不玩骰子(He is not playing at dice)」。 1935年,愛因斯坦等三人以EPR 悖論反駁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此時薛丁格也附和駁斥「量子纏結」的荒謬。並指出:若按照「哥本哈根(波恩/海森堡)那派」詮釋: 測量A粒子才讓它從各種可能性的「疊加態」崩陷為某一特定狀態;而在此瞬間,B粒子也會從疊加態崩陷為與A互補的狀態。假設我們等這兩個粒子相距甚遠才測量,那麼假設測量仍在地球的 A 粒子竟會瞬間影響已經遠在冥王星的 B 粒子,豈非違反了狹義相對論已經證明的「光速是無法超越的極限」? 1964年,愛爾蘭物理學家貝爾為了證明量子糾結可能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是出於一“隱變量”,提出檢驗量子纏結的方式:貝爾不等式 。 1980-1990年間 驗證貝爾不等式的實驗方法與設備逐步優化才完善實現貝爾不等式的測試。 然而此發想原本是要驗證證愛因斯坦的“隱變量”主張是有依據的,沒想到反而確認並無“隱變量”存在,也成為(牛頓/愛因斯坦)古典學派的輓歌。不過也因他的「弄巧成拙」,才讓量子纏結的神奇作用獲得證實。 上述光的「波粒二相性」與「量子物理」研究發展史,似乎迴盪著一個靡靡之音:「阻礙自己最大的根源便是來自於過去的「既有認知」。 然而牛頓又明確告知世人:「如果我能看得更遠, 那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想,就像光同時具有波動性與粒子性,兩種矛盾型態是同時存在發生的。人們也是透過時時保持自信卻又不時質疑(自己或世界),保持在相信與懷疑中的“疊加態”,進而能構築出千千萬萬個的屬於你的世界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