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infinity…… and beyond” Buzz Lightyear
「飛向宇宙,浩瀚無垠!」巴斯光年
光華商場,準確的說是光華橋下的舊光華商場,是我青少年時期不可少的重要場景。直到台北地下街出現之前,我在那裡選購所擁有的一切電玩產品。同時,那也是中學時宅男魂養成的重要起點。高中時期開始,我更在光華商場的舊書攤尋找、購入許多質精價美的書籍(尤其是麥田的軍事歷史系列)。
可以這麼說,光華商場所代表的就是我的青少年時期。
我相信和我有相同感受的人不在少數,光華商場帶給我的遠不止於商品、或是商品所代表的意義而已。它也是我所成長的時代中同儕的共通話題(如同兵役之於全國退役男性的共通話題一般)。
光華商場是一個變動的概念,它原先所指涉的僅限於光華橋下的商場;後來人們口中的「光華商場」範圍開始擴及鄰近兩邊的巷弄,並逐漸延伸為西起八德路、金山南路口起,東至八德路、市民大道口的大型商圈;往後的時間裡,這個範圍又逐漸縮小,漸漸定型為大致上由現今自八德路、金山南路口至新生南路、八德路口的一個三角型區域之間的區域,定名為「光華商圈」。
早期的光華商場周邊,除了許多電子產品商店、古董商家外,光華橋的西側還有許多小吃攤販,以販售各式麵類、小吃為主流。由於價格平實(魯肉飯20元、肉羹35元),食物以我當時尚未開發的味蕾來說已屬佳作,因此每至用餐時間時,總吸引許多顧客聚集。
許多店家更直接在人行道上搭設了許多臨時桌椅,人們便隨意坐下,就著樹蔭和光華橋帶來可供遮蔽的陰影,在樹梢間灑下的和煦陽光中用餐,此番光景想來仍覺十分快意。
十年前,在光華橋終究步入歷史,光華商場也整併為一棟獨立的大型商場後,站在少了光華橋的路口,視野突然感覺到前所未有的開闊,好似大樓和一旁的台北科技大學就這麼生生的變小了,我以為這只是視覺的差異。
雖則除開光華橋,路口的景色依舊,但我卻感到強烈的陌生。光華橋的拆除彷彿成人禮一般的,象徵著我長大了。原來記憶中的光華商場所代表的不僅是有形的街景一隅,它更是青澀歲月的陪伴者;我見證了它的興衰更迭、它參與了我的青春記憶。
更有甚者,我所有的電腦知識都來自於光華商場,從磁片時代的5.25吋、3.5吋磁片再到光碟的出現;從開機需要開機片到一鍵開機的年代,光華商場一直都是我購買電腦和週邊用品的唯一選擇。
進入90年代中後期,個人電腦的概念開始普及,90年代初期以販售舊書、各式電子零件為主的光華商場,周圍也逐漸出現許多販售電腦及電腦相關組件的商家。
我從286、386開始接觸電腦,當時,相較於家用電玩主機,電腦遊戲的概念、性能及遊戲性皆更為創新,因此電腦對我和許多同儕而言(我想對當時的世界應該也是)是塊待探索、充滿魅力的未知世界,我也隨之萌生電腦高手夢,如同巴斯光年般的高聲喊著”to infinity… and beyond”
To infinity and beyond!
(圖片來源:網路)
但電腦的進步實在太快,當電腦從486、586一路高歌猛進,邁入網路時代時,我才發現跟不上時代、顯得老態龍鍾的不只是光華橋、光華商場那老舊的硬體,還有我。
高中時,網路世代的序幕已悄然拉起,當時許多青年學子奮力跟上時代的潮流,一步步成為資訊、資工人才進入電子業,台灣也因著這些優秀人才,一躍成為電腦王國,而我卻掉了隊。
我始終無法駕馭DOS以及其他程式語言;天可憐見,我的爬說語程度可能都比程式語言來得優異。
大夢初醒,原來我只是喜歡玩遊戲。
如今的光華商場,再也沒有過往熟悉的「同學,大補帖嗎?」「同學,A片無碼喔!」叫賣聲,而「光華商場組電腦」依舊是許多人的第一選擇(整套採購流程也大致上沒什麼改變)。只是光華商場已不再是我出沒的地方了。如今的光華商場如同最熟悉的陌生人,名稱依舊,但物換星移、人事全非。
而我早已認清現實,投入Mac的懷抱;無需考慮軟硬體怎麼搭配,效能如何、風扇又要多大顆,更別提作業系統和諸多程式間的兼容等。一機搞定、所有更新一鍵完成,賈伯斯真是幹得好。
多年以後,我成為台灣少數不是工程師的男性,我成為一位編輯。
我依然喜歡玩遊戲,但和千禧世代不同,網路遊戲從來都不是我的選項,90年代形塑了我;而我,正是90年代的光華商場最佳寫照:書、電玩、紙牌還有各式體育周邊,而電腦,是一個太新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