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漢演義-佛法東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漢桓帝時代,有一個專屬於他,獨一無二的記錄。
「天竺國來獻。」

一共出現了兩次。

這個國家的進獻,當真是中國史上前所未見。
首次發生在大將軍梁冀伏誅的那一年年底。

延熹二年。

為什麼中國史上前所未見呢?
因為漢桓帝,是史上第一個信奉佛教的皇帝。

……我要是這樣寫就真的農場了。

真正的原因,很多人都知道的。
因為這個國家,在過去的中國歷史上,叫做「身毒」啊。
(不要打我)

張騫通西域的時候,就有聽說過身毒,也聽說從中國西南方可以通過去。
回來跟漢武帝說了,司馬遷就領了兵來個太史公通雲南。

結果通失敗了,方丈為人很小心眼的,所以張騫在《史記》裡頭的評價也不太高明。

不管叫身毒還是天竺,其實指的就是現代印度。
印度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對史料不太上心,更關注神話與哲學……中國的史前時代差不多也是這樣啦。

神話跟哲學本身是一體的兩面。
那個「體」叫作文化。

一直到伊斯蘭教進入印度之後,這個地方的記錄才比較具有可考的價值。

而之所以能夠判斷,天竺就是古印度,跟「佛教」有絕對的關係。
唐代玄奘大師就是去了天竺取經回中國的嘛。

關於佛教如何傳入中土,很多人都聽說過。
就是漢明帝夢見了頭上發光的大金人,問大臣們知不知道這是何方神聖?

有人就說:「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

於是漢明帝就派遣使者去天竺求取佛法,為佛像繪圖帶回中土。
按宗教界的說法,也就在這個時候,建立了中國第一的白馬寺,並進行《四十二章經》的翻譯。

這邊要說明的是,《後漢書》作者范曄老師表示:「世傳明帝夢見金人……」
啥意思?意思是關於漢明帝引進佛法一事,但屬傳言。

范老師手上的東漢史料,是沒有這個官方記載的。

真正可靠的官方記錄則顯示,最早開始接觸佛教的東漢權貴,其實是楚王劉英。
劉英也是劉秀的兒子,但他的母親並不得寵。
這導致當光武帝劉秀開始分封諸子的時候,小英得到的領地就特別小。

小英也算是聰明聰明啦,他看到老爸後來換了太子,就特別去巴結劉莊這個兄弟。
隨著太子劉莊年紀漸長,開始可以涉入國政的劉秀晚年,小楚國就巴啦巴啦的多了兩縣領地。

劉英小時候就交遊廣闊,年紀大了之後,喜歡黃老之術,又開始學習「浮屠齋戒祭祀」。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浮屠就是塔嘛。

這麼說也對也不對。
浮屠也寫作浮圖,其實原本是「佛陀」的音譯。

只是你知道,先秦兩漢的中國人很喜歡蓋房子。
咱們拜拜不是拜偶像,是拜房子來著。

蓋宗廟,立祠堂,起墳墓,這是中式信仰的根本所在。

浮圖教進入中國以後,阿英自然也要中國化一下「尚浮屠之仁祠」。
於是就把印度的墳墓改成了中式塔樓,稱之為浮屠。

也就是浮屠教,拜浮屠的意思。
至於阿英這種信奉異教的行為,跟他後來被告發意圖反漢明帝而死有沒有關係,也是很難說的。

按東漢文書記載來看,當時中國跟天竺是沒有官方往來關係的。
而當時的天竺是不是印度,當然不是啦。

春秋時代的秦國是中國嗎?當然不是。
當時的天竺了不起就今天的北方邦這樣……有國際觀的朋友就會知道,北方邦在今天的印度是多麼嘖嘖嘖的一個存在。
幾乎出現在社會版國際新聞的印度消息都是北方邦的故事這樣。

這個前面東亞模組的時候就聊過了,每個地區都是經歷自己的內部鬥爭反覆變遷,才逐漸形成今日的區域觀。
形成之後不表示就沒事啦,秦始皇統一天下,秦朝是維持兩千年逆?

分分合合,一路走到今天,也是有各式各樣的發展。

大約在西漢末年,張騫千里迢迢去找的大月氏,吞併了原本的大夏國,形成了五翕侯共治的合眾國。
也就在差不多東漢明帝的時候,其中的貴霜翕侯崛起,打敗了其他幾個,建立了傳說中的貴霜帝國。

後來,約莫漢章帝年間,貴霜帝國南征,打下了印度北方。
身毒的數十個附屬小國,當時都以身毒為名,也被貴霜帝國占領。

「從月氏、高附國以西,南至西海,東至磐起國,皆身毒之地。」

從《後漢書》的這段描述看起來,貴霜帝國打進來之前,身毒應該是印度地區的大一統王朝。

對照已知的印度時代,當時應該就是阿育王的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在印度史上非常著名的部分,就是大力推廣佛教。

有個特別的記載是:「和帝時,數遣使貢獻,後西域反畔,乃絕。」

這時候的身毒遣使東漢,怕也多少想要找個盟友,來對抗入侵的貴霜。
而貴霜帝國也一度跟西域霸主班超發生衝突無誤。


但隨著漢和帝辭世,班超的西域霸業被後繼者搞砸,天竺使者不再能透過陸上絲路前往漢朝。
海上絲路,也就此因著陸路的斷絕,開始慢慢興盛起來。

西元159年,漢桓帝誅殺梁冀的延熹二年,從海上登陸中南半島,自越南進入大漢領地的天竺使者,再次來到了洛陽城。
此行既成,兩年後天竺又來一次。再過五年,跟天竺有往來的大秦國,也循著這條海路抵達了洛陽。

雖然是題外話還是聊一下,由於大秦國的人長得跟當時的中國人很像,所以才稱呼他們為大秦。
羅馬人如果長得像中國人,那還真天方夜譚了。

時間點上是有些奧妙的。
漢和帝永元九年,班超遣使往大秦,於地中海東岸放棄折返。

這是西元97年。
應該是羅馬第十二位皇帝,涅爾瓦在位的「末年」。
中國方的記錄相當表示出,當時羅馬帝國的統治力未達地中海東岸。

但隔年接任的第十三位羅馬皇帝圖拉真,就在他的任期內對東岸的安息帝國發起戰爭。
這兩位就是所謂羅馬五賢帝的起始。
也開啟了東至兩河流域的羅馬帝國。

所以當羅馬跟中國發生外交正式往來的時候,他們的成員是包括中東西亞民族的。

呃,貌似就是《羅馬浴場》的那個年代。
按一般的認知,即使到這個區域,應該都還是所謂的「高加索人種」。
不過其實以色列人跟中國西邊的人大就有87%像了。

這其實不用拉這麼長一段,問題在於大秦人來到中國的三十年前,羅馬帝國內的猶太人建立了以色列國。
為期兩年,遭到羅馬帝國大屠殺後廢除。

而且,「大秦使者」抵達中國的時候,羅馬帝國的皇帝已經不是安敦了。
「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其所表貢,並無珍異,疑傳者過焉。」

西元166年抵達的大秦人,真的是羅馬帝國使者嗎?
或許只是以色列革命團體,像當年張騫一樣試圖尋找萬里外的盟友?
畢竟他們是透過印度來的,而印度貌似真有從漢朝手上得到一些幫助。


這邊看看笑笑就好。

重點是,西元159年天竺國使者來到中國後,漢桓帝相當買單。
如果可以問問范曄老師,我想他可能認為,白馬寺的齊雲塔在這個時間始建應該是比較靠譜的。

而也就從皇帝買單之後,民間也慢慢開始接受,浮圖跟老子一樣是可以拜的。

「漢自楚英始盛齋戒之祀,桓帝又修華蓋之飾。將微義未譯,而但神明之邪?」

這邊應該這麼說,范曄其實有點無神論。
他認為翻譯那些佛經故事多了很多餘。

故事裡面確實有很多重要的道理跟意義。
但比起莊子的卡唬爛,佛經根本是神怪小說了。

讀那麼多設定,在虛構的世界中追尋人世的真理,對於一個寫史書的人而言,完全就是本末倒置的行為,也是很合情合理的結論了。

最後,順帶一提,《四十二章經序》作取經者張騫,其實不是什麼大問題。
史記之張騫通西域已經提過,漢代後來出使西域的使者,基本上都對外自稱博望侯張騫。

對外國人來講,「博望侯張騫」這個字眼,大概就是外交大使的意思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3會員
917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東漢說到天下無雙,你會想到誰? 呂布? 喔抱歉,這時候還沒真正進入以武力稱雄的亂世。 即使進到三國時代,也沒有人會說呂布是天下無雙。 東漢是一個有著高道德要求的朝代。 能在這樣的時代,被人稱作「天下無雙」,除了需要豐富的學識,更要具備難能可貴的品德。 今天的主角,是二十四孝的「黃香」。
連日本人都知道,梁冀跋扈。 這個曾經有機會扶起漢朝的大將軍,讓尚書令成為東漢最高峰。 更引爆了宦官與士人之爭,被評為黑暗時代的開啟。 同時具有兩種身分的他,絕對是值得好好認識的人物。
皇帝,太后,大將軍。 東漢的三大實權領導者,乍看之下跟西漢差不多,內容卻差很多。 東漢皇帝多年幼,被太后外戚挾制,長大就聯合宦官反制,然後亂搞早死。 最後我們永遠記得十常侍與大將軍何進。 不過真正幫東漢「大將軍獨裁」豎起招牌的,終究是梁冀。 一個被小皇帝說是跋扈將軍,就毒殺小皇帝的危險人物。
尚書令。 過去非屬三公,不是丞相,由漢武帝特設的政令處理機構首長。 為什麼到了東漢末年,被視為實質上的宰相,能跟三公一樣「獨坐」? 在歷史的洪流中,尚書台有著什麼樣的變化? 東漢順帝,或許就是幫助我們找到答案的關鍵。
鄧太后與漢安帝所面對的時代轉折,幾乎可以說是目前為止東漢最大的衝擊。 鄧太后大體上是一個好皇帝(無誤),面對天災兵禍不斷的時代,她穩住了局勢,拔擢了人才。 那漢安帝有什麼特別?他把宦官玩出了一個全新的體系。 皇帝的第一個媽媽,有外戚幫襯。 而宦官之所以能抗衡外戚,就是因為皇帝的「第二個媽媽」。
之前我們說過了「四世三公」的袁家招牌。 在東漢末年,還有另外一個「四世」大家。 背負著此一名號的男人,也許不如袁紹袁術那樣稱霸一方,但也算是鼎鼎有名了。 就是楊修。 四世太尉的頭牌,自然也不是隨便的無名小卒。 今天的主角楊震,當時可是有著「關西孔子」的渾號。
東漢說到天下無雙,你會想到誰? 呂布? 喔抱歉,這時候還沒真正進入以武力稱雄的亂世。 即使進到三國時代,也沒有人會說呂布是天下無雙。 東漢是一個有著高道德要求的朝代。 能在這樣的時代,被人稱作「天下無雙」,除了需要豐富的學識,更要具備難能可貴的品德。 今天的主角,是二十四孝的「黃香」。
連日本人都知道,梁冀跋扈。 這個曾經有機會扶起漢朝的大將軍,讓尚書令成為東漢最高峰。 更引爆了宦官與士人之爭,被評為黑暗時代的開啟。 同時具有兩種身分的他,絕對是值得好好認識的人物。
皇帝,太后,大將軍。 東漢的三大實權領導者,乍看之下跟西漢差不多,內容卻差很多。 東漢皇帝多年幼,被太后外戚挾制,長大就聯合宦官反制,然後亂搞早死。 最後我們永遠記得十常侍與大將軍何進。 不過真正幫東漢「大將軍獨裁」豎起招牌的,終究是梁冀。 一個被小皇帝說是跋扈將軍,就毒殺小皇帝的危險人物。
尚書令。 過去非屬三公,不是丞相,由漢武帝特設的政令處理機構首長。 為什麼到了東漢末年,被視為實質上的宰相,能跟三公一樣「獨坐」? 在歷史的洪流中,尚書台有著什麼樣的變化? 東漢順帝,或許就是幫助我們找到答案的關鍵。
鄧太后與漢安帝所面對的時代轉折,幾乎可以說是目前為止東漢最大的衝擊。 鄧太后大體上是一個好皇帝(無誤),面對天災兵禍不斷的時代,她穩住了局勢,拔擢了人才。 那漢安帝有什麼特別?他把宦官玩出了一個全新的體系。 皇帝的第一個媽媽,有外戚幫襯。 而宦官之所以能抗衡外戚,就是因為皇帝的「第二個媽媽」。
之前我們說過了「四世三公」的袁家招牌。 在東漢末年,還有另外一個「四世」大家。 背負著此一名號的男人,也許不如袁紹袁術那樣稱霸一方,但也算是鼎鼎有名了。 就是楊修。 四世太尉的頭牌,自然也不是隨便的無名小卒。 今天的主角楊震,當時可是有著「關西孔子」的渾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佛對弟子說起非常久遠之前曾經有一佛名為大通智勝如來的故事。當大通智勝佛出世,十方諸梵天王以及佛為國王時所生的十六王子,一起請佛轉法輪,於是佛三轉十二行法輪,十六王子聽聞後讚嘆不已,同請出家。佛接受他們之請後,開始說妙法蓮華,敎所有人菩薩法。而十六王子遂成菩薩道。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蜀國的古代故事,涉及從天上掉下來的男子杜宇和復活的楚國男子鱉靈,以及他們的歷史背景。文章同時探討了三星堆文明的獨特性,指出其與傳統黃河流域文明的不同,強調了川蜀地區的文化重要性,並提及三星堆出土文物及其與臺灣的貿易關係。故事和考古發現讓人對古代中國的文明多樣性有了更深的瞭解。
Thumbnail
現正展出於鹿港十宜樓的掌中戲傳統木作戲台,是由人間國寶李秉圭老師帶領藝生完成的傳習作品。「鹿溪文史工作室」安排了一系列現場使用此戲台演出的傳統掌中戲活動。 我在上週六觀賞了由「彰藝園掌中劇團」出演的《鄭和下西洋》之〈撒髮國〉戲齣,驚嘆裡面有眾多與道門修練相關的符碼,正好來一篇久違的觀後心得。
  距離劉騰穿越到修仙界的兩千年前。   此時修仙界的格局與後世大致相同:世俗層面有南夏、北燕、西河與東石這四大王朝相互制衡。修仙宗門和世家,則是以三大聖地為標竿,與世俗的四大王朝保持良好關係。   而在東石王朝與南夏王朝的交界處,有個名滿天下的東方世家,代代家主都至少是金丹巔峰的實力;當代家主
Thumbnail
「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佛陀轉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這五個人簡介一下:第一個叫做「阿濕婆」,中國翻過來叫「馬勝」。很多佛教故事講到「馬勝比丘」,後來祂出家了叫馬勝;第二叫「跋提」,這裡翻譯「小賢」;第三叫「拘利」或「名摩訶男」。這三個人,是佛陀父親那邊的親戚。
Thumbnail
張天師有些感慨道,「沒想到太乙真人居然流落到日本當了陰陽師的式神。」 潔子含首道,「1500年前,日本曾經有過陰陽師之亂,有許多隱陰陽師跑到東南亞發展,那時候就是這間神社的神司發現的太乙。 這神司是早年跑到東南亞時,發現和別人鬥法失敗的太乙,那時太乙的怨氣深重,但神司看出了太乙和他一樣,曾經同為修
Thumbnail
阿成急忙插嘴道,「N國,那是佛教國家,那我們要找的是貝葉經囉!」 龍哥點點頭,「貝葉經起源於古印度, 約西元前一世紀末,因為錫蘭僧團中的長老鑑於國內曾發生戰亂,擔心早期流傳下來的教典散失。便由以坤德帝沙長老為首的大寺派,其中五百名阿羅漢長老,於斯里蘭卡中部馬特列地區的阿盧迦寺舉行上座部佛教歷史
Thumbnail
送僧歸日本 唐代錢起 上國隨緣住,來途若夢行。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 水月通禪寂,魚龍聽梵聲。惟憐一燈影,萬里眼中明。 「隨緣住」是佛教用語,意思是隨機緣而居住,不執著於某個地方。這在中國隨緣居住,來時的路途就像在夢中行進一樣。天海茫茫,歸途遙遠,但乘著法舟,就會感到輕快。水月映照著禪寂的
Thumbnail
法門起源 唐密根源於南印度的如來藏學派,強調人本有清淨本性,公元8世紀唐玄宗時代 (西元716年-720年),印度高僧善無畏、金剛智,與不空來到中國,合稱「開元三大士」。三位密宗大師,在大唐皇室的扶持之下,於長安的大興善寺(位於今西安市)譯出大量密教經典,宏揚密法,成為唐密的開端。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佛對弟子說起非常久遠之前曾經有一佛名為大通智勝如來的故事。當大通智勝佛出世,十方諸梵天王以及佛為國王時所生的十六王子,一起請佛轉法輪,於是佛三轉十二行法輪,十六王子聽聞後讚嘆不已,同請出家。佛接受他們之請後,開始說妙法蓮華,敎所有人菩薩法。而十六王子遂成菩薩道。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蜀國的古代故事,涉及從天上掉下來的男子杜宇和復活的楚國男子鱉靈,以及他們的歷史背景。文章同時探討了三星堆文明的獨特性,指出其與傳統黃河流域文明的不同,強調了川蜀地區的文化重要性,並提及三星堆出土文物及其與臺灣的貿易關係。故事和考古發現讓人對古代中國的文明多樣性有了更深的瞭解。
Thumbnail
現正展出於鹿港十宜樓的掌中戲傳統木作戲台,是由人間國寶李秉圭老師帶領藝生完成的傳習作品。「鹿溪文史工作室」安排了一系列現場使用此戲台演出的傳統掌中戲活動。 我在上週六觀賞了由「彰藝園掌中劇團」出演的《鄭和下西洋》之〈撒髮國〉戲齣,驚嘆裡面有眾多與道門修練相關的符碼,正好來一篇久違的觀後心得。
  距離劉騰穿越到修仙界的兩千年前。   此時修仙界的格局與後世大致相同:世俗層面有南夏、北燕、西河與東石這四大王朝相互制衡。修仙宗門和世家,則是以三大聖地為標竿,與世俗的四大王朝保持良好關係。   而在東石王朝與南夏王朝的交界處,有個名滿天下的東方世家,代代家主都至少是金丹巔峰的實力;當代家主
Thumbnail
「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佛陀轉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這五個人簡介一下:第一個叫做「阿濕婆」,中國翻過來叫「馬勝」。很多佛教故事講到「馬勝比丘」,後來祂出家了叫馬勝;第二叫「跋提」,這裡翻譯「小賢」;第三叫「拘利」或「名摩訶男」。這三個人,是佛陀父親那邊的親戚。
Thumbnail
張天師有些感慨道,「沒想到太乙真人居然流落到日本當了陰陽師的式神。」 潔子含首道,「1500年前,日本曾經有過陰陽師之亂,有許多隱陰陽師跑到東南亞發展,那時候就是這間神社的神司發現的太乙。 這神司是早年跑到東南亞時,發現和別人鬥法失敗的太乙,那時太乙的怨氣深重,但神司看出了太乙和他一樣,曾經同為修
Thumbnail
阿成急忙插嘴道,「N國,那是佛教國家,那我們要找的是貝葉經囉!」 龍哥點點頭,「貝葉經起源於古印度, 約西元前一世紀末,因為錫蘭僧團中的長老鑑於國內曾發生戰亂,擔心早期流傳下來的教典散失。便由以坤德帝沙長老為首的大寺派,其中五百名阿羅漢長老,於斯里蘭卡中部馬特列地區的阿盧迦寺舉行上座部佛教歷史
Thumbnail
送僧歸日本 唐代錢起 上國隨緣住,來途若夢行。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 水月通禪寂,魚龍聽梵聲。惟憐一燈影,萬里眼中明。 「隨緣住」是佛教用語,意思是隨機緣而居住,不執著於某個地方。這在中國隨緣居住,來時的路途就像在夢中行進一樣。天海茫茫,歸途遙遠,但乘著法舟,就會感到輕快。水月映照著禪寂的
Thumbnail
法門起源 唐密根源於南印度的如來藏學派,強調人本有清淨本性,公元8世紀唐玄宗時代 (西元716年-720年),印度高僧善無畏、金剛智,與不空來到中國,合稱「開元三大士」。三位密宗大師,在大唐皇室的扶持之下,於長安的大興善寺(位於今西安市)譯出大量密教經典,宏揚密法,成為唐密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