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為人所熟知的美國作家、詩人西爾維亞•普拉斯。普拉斯的詩歌、生平都非同尋常,尤其是她長期在抑鬱症中掙扎,最終在30歲的時候以煤氣中毒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普拉斯的作品、日記、書信、傳記在她生前身後都大量出版,對普拉斯的研究也非常普及。然而,她在1952年還是學生的時候的一篇被退稿的短篇小說投稿卻在近兩年才出版,這就是《Mary Ventura and the 9th Kingdom》。沒錯,我愛這本書的程度不言而喻,甚至決定將自己中文寫作的筆名取為故事裡的女主人公的名字,Mary Ventura。故事是一個坐火車的旅程,沒有什麼複雜的情節,不過是父母送Mary Ventura上車,叮囑她在「第九王國」下車,然而,在旅程中Mary Ventura最終在第七王國下了車。聽起來很無聊、魔幻的小短篇卻讓我在字裡行間如同照鏡子一樣看到了自己。我就是Mary Ventura。
李箱詩作及散文選
《李箱詩作及散文選》位列第二。
作者是韓國作家李箱。李箱是他的筆名,而這本書是英文的,由Jack Jung等從韓文翻譯成英文,並由獲獎作家Don Mee Choi彙編。在韓國之外,李箱這個名字可能並不為人所熟知,然而,讀他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寫的詩歌、散文,讓我突然覺得不再孤獨。李箱從小接受漢語私塾教育,選擇大部分作品以韓文書寫,但也有日文詩歌出版。李箱的詩歌中頻繁出現漢字、漢字文字遊戲,不僅展示了他身後的漢學功底,也將詩歌與漢字的視覺性完美結合起來,尤其是懂漢字的讀者讀起來會有種莫名的連結感。而且,李箱的詩歌也展現了東亞國家在儒家「孝道」文化影響下人的被綁架與掙扎,他筆下的愛、過去、未來都能令我感同身受。
《This Way to the Sugar》是一位年輕的越南裔美國詩人Hieu Minh Nguyen的初期詩作。這本詩集並不是非常的有名,不過,作者在詩集中給每一首詩歌以一種特別的形式排列,詩作書寫了作為越南裔美國人在美國長大的經歷,同時,因為作者自己是性少數群體,所以,詩歌中也觸及了作者的痛、曾經被性侵犯過的痛苦經歷等等。加之亞洲族裔大多會有的共同屬性——父母方面對孩子的痛苦的無視、最小化,以及讓孩子不要將痛苦說出來等的文化,使得詩集中出現了亞洲族裔詩歌中常常出現的一種情緒——糾結於來自社會、父母、孝道文化的綁架於自我情緒和感受上無法控制的悲傷和無法避免的自我療癒。這也是這本詩集深深吸引我的原因。
《與無人機一起進餐:加沙日記》的作者是居住在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人Atef Abu Saif。這本書是以日記體寫成,詳細記錄了從2014年7月6日開始持續了五十多天的、哈馬斯與以色列之間的戰爭。這本書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五十多天的戰爭也改變了我的人生,因為我與作者同時處在戰爭的兩邊。處於以色列一邊並非就一帆風順,那些難以忘懷的空襲警報聲、被訓練出來的在45秒內跑入防空洞的速度和人生中一系列交錯的經歷都使得那五十天過得模模糊糊,有些片段又記憶猶新。而七年後,我選擇從7月6日開始,每天讀一篇Saif的日記,才有機會看到那五十天戰爭的另一邊是怎樣的人間地獄。我也有幸認識經歷了那場戰爭的曾經的朋友,證實了加沙的情況。如果自己沒有經歷過那些戰爭的日子,再讀這本書,不知道會不會理解Saif的痛苦,事實是自己經歷過了,而這本日記讓我從另一個角度悲憫又堅韌地重新經歷了一次那五十多個日夜。
《時代週報》的第三至第六位分別是Emmanuel Carrère的《Das Reich Gottes》、托馬斯•曼的《魔山》、麥爾維爾的《白鯨》及Gabriele Wohmann的《Ausflug mit der Mutter》。慚愧地講,著名的《魔山》和《白鯨》都沒有看過,但是因為研究蘇珊•桑塔格的原因,對她與托馬斯•曼的短暫交集稍有接觸,覺得真的應該去讀《魔山》,不過看到這幾本書,無奈還是要感慨德國《時代週報》給人以老學究列書單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