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為創作的本質是需要群眾的。人可以孤獨,但創作出來的作品,很難孤芳自賞。古往今來,有多少中西方藝術家、創作者,儘管脾氣出了名的古怪,生前作品不夠賣座,死後才暢銷等等,為何活著的時候還是持續創作不輟?
除了天生的自信,天賦才華異稟,還有的就是滿腔熱情,但這股熱情的維繫需要有人關注。就算只有身邊的家人、愛人、朋友,只要有一個關注你作品的人,這份創作的熱忱就會一直存放在心底。
好比村上村樹,他為了維持寫小說的紀律,每天早上五六點就起來工作至少五六個小時,吃過午餐、睡個午覺,下午閱讀、聽音樂,跑步或者游泳,晚上九點上床就寢。維持這樣規律的作息幾乎數十年如一日。
這樣日日不曾改變的生活方式,他也曾坦言有一個缺點,那就是沒有多餘社交時間。既而冒犯了屢屢邀請他的人。但村上後來也釋懷了,認為和讀者的關係更遠勝於多餘的交際。他重視的是作品能被讀者看見,作品能夠更往前邁進,因此就算他是低調生活的型態,又如何?只要讀者不在乎。
因此回歸最初的問題,創作者是不是都很想被看見?
創作者很想被看見的未必都是創作者本身,更想被看見的是創作被出版、被影視化、被大眾討論,被浮上檯面。而現在有太多種能被看見的方式,如果創作能夠被青睞,自己是不是「出道」在世人面前,不一定是每一位創作者需要的。
也許跟自己擔任過編劇及小說創作有關係,在這個同溫層的圈圈裡,有的朋友有許多受人津津樂道的影視作品,但並不想紅,臉書既沒有流量也沒有破千人追蹤。有的已是業界名人,想再更往上爬,自己出來當製作人、當老闆的也有。但不管是哪一種類型,都還是會回歸到,創作需要被看見的本義。
這也是創作者之所以成為創作者,無非想透過自身作品,尋求一個發聲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