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互相支持」有益健康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長久以來,心理學者總是告訴大家:足夠的「社會支持」與個人的「身心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在過去的研究中,兩者的關連性卻不是那麼肯定,甚至存在著疑問。
11月底刊登於《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的最新研究中,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認為他們找到其中的關鍵因素了。期刊的Impact factor為7.217,在所有精神科的156本期刊中位居第16,排名可說是很突出。
研究對象為1054名34~84歲健康美國成人,是從「The National Survey of Midlife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MIDUS)」 這個國家級大型縱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中篩選而出。研究調查項目如下:
  1. 社會整合程度(social integration):是否已婚或有同居者?多常與親友接觸互動?多常參與社區團體或社會活動?
  2. 有多相信當自己需要支持、協助時,可以依靠家人、朋友、伴侶?
  3. 認為自己具備多少支持家人、朋友、伴侶的能力?
調查完成兩年後,抽血檢驗受測者血中的白血球介素-6(interleukin-6,簡稱IL-6)濃度。IL-6是人體系統性發炎反應的重要指標,濃度越高表示人體處於發炎反應中,罹患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癌症等常見中老年疾病的機率也越高。
結論如下:
  1. 即使具備足夠的社會整合(身邊有許多能互動的親友),而且需要幫忙時能得到親友的協助,IL-6濃度也沒有顯著變化。換句話說,就是對身心健康並沒有顯著益處。
  2. 唯有同時「認為自己有能力支持家人、朋友、伴侶」者,IL-6濃度才會顯著降低。換句話說,就是對身心健康產生顯著益處。
  3. 這樣的關連性,在「女性」身上尤其明顯。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636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賴仕涵的思考王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260會員
959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的其他內容
「正念」(mindfulness,又稱「覺察」)一詞近年由歐美國家傳入台灣,隨著坊間越來越多相關課程推出,逐漸廣為人知。 雖然經過數十年的臨床研究,已經確定它對抒解壓力、緩解疼痛、增強免疫力、改善心理健康、提高生活品質等方面都有效果,但究竟一般人對它的認識程度如何?是否有所誤解?
隨著各領域學門的專業化與分工作,不論在職場、學校、社會等團體中都少不了「團隊合作」。究竟人們在選擇「隊友」時,「會做事」比較重要?或者「會做人」比較重要?
長久以來,「女性比男性情緒化」的想法根植人心,而且不只是一般人,連科學家進行學術研究時(尤其是與「情緒」相關的研究),也常排除女性受測者。主要原因就是認定「賀爾蒙變化」(生理週期)影響情緒很大,會造成研究干擾。 究竟這個看法正確性有多高?
受到疫情影響,許多人被迫改變為「居家運動」。然而,相較於在健身房及戶外運動時有來自旁人(有意無意)的「督促」,在家得完全靠自己努力,運動時間與品質不免受到影響。 來自加拿大兩所大學的公衛學(Public Health)、電腦科學(Computer Science)領域學者,透過運動App分析研究,
除非離群索居,否則人一定會和他人進行互動。不少心理學研究發現,與人進行「有意義的深入互動」(deep and meaningful conversations)有益心理健康。然而,現實生活中為何人們卻較少這麼做?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最新研究怎麼說。
許多人抱怨生活忙碌,缺乏可以自由運用的空閒時間,因而感到生活壓力大、心情不愉快。離退休很遠的希望休一段長假,即將退休者則期盼「好日子」趕快到來,理由幾乎都是「有許多不受限制的時間,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究竟這樣的期待是否合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最新心理學研究怎麼說。
「正念」(mindfulness,又稱「覺察」)一詞近年由歐美國家傳入台灣,隨著坊間越來越多相關課程推出,逐漸廣為人知。 雖然經過數十年的臨床研究,已經確定它對抒解壓力、緩解疼痛、增強免疫力、改善心理健康、提高生活品質等方面都有效果,但究竟一般人對它的認識程度如何?是否有所誤解?
隨著各領域學門的專業化與分工作,不論在職場、學校、社會等團體中都少不了「團隊合作」。究竟人們在選擇「隊友」時,「會做事」比較重要?或者「會做人」比較重要?
長久以來,「女性比男性情緒化」的想法根植人心,而且不只是一般人,連科學家進行學術研究時(尤其是與「情緒」相關的研究),也常排除女性受測者。主要原因就是認定「賀爾蒙變化」(生理週期)影響情緒很大,會造成研究干擾。 究竟這個看法正確性有多高?
受到疫情影響,許多人被迫改變為「居家運動」。然而,相較於在健身房及戶外運動時有來自旁人(有意無意)的「督促」,在家得完全靠自己努力,運動時間與品質不免受到影響。 來自加拿大兩所大學的公衛學(Public Health)、電腦科學(Computer Science)領域學者,透過運動App分析研究,
除非離群索居,否則人一定會和他人進行互動。不少心理學研究發現,與人進行「有意義的深入互動」(deep and meaningful conversations)有益心理健康。然而,現實生活中為何人們卻較少這麼做?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最新研究怎麼說。
許多人抱怨生活忙碌,缺乏可以自由運用的空閒時間,因而感到生活壓力大、心情不愉快。離退休很遠的希望休一段長假,即將退休者則期盼「好日子」趕快到來,理由幾乎都是「有許多不受限制的時間,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究竟這樣的期待是否合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最新心理學研究怎麼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追求健康生活的道路上,我們常常關注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卻容易忽略了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社交健康。如同陽光雨露滋養著植物,良好的人際關係滋養著我們的心靈,賦予我們力量和支持,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本文將深入探討社交健康的真諦,剖析現代社會面臨的挑戰,並提供一系列實用的建議,幫助你建立
Thumbnail
多數人都耳熟能詳「助人為快樂之本」,但如果一味奔波幫助他人,卻忽略了自我,結果只會讓自己陷入困境。本文分享了幫助他人的代價,並提出了三點建議:明白助人的真正意義、學會拒絕和學會愛自己。
Thumbnail
說到好朋友,浮出你腦海的有那幾位呢?他們對你而言有多重要? 根據史上最長期的「哈佛幸福感研究」,讓人類真正健康快樂的秘密是:好的人際關係。 在不同人生階段,朋友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年輕時,朋友(同學)是玩耍和上課學習的夥伴。進入職場後,朋友成為支持系統,當我們遇到工作、生活上的難題時,可以幫我
Thumbnail
同情與關愛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不論是朋友、家人,還是陌生人,他們的困難與需求都可能在某個瞬間引起我們的注意,激發我們內心的同情與關愛。幫助他人,這一看似簡單的行動,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帶給我們自己莫大的改變與成長。 同理心的養成 當我們幫助他人時,我們需要理解他們的
Thumbnail
社會支援系統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來自家庭、朋友、同事、社區以及其他社會網路的不同類型的支援。文章指出,構建完善的支援系統有助於減少孤獨感,讓生活變得更溫暖充實。提供了恢復舊友誼、寵物的重要性、注重弱關係和“買”來的關係等方法,以獲得更豐富多彩的支援網路。
Thumbnail
現代社會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聽到“幫助他人”這個詞,但真正付諸實踐的卻少之又少。幫助他人,不僅僅是對被幫助者有益,對幫助者本身也有深遠的影響。這裡將探討幫助他人的意義、方式以及所帶來的積極影響。 促進社會和諧 首先,幫助他人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當一個社會充滿了互助和關愛,社會
自我關懷是關注和滿足自己身體和心靈需求的過程。它不是自私,而是一種積極的自我投資,有助於提高整體生活滿意度。
Thumbnail
人們彼此間的關係已有相當數百年的發展,還是有辦法找到新的角度來觀察研究。我個人感覺沒有一段關係不是獨特的,不過仍然可以歸類,我想這是當代生活的特點,資訊處理的層次變得今非惜比,所以我認為關係免疫力這本書是不錯的加油站,適當的停留可以幫助自己繼續往前。以下是我得到的一些心得...
善於提供他人好意,或者說會照顧他人的想法,是一種成熟的展現嗎? 我的經驗觀察到有些人會: 1.聚會時帶東西來給大家吃 2.探班時帶飲料、點心來慰問同事 3.交際場合主動關心那些比較內向的人 而我通常是後者,屬於接受別人好意的,我也不會拒絕 只是我也在想,這是不是跟會"做人"是有關係的
Thumbnail
如何辨別和給予認同感的情緒價值,會是社交中最重要的一項超能力。每個人都渴望被理解和接受,而這種渴望往往源自於對認同感的需求,認同感是我們對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和價值的認知和感受,它影響著我們的自尊、自信和心理健康。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追求健康生活的道路上,我們常常關注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卻容易忽略了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社交健康。如同陽光雨露滋養著植物,良好的人際關係滋養著我們的心靈,賦予我們力量和支持,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本文將深入探討社交健康的真諦,剖析現代社會面臨的挑戰,並提供一系列實用的建議,幫助你建立
Thumbnail
多數人都耳熟能詳「助人為快樂之本」,但如果一味奔波幫助他人,卻忽略了自我,結果只會讓自己陷入困境。本文分享了幫助他人的代價,並提出了三點建議:明白助人的真正意義、學會拒絕和學會愛自己。
Thumbnail
說到好朋友,浮出你腦海的有那幾位呢?他們對你而言有多重要? 根據史上最長期的「哈佛幸福感研究」,讓人類真正健康快樂的秘密是:好的人際關係。 在不同人生階段,朋友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年輕時,朋友(同學)是玩耍和上課學習的夥伴。進入職場後,朋友成為支持系統,當我們遇到工作、生活上的難題時,可以幫我
Thumbnail
同情與關愛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不論是朋友、家人,還是陌生人,他們的困難與需求都可能在某個瞬間引起我們的注意,激發我們內心的同情與關愛。幫助他人,這一看似簡單的行動,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帶給我們自己莫大的改變與成長。 同理心的養成 當我們幫助他人時,我們需要理解他們的
Thumbnail
社會支援系統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來自家庭、朋友、同事、社區以及其他社會網路的不同類型的支援。文章指出,構建完善的支援系統有助於減少孤獨感,讓生活變得更溫暖充實。提供了恢復舊友誼、寵物的重要性、注重弱關係和“買”來的關係等方法,以獲得更豐富多彩的支援網路。
Thumbnail
現代社會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聽到“幫助他人”這個詞,但真正付諸實踐的卻少之又少。幫助他人,不僅僅是對被幫助者有益,對幫助者本身也有深遠的影響。這裡將探討幫助他人的意義、方式以及所帶來的積極影響。 促進社會和諧 首先,幫助他人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當一個社會充滿了互助和關愛,社會
自我關懷是關注和滿足自己身體和心靈需求的過程。它不是自私,而是一種積極的自我投資,有助於提高整體生活滿意度。
Thumbnail
人們彼此間的關係已有相當數百年的發展,還是有辦法找到新的角度來觀察研究。我個人感覺沒有一段關係不是獨特的,不過仍然可以歸類,我想這是當代生活的特點,資訊處理的層次變得今非惜比,所以我認為關係免疫力這本書是不錯的加油站,適當的停留可以幫助自己繼續往前。以下是我得到的一些心得...
善於提供他人好意,或者說會照顧他人的想法,是一種成熟的展現嗎? 我的經驗觀察到有些人會: 1.聚會時帶東西來給大家吃 2.探班時帶飲料、點心來慰問同事 3.交際場合主動關心那些比較內向的人 而我通常是後者,屬於接受別人好意的,我也不會拒絕 只是我也在想,這是不是跟會"做人"是有關係的
Thumbnail
如何辨別和給予認同感的情緒價值,會是社交中最重要的一項超能力。每個人都渴望被理解和接受,而這種渴望往往源自於對認同感的需求,認同感是我們對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和價值的認知和感受,它影響著我們的自尊、自信和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