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任意門】1895年的竹塹城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被稱為明治浮世繪三傑之一的小林清親(1847-1915),是戰爭繪中最活躍的畫師,存世約300多件甲午已為主題的三連錦繪中,他的貢獻便占近百幅。然而,並非每幅圖片都依據史實繪製,部分圖片為事先繪製,並以誇張手法,以達到激勵前線戰士的效果。本專題收錄之兩幅甲午乙未戰爭繪,其中反映的是日本作為戰勝者與殖民者的角度,在當時背景下有美化與宣傳用意。上圖為臺灣新竹縣征伐之圖,小林清親繪,國立清華大學文物館籌備處典藏。
文/張玉伶.圖片授權/國立清華大學文物館籌備處.插圖:羅湛
1895年的臺灣,正處在一場腥風血雨的戰役中──清帝國戰敗,而日軍從澳底登陸、攻陷臺北城,再往南一路進攻。以新竹來說,現在就有許多地景記憶著在當年在此發生的戰事,像是東門城、十八尖山、五步哭山、新竹市立動物園,再到北埔秀巒山一帶等地。新竹曾經是北臺灣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北臺灣最早有漢人移民系統性拓墾的城市,有著深遠歷史。而隨著地域的發展、轄區規劃的變動及戰火的摧折,政經中心的地位逐漸移轉。如今,我們可以透過百年前,在新竹所發生過的事件和前人的足跡,來更加認識我們現在生活的場域。

在清治之下──竹塹的開墾與清帝國的割讓

打開風城:竹塹開墾之路

清領初期(1684年),當權者將臺灣設為一府三縣,當時的竹塹屬於諸羅縣管轄,居住在此的為道卡斯族(Taokas),僅有小規模的土地利用。一直到1711年時,曾經因功而獲准以「跑馬定界」開墾的王世傑,招募了一群同鄉人自金門遷徙至此開墾竹塹。一開始,他在暗街仔一帶進行開墾,隨後再往南、北拓墾,建立不少聚落,而為了取得水源,他也興建了「隆恩圳」,水源的取得,讓開墾速度變得更快且廣。隨著時間推移、移民的增加,竹塹一帶已經完成大量的開墾。
由於土地開墾且歷經朱一貴事件,清帝國進一步整頓了臺灣的防務,重新規劃縣界,將原本隸屬諸羅縣的虎尾溪以北、大雞籠城以南一帶,另外增設成彰化縣和淡水廳,此時的竹塹已經隸屬於淡水廳,但是地方事務先交給彰化縣管轄,幾年之後再劃歸為淡水廳。而後,淡水廳移駐到竹塹,竹塹也開始了建城之路,初期以環莿竹為城,設立城門、門樓四座,居民也逐漸增加、形成市街。但是環莿竹防禦性不高,竹塹城加蓋了土圍、改造四門城,增建崗哨等,之後又因為閩粵械鬥,將竹塹城改建為磚石牆,以保障住民的安全。
磚石牆的興建,顯示出竹塹當時的經濟發展已經有穩固的基礎,竹塹城竣工後,使得竹塹城的重要性大幅提升。穩固的經濟也帶動著教育,建城後也興建了明治書院,催生不少文人。彼時的竹塹城,已然成為北臺灣重要的政經中心。

風向丕變:清帝國割臺

雖然竹塹城是北臺灣的政經中心,但隨著開港通商、茶與樟腦業的蓬勃發展,促使臺北地區更加繁華,在爆發牡丹社事件、中法戰爭後,清帝國便派遣劉銘傳擔任臺灣巡撫,重新進行轄區的規劃,這樣的政治變革使得竹塹城的地位逐漸被臺北取代。
現代化的建設也是由劉銘傳引進,他興建了臺北到新竹段的鐵路,不過,因為他在政治上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最後向清帝國提出辭呈,由沈應奎暫代巡撫一職,隨後的繼任者為邵友濂、唐景崧。在1894年時,日本帝國進攻朝鮮、清帝國,而清帝國無法抵禦日本的軍力,最終戰敗,在日方的壓力下簽署《馬關條約》,將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讓與日本。清帝國簽署《馬關條約》後,消息傳到臺灣,引起住民們強烈反抗,臺灣鄉紳們向時任巡撫唐景崧求證此事,確認割臺一事屬實後,鄉紳們決心抵抗,進而催生出「臺灣民主國」,唐景崧也被推派為第一任總統,藍地黃虎旗緩緩升起……

藍地黃虎旗被隱藏的一角:荷蘭兵?河南兵

「臺灣民主國」成立後,除了原先的駐臺清軍外,唐景崧徵召了一群廣勇,他們來自廣東,被後來的臺灣人稱作「河南兵」,原因是因為他們在廣東的「河南營」接受訓練。而因為發音的關係,「河南兵」曾經被當地人謠傳成「荷蘭兵」。
廣勇主要佈署在北臺灣,抵禦日軍在北臺灣的攻勢,成了乙未戰爭的開端。但是,廣勇多為臨時召集,素質參差不齊,並且無專人統帥,軍紀散亂,在戰事上節節敗退,唐景崧見到這種狀況,決定設法潛逃,這也導致臺北城陷入一片混亂。鄉紳們開始聯繫外商、記者,商議迎接日軍進城以維持秩序,這加速了日軍掌握臺北城和整個臺灣,臺灣民主國也宣告敗亡。最後,有部分廣勇被遣返中國,而有部分南下,成為散兵。
然而,這些散兵後來的際遇怎麼樣呢?在現今新竹金山面的義勇忠祠,就是祭祀著當初逃到竹塹,但是遭當地人殺害的河南兵。根據〈義勇忠公履歷錄〉的紀錄,當時被殺害的河南兵約有二十人,廟誌的記載上則是四十餘人,人數難以考證。除此之外,也有較幸運的河南兵潛移到湳雅莊(今北區湳中里),形成「河南村」的聚落。相當巧合的是,在多年後,當地也興建了名為「荷蘭村」的集合式住宅。不過,該集合式住宅取名原因乃是因為當地在興建大樓前的確是荷蘭籍工程師宿舍,和「河南兵」關係較小。

保衛家園的戰役:北埔姜紹祖抗日

圖為臺灣新竹附近土城掃攘之圖,小林清親繪,國立清華大學文物籌備處典藏。
在日軍掌握臺北城後,試圖南下進攻桃園、新竹,原以為會相當順利,但是在過程中遭到當地人的反擊,其中一例便是北埔姜家的姜紹祖帶領的「敢字營」。姜氏家族在地方史上,以籌組金廣福隘墾的事件為後人所知,姜家掌握了地方拓墾工作,和官府也有適切的來往,隘墾範圍從紅毛港、九芎林再至北埔一帶,因此成為地方望族。
姜紹祖在臺灣民主國成立初期,唐景崧招募士勇協防時挺身而出,他自願募兵一營,稱作「敢字前營」,為了要協助海防而駐紮在南崁港口附近。在清帝國簽署《馬關條約》、臺灣民主國敗亡之後,姜紹祖回到鄉里,以自己的家財招募義軍。
時序進入1985年的六月,姜紹祖所率領的軍隊從北埔向北一路推進,在六月下旬,日軍已經成功佔領新竹城後,日軍的特務首長率領幾位士卒,從新竹向枋寮北上時,遭到姜紹祖的軍隊埋伏攻擊,特務首長因而身亡。從這個行動中,可以看出姜紹祖的抵抗意志,並且他已經計畫著奪回竹塹城。
到了七月,他聯合吳湯興、徐驤等人,由徐驤帶領義軍進入十八尖山一帶,準備進攻南門,姜紹祖則率軍向東門攻擊,但在進攻中,姜紹祖被日方截斷兵力,眼見四面楚歌,他便帶領義軍退往枕頭山一帶,遭受到日軍猛烈的砲火攻擊後不敵軍力,在潰敗後被俘,他不願意投降,便吞食鴉片自盡,得年二十歲。
日軍體會到臺灣人的抵抗意識強烈,相傳在日軍進攻北埔時,了解到北埔的龍脈為秀巒山,為了破壞風水,所以在秀巒山開闢道路,便於統治。日治結束後的北埔地區,在風水師的指點下,建議里民在農曆正月二十的夜晚,拿著油笐火(客語,火把之意),排列成如一條火龍般,走上秀巒山,象徵著接回北埔的龍脈。
如今,我們也可以循著一些地點,加深對這段歷史的認識,體會空間感,像是古戰場的巡禮:姜紹祖攻進的東門、撤退的枕頭山(今新竹動物園一帶),抗日行動的主戰場十八尖山、日軍曾派遣斥侯偵查,而成為戰場的金山面(五步哭山);也可以認識姜家在北埔地區的住所,包括金廣福公館、北埔天水堂、姜氏家廟,這些地點,都能與姜紹祖的足跡相重疊。

觀看歷史的方式:倘若我們身處現場

過往掌握歷史書寫的人,主要都是當權者,他們以當權者的角度撰寫歷史,然而,當今歷史書寫的權力,不是只限於史家、研究者,為了要更加全面地認識歷史,我們在閱讀時可以秉持著開放的心態,多方閱讀資料,才可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進而去理解不同的族群和相異的立場。
以姜紹祖抗日為例,在中華民國書寫的歷史下,被稱為抗日英雄,不過,這種英雄式的觀點,可能會有什麼樣的問題?──這值得思索。我們也可以進一步思考,試著去想像姜紹祖的處境,倘若有其他條路,為什麼在那樣的時代中,姜紹祖不是選了另外的生存方式?而他做出抵抗的選擇,會有什麼樣的代價?現在的我們,身處自由民主的臺灣,人人都擁有書寫的自由,不再像是過去只掌握在部分人的手中,所以能夠讓各種人來書寫歷史,並且藉由多元族群視野下的史觀、日漸出版的歷史資料和研究,得以讓下一代擁有更加完整的臺灣圖像。

王郭章(2019)。圖說竹塹。清華大學出版。
張素芬(2006)。北埔姜家女性研究(1834-194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吳學明(1995/12)。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臺灣史研究》,第 2 卷第 2 期。
伊藤幹彥(2011)。日治時期臺灣的客家人意識之研究──以桃園.新竹.苗栗的抗日運動為中心。遠東學報,頁335-350。

本篇文章出自《貢丸湯》Vol.25「新竹的日本,日本的新竹」
去哪買?|
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pse.is/3r6yrz
TAAZE讀冊生活網路書店:https://pse.is/3pqqfu
各地獨立書店:https://pse.is/3h68nr
全台誠品、金石堂、墊腳石書店
見域小賣店:新竹市長安街6號(平日13:30-18:00,假日無固定)
想看電子版?|
讀冊電子雜誌:https://pse.is/3phgyv
Readmoo電子雜誌:https://pse.is/3pvsmc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57會員
246內容數
「新竹故事大口吃」是《貢丸湯》的理念,我們試圖在《貢丸湯》裡不以單點式的介紹新竹,而是主題性的帶出生活樣貌跟各種城市議題,讓讀者不只認識新竹,更從中思考新竹可以是一個甚麼樣的城市?如何在這裡生活?該怎麼期待新竹成為更好的城市。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見域Citilens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新竹真的很像我在靜岡的老家」說到對於新竹的第一印象,大毅馬上提到了這點。尤其提到在護城河一帶的區域,整齊規劃的街道,一棟棟來自日治時期建立的建築,不只有保存良好的古蹟官署建築,私有老屋也屹立於街道巷弄之中,這種熟悉感帶著他在此落地生根。
週日的午後,我們相約在大同路上的咖啡廳,休假中的板垣先生悠閒地慢步走來。互相寒暄幾句後入座,他點了一杯冰美式咖啡,接著從口袋裡拿出一疊整理好的名片:「你看,這些都是我平常會去的餐廳。」
天氣好的假日,各觀光景點總有絡繹不絕的人潮,在此時新竹市區的交通顯得更加擁擠,早期的《貢丸湯》雜誌時我們已經討論過這個現象。現代的交通工具與暴增的車流量,擠進沿襲日本時代都市規劃的小小街區裡,遊客與市民朋友都大喊吃不消。
戰後中華民國政府來臺,起初延續日治時期州轄市的規劃,設置行政區。但二二八事件爆發後,中華民國政權意識到推動地方自治,有助於收攏民心,遂在 1950年推行「小縣制」,將全臺劃分為十六個縣,新竹市也被降格為新竹縣中的縣轄市。
你可曾好奇過,為什麼「竹南」位於苗栗而不是新竹,但竹東、竹北都算在新竹呢?原來,在日治時期,這三個地方都歸屬幅員遼闊的「新竹州」管轄。新竹州是當時北臺灣的經濟重鎮,涵括現今桃園、新竹、苗栗等地,坐擁從蓪草到石油等豐富原物料。
在地人心裡總有屬於自己的美食地圖,繼上一站吃過「綿綿鬆鬆」的花生湯以後,下一站即將抵達南寮傳承三代的老字號冰菓店,以及北門大街上的老牌四果湯。不論冷熱天,想解饞的時候,來一碗甜湯最對味!
「新竹真的很像我在靜岡的老家」說到對於新竹的第一印象,大毅馬上提到了這點。尤其提到在護城河一帶的區域,整齊規劃的街道,一棟棟來自日治時期建立的建築,不只有保存良好的古蹟官署建築,私有老屋也屹立於街道巷弄之中,這種熟悉感帶著他在此落地生根。
週日的午後,我們相約在大同路上的咖啡廳,休假中的板垣先生悠閒地慢步走來。互相寒暄幾句後入座,他點了一杯冰美式咖啡,接著從口袋裡拿出一疊整理好的名片:「你看,這些都是我平常會去的餐廳。」
天氣好的假日,各觀光景點總有絡繹不絕的人潮,在此時新竹市區的交通顯得更加擁擠,早期的《貢丸湯》雜誌時我們已經討論過這個現象。現代的交通工具與暴增的車流量,擠進沿襲日本時代都市規劃的小小街區裡,遊客與市民朋友都大喊吃不消。
戰後中華民國政府來臺,起初延續日治時期州轄市的規劃,設置行政區。但二二八事件爆發後,中華民國政權意識到推動地方自治,有助於收攏民心,遂在 1950年推行「小縣制」,將全臺劃分為十六個縣,新竹市也被降格為新竹縣中的縣轄市。
你可曾好奇過,為什麼「竹南」位於苗栗而不是新竹,但竹東、竹北都算在新竹呢?原來,在日治時期,這三個地方都歸屬幅員遼闊的「新竹州」管轄。新竹州是當時北臺灣的經濟重鎮,涵括現今桃園、新竹、苗栗等地,坐擁從蓪草到石油等豐富原物料。
在地人心裡總有屬於自己的美食地圖,繼上一站吃過「綿綿鬆鬆」的花生湯以後,下一站即將抵達南寮傳承三代的老字號冰菓店,以及北門大街上的老牌四果湯。不論冷熱天,想解饞的時候,來一碗甜湯最對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年初的這趟瀨戶內之旅雖然看了很多火車,但我在出發之前給自己的題目是要去看看與「改變臺灣的戰爭」有關的地點。臺灣的日本時代始於日清之間的甲午戰爭,終於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後被同盟國接管,旅程的第一天我前往了下關參觀當年日清講和的地點,因此最後的行程便是來到迫使日本無條件交出臺灣的原爆之地:廣島平和記念公園
臺灣保甲制度 臺灣在清治時期便有隨其他省份實施保甲制度。 台灣在日本統治時期台灣總督府警察機構用來控制臺灣社會的制度也稱作保甲制度。起源於1899年5月8日拂曉,以陳秋菊為首的700名抗日人士,襲擊台北城、大稻埕。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召商人辜顯榮來商量鎮壓抗日與匪徒勢力之策。辜顯榮貢獻的「治匪」策,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1661年,鄭成功進攻台灣,漢人政權在台開始形成強勢 1683年,施琅攻下台灣,清朝訂渡臺禁令 1875年,沈葆楨上奏解除禁令 1895年,日本拿到台灣 清朝到日本治台之間200年,平埔媽是17世紀就開始與渡海移民的唐山公成家,然後生出混血後代,到19世紀尾日本時期已經混血6代以上。因為缺乏女性以
治臺後期 清廷對臺灣的消極態度一直要到19世紀中葉才改變,其原因是由於國際環境的改變。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歐洲勢力衝擊著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同意讓臺灣開港通商(安平、淡水),不久又開放打狗和雞籠二港。此後,臺灣的對外貿易相當熱絡,臺灣盛產的茶、蔗糖和樟腦大量出口,這增加了就業
Thumbnail
西元十九世紀的清朝飽受西方列強入侵,清朝在台灣港口及河口重要沿岸設立許多西方礮臺,學仿西方列強各國的船堅炮利在台灣鞏固下設立許多礮臺以利於戰爭及鞏地。尤其台灣北部基隆更是重兵之地;也造就基隆港周邊留下許多礮臺遺跡存在,在當今新北市淡水區舊稱滬尾就有兩座礮臺。歷經清法戰爭後的滬尾礮臺也是一個例子。
明鄭時期 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和滿族八旗軍先後攻佔明朝首都北京,明朝部分遺臣在中國南方先後擁立幾位宗室為帝,組織流亡政府,繼續抗清,是謂南明。鄭成功就是當時抗清的一股強大勢力。鄭氏於1658年至1659年出兵金陵失敗後,決定轉進其父鄭芝龍、顏思齊等武裝海商曾經略之臺灣。1661年,鄭成功
Thumbnail
總督府町,一個充滿權力紛爭之地,因為對岸清廷長期對內、外戰爭,原來具領導地位的清廷已無權力, 這塊高砂已是落入日人的領土任人宰割,沒有實權傀儡政府成為各個軍閥的利用對象,在這之前為清廷都沒有勝算了早早撤軍了, 只留下地方角頭抗日,先是台灣民主國的成立,後為北部簡大獅(1898)、中部柯鐵虎,南部
Thumbnail
第二次國共內戰發生於1945年至1950年間,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為爭奪中國的統治權而爆發的內戰,內戰直接導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及兩岸分治的現狀。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前後,國共間的衝突一直持續。
Thumbnail
二鯤鯓砲臺是臺南安平的古蹟之一,見證了臺灣從清帝國邊陲的小島轉變為衝突前線的歷史砲臺,以及日本統治後的變遷。本篇文章探討了牡丹社事件與二鯤鯓砲臺的興建背景、砲臺的建築特色、以及日本統治後的空間開放。
Thumbnail
年初的這趟瀨戶內之旅雖然看了很多火車,但我在出發之前給自己的題目是要去看看與「改變臺灣的戰爭」有關的地點。臺灣的日本時代始於日清之間的甲午戰爭,終於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後被同盟國接管,旅程的第一天我前往了下關參觀當年日清講和的地點,因此最後的行程便是來到迫使日本無條件交出臺灣的原爆之地:廣島平和記念公園
臺灣保甲制度 臺灣在清治時期便有隨其他省份實施保甲制度。 台灣在日本統治時期台灣總督府警察機構用來控制臺灣社會的制度也稱作保甲制度。起源於1899年5月8日拂曉,以陳秋菊為首的700名抗日人士,襲擊台北城、大稻埕。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召商人辜顯榮來商量鎮壓抗日與匪徒勢力之策。辜顯榮貢獻的「治匪」策,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1661年,鄭成功進攻台灣,漢人政權在台開始形成強勢 1683年,施琅攻下台灣,清朝訂渡臺禁令 1875年,沈葆楨上奏解除禁令 1895年,日本拿到台灣 清朝到日本治台之間200年,平埔媽是17世紀就開始與渡海移民的唐山公成家,然後生出混血後代,到19世紀尾日本時期已經混血6代以上。因為缺乏女性以
治臺後期 清廷對臺灣的消極態度一直要到19世紀中葉才改變,其原因是由於國際環境的改變。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歐洲勢力衝擊著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同意讓臺灣開港通商(安平、淡水),不久又開放打狗和雞籠二港。此後,臺灣的對外貿易相當熱絡,臺灣盛產的茶、蔗糖和樟腦大量出口,這增加了就業
Thumbnail
西元十九世紀的清朝飽受西方列強入侵,清朝在台灣港口及河口重要沿岸設立許多西方礮臺,學仿西方列強各國的船堅炮利在台灣鞏固下設立許多礮臺以利於戰爭及鞏地。尤其台灣北部基隆更是重兵之地;也造就基隆港周邊留下許多礮臺遺跡存在,在當今新北市淡水區舊稱滬尾就有兩座礮臺。歷經清法戰爭後的滬尾礮臺也是一個例子。
明鄭時期 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和滿族八旗軍先後攻佔明朝首都北京,明朝部分遺臣在中國南方先後擁立幾位宗室為帝,組織流亡政府,繼續抗清,是謂南明。鄭成功就是當時抗清的一股強大勢力。鄭氏於1658年至1659年出兵金陵失敗後,決定轉進其父鄭芝龍、顏思齊等武裝海商曾經略之臺灣。1661年,鄭成功
Thumbnail
總督府町,一個充滿權力紛爭之地,因為對岸清廷長期對內、外戰爭,原來具領導地位的清廷已無權力, 這塊高砂已是落入日人的領土任人宰割,沒有實權傀儡政府成為各個軍閥的利用對象,在這之前為清廷都沒有勝算了早早撤軍了, 只留下地方角頭抗日,先是台灣民主國的成立,後為北部簡大獅(1898)、中部柯鐵虎,南部
Thumbnail
第二次國共內戰發生於1945年至1950年間,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為爭奪中國的統治權而爆發的內戰,內戰直接導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及兩岸分治的現狀。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前後,國共間的衝突一直持續。
Thumbnail
二鯤鯓砲臺是臺南安平的古蹟之一,見證了臺灣從清帝國邊陲的小島轉變為衝突前線的歷史砲臺,以及日本統治後的變遷。本篇文章探討了牡丹社事件與二鯤鯓砲臺的興建背景、砲臺的建築特色、以及日本統治後的空間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