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小說)為誰而戰?06(終章)短暫與永恆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幾天後,司馬先生帶著趙將軍的訃聞來到了丞相府。
「子龍……子龍也走了嗎?怎麼會?老臣凋零啊~~!我們該如何興復漢室?」諸葛亮看著訃聞痛哭著。
「丞相,我有一事相問。」
「你是?」諸葛亮覺得前來送訃聞的人看來很面熟,卻又想不起來在哪裡看過他。
「丞相真是貴人多忘事。我是趙將軍的幕僚,姓司馬,多年追隨趙將軍。先帝稱帝時,我曾和趙將軍前來詢問丞相,大漢政權是否會設立史官?當時丞相曾告訴我:國家尚未統一,不宜花額外費用在設立史官上,因為這無益於國家統一。」
「原來你是子龍常提到的司馬先生。有什麼事嗎?」
「丞相,大漢政權偏安蜀地,相較於魏、吳兩國,國力最小,何以屢屢出兵?蜀地百姓早已負荷不起這樣的連年征戰,從先帝的夷陵之戰開始,到後來的掃蕩叛亂以及北伐,我們為何不能仿效前漢的文帝、景帝,與民休息幾年呢?」
「與民休息?確實會讓蜀地將士、居民得以喘息,但對魏國而言,他們也是越休息越壯大,而且壯大的速度會比我們快很多,所以休息越久,我們的軍力就會越不如對方。因此我之所以不斷北伐,就是要趁現在差距不大的時候,打敗魏國,這樣才會讓後人輕鬆一點。北伐雖然辛苦,但卻能換來永久的和平啊!」諸葛亮回答著。
「丞相,歷史上沒有所謂的永久和平啊!既然如此,何不讓百姓們好好休息呢?連年征戰,民不聊生,我甚至聽到有部分蜀地百姓懷念起了當年的劉璋,因為劉璋雖然懦弱,但是他能讓蜀地數十年未受戰火波及。」
「先生此言差矣!難道你是在暗示先帝將戰火帶到蜀地,導致蜀地民不聊生?」
「不,丞相大人,我只是建議您,別連年征戰。江山待有人才出,與其連年北伐,不如多培育人才,廣植文化,才更能延續大漢政權。」
「看來先生還是很在乎我不設史官一事?」諸葛亮終於了解了司馬先生的來意。
「是的,丞相大人,一個國家不能不重視歷史。歷史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命脈,如果不設史官,怎能記錄下我們這段歷史?如果不設史官,怎麼留下資產給後人?如果不設史官,我們的許多文獻將會永遠消逝。願丞相能再三思。」
諸葛亮搖搖頭,對著司馬先生說:
「我倆理念不同,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歷史再重要,也不能救國家於危急存亡之際,待統一天下後,我會再補設史官的。」
溝通無效之下,司馬先生退出了丞相府,他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上,俯視著大地。大漢政權偏安於此,軍事上想要取得永久的和平,文化上卻認為暫時不需要設立史官,如此短視,如何取得最終勝利?趙將軍已經病逝,司馬先生選擇隱居山林,不再出仕。
往後五年裡,諸葛丞相仍繼續年年北伐,最終累死在五丈原上。
這一連串的戰爭,究竟是為誰而戰?是為天下蒼生?還是為恢復大漢?還是為了個人仇恨?這一切的問題就隨著長江水東流入海吧!
avatar-img
1會員
1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鱷魚把拔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該堅持恢復漢室?還是為了百姓好好休養生息?
白帝託孤。劉備的最後,與諸葛亮的使命!
劉備對陸遜,老手對新手,誰才是最後的贏家?
漢賊之仇,是公事;兄弟之仇,是私事。請以大漢天下為重。
敲打鍵盤時的「心流」狀態讓我至今仍嚮往不已。 但是,並非作家的我,每天仍花時間寫作,是否是「不務正業」?如此堅持,是否真有出版的一天?
該堅持恢復漢室?還是為了百姓好好休養生息?
白帝託孤。劉備的最後,與諸葛亮的使命!
劉備對陸遜,老手對新手,誰才是最後的贏家?
漢賊之仇,是公事;兄弟之仇,是私事。請以大漢天下為重。
敲打鍵盤時的「心流」狀態讓我至今仍嚮往不已。 但是,並非作家的我,每天仍花時間寫作,是否是「不務正業」?如此堅持,是否真有出版的一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研究三國歷史的學者共認,三國演義雖然諸多增添、渲染、比附、穿鑿,但是,演義的種種舖敘並不背離三國歷史的戰略;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計、第一百回的孔明增灶遏魏師,雖不見於史冊,但是,其中諸多不合邏輯之處,卻是在層層著色中點出了司馬懿的叵測之心——根據史實,曹操對司馬懿始終不放心,曹操曾對華歆說: 「司馬懿
Thumbnail
在一個古老的中土大地上,來自世家大族的孫武,在經歷了多次戰爭積累後,他突然有感而發地說了一句「戰爭,是國家大事,一旦發生,都會造成人民死傷無數,甚至國家破滅,為了能夠生存下去,我們必須慎重的去面對它,面對戰爭」
Thumbnail
我們上次看到,由於蘇洵過世,二蘇兄弟不得不再度離開官場,運送父親的靈柩返回蜀地(四川);守孝期滿,二蘇兄弟返回京城,沒想到直接撞上了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熙寧二年,1069 年,沒有在開黃腔🥵) 無論從什麼層面看,年僅 20 歲的宋神宗都是個亟思進取的皇帝,他渴望痛擊遼國、西夏,重振大宋基業。打
Thumbnail
這篇文章從管理學、歷史和心理學的角度,探討為何諸葛亮死後蜀國會全軍覆沒,甚至之後中國的昔日霸主地位還讓給西方國家。分析東西方人思維差異,探討儒家文化與科技快速變化之間的衝突。破解人生追求的根本,從內在自我「逆向思考」,探討成功人士追求的真正核心,探討諸葛亮的管理方式和為什麼他的謹慎導致蜀國的命運。
Thumbnail
經歷了各種大風大浪,司馬相如再次回到漢武帝身邊。 真的就是身邊而已。 他本身有消渴症,經常請病假。 由於卓文君已經分到父親的家產,他們在長安也是數一數二的富豪。司馬相如對於當大官封高爵沒有興趣,也從不參與政務國事的討論。 沒,他沒有轉性。他的人生目標仍然是藺相如。
Thumbnail
司馬相如年輕時,就成為蜀郡長安留學團的一員,留在漢景帝的皇宮中工作。然而志在成為辯士外交官的他,難伸其志,所以決定改投養了很多「文辯之士」的梁孝王劉武。 不成想,還是沒能大展身手。待到劉武故去,司馬相如就決定辭職回家了。 窮得叮噹響的司馬相如,很快就跟朋友展開「東山再起」的計劃……
Thumbnail
孫堅北上的那段時間史書中是這麼記載的: 1、袁術以後將軍的名義出逃南陽投奔張咨。(術畏卓之禍,出奔南陽) 2、劉表在孫堅殺人後迅速得到了荊州刺史的朝廷任命。(長沙太守孫堅殺荊州刺史王睿,詔書以表為荊州州刺史) 3、孫堅殺張咨,隨後南陽郡慫了,要啥都給。(牽咨於軍門斬之,郡中震慄,無求不獲)
Thumbnail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此詩是杜甫在唐代宗大曆元年(西元766)詠懷諸葛亮而作的五言絶句,篇名是《八陣圖》。杜甫對諸葛亮素懷敬意,多次在詩作吟詠他的事蹟。比如在《蜀相》說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自古被視為諸葛亮一生事功的定評...
Thumbnail
司馬遷家祖上自周開始,就是世代相傳的歷史家和天文家,後來雖然中間斷過一段時間做過武將(司馬錯),但到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這一代時,又做回了太史令,算是又恢復了祖傳的手藝。 這份家世首先就幫司馬家解決了最困難的原材料門檻。 由於有這一代代積澱的先決條件打底,重拾祖業的司馬談覺得要干點什麼才對得起祖
Thumbnail
蜀漢降魏之後,譙周並沒有跟著劉禪北上入洛。 他走到漢中就不去了。 然而,晉武帝司馬炎卻是心心念念要邀請譙周來他身邊當官,為著是什麼? 當譙周抵達洛陽,仍不願為晉服務,促使司馬炎頒布了一條禁令。同時,這個勸劉禪投降的老學者,其真面目也隨之揭曉。 那也是串起整篇《蜀書十二》的關鍵。
研究三國歷史的學者共認,三國演義雖然諸多增添、渲染、比附、穿鑿,但是,演義的種種舖敘並不背離三國歷史的戰略;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計、第一百回的孔明增灶遏魏師,雖不見於史冊,但是,其中諸多不合邏輯之處,卻是在層層著色中點出了司馬懿的叵測之心——根據史實,曹操對司馬懿始終不放心,曹操曾對華歆說: 「司馬懿
Thumbnail
在一個古老的中土大地上,來自世家大族的孫武,在經歷了多次戰爭積累後,他突然有感而發地說了一句「戰爭,是國家大事,一旦發生,都會造成人民死傷無數,甚至國家破滅,為了能夠生存下去,我們必須慎重的去面對它,面對戰爭」
Thumbnail
我們上次看到,由於蘇洵過世,二蘇兄弟不得不再度離開官場,運送父親的靈柩返回蜀地(四川);守孝期滿,二蘇兄弟返回京城,沒想到直接撞上了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熙寧二年,1069 年,沒有在開黃腔🥵) 無論從什麼層面看,年僅 20 歲的宋神宗都是個亟思進取的皇帝,他渴望痛擊遼國、西夏,重振大宋基業。打
Thumbnail
這篇文章從管理學、歷史和心理學的角度,探討為何諸葛亮死後蜀國會全軍覆沒,甚至之後中國的昔日霸主地位還讓給西方國家。分析東西方人思維差異,探討儒家文化與科技快速變化之間的衝突。破解人生追求的根本,從內在自我「逆向思考」,探討成功人士追求的真正核心,探討諸葛亮的管理方式和為什麼他的謹慎導致蜀國的命運。
Thumbnail
經歷了各種大風大浪,司馬相如再次回到漢武帝身邊。 真的就是身邊而已。 他本身有消渴症,經常請病假。 由於卓文君已經分到父親的家產,他們在長安也是數一數二的富豪。司馬相如對於當大官封高爵沒有興趣,也從不參與政務國事的討論。 沒,他沒有轉性。他的人生目標仍然是藺相如。
Thumbnail
司馬相如年輕時,就成為蜀郡長安留學團的一員,留在漢景帝的皇宮中工作。然而志在成為辯士外交官的他,難伸其志,所以決定改投養了很多「文辯之士」的梁孝王劉武。 不成想,還是沒能大展身手。待到劉武故去,司馬相如就決定辭職回家了。 窮得叮噹響的司馬相如,很快就跟朋友展開「東山再起」的計劃……
Thumbnail
孫堅北上的那段時間史書中是這麼記載的: 1、袁術以後將軍的名義出逃南陽投奔張咨。(術畏卓之禍,出奔南陽) 2、劉表在孫堅殺人後迅速得到了荊州刺史的朝廷任命。(長沙太守孫堅殺荊州刺史王睿,詔書以表為荊州州刺史) 3、孫堅殺張咨,隨後南陽郡慫了,要啥都給。(牽咨於軍門斬之,郡中震慄,無求不獲)
Thumbnail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此詩是杜甫在唐代宗大曆元年(西元766)詠懷諸葛亮而作的五言絶句,篇名是《八陣圖》。杜甫對諸葛亮素懷敬意,多次在詩作吟詠他的事蹟。比如在《蜀相》說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自古被視為諸葛亮一生事功的定評...
Thumbnail
司馬遷家祖上自周開始,就是世代相傳的歷史家和天文家,後來雖然中間斷過一段時間做過武將(司馬錯),但到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這一代時,又做回了太史令,算是又恢復了祖傳的手藝。 這份家世首先就幫司馬家解決了最困難的原材料門檻。 由於有這一代代積澱的先決條件打底,重拾祖業的司馬談覺得要干點什麼才對得起祖
Thumbnail
蜀漢降魏之後,譙周並沒有跟著劉禪北上入洛。 他走到漢中就不去了。 然而,晉武帝司馬炎卻是心心念念要邀請譙周來他身邊當官,為著是什麼? 當譙周抵達洛陽,仍不願為晉服務,促使司馬炎頒布了一條禁令。同時,這個勸劉禪投降的老學者,其真面目也隨之揭曉。 那也是串起整篇《蜀書十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