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接觸部落=化外?——從一個巴西官員之死談起】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近日外電報導,巴西原住民事務局官員弗朗西斯卡托(Rieli Franciscato),在探索當地未接觸部落(uncontacted peoples)時,被部落族人以弓箭射殺。繁體/正體編譯的各家報導,大多延用同一個標題,突顯官員保護原住民卻遭射殺的荒謬感,不忘強調官員的資歷與中箭後奔跑的長度。報導段落結構大致為,強調官員致力保護原住民、補充說明官員是探索部落的專家,並引用同僚說法,指出原住民沒有能力分辨敵友、或稱警察在場可能是引起攻擊的原因之一。而聯合報報導裡,卻用了一個詭異的詞彙:「化外部落」。

若你查詢字典,「化外」一詞乃教化之外,而「化外之地」在華夏文化裡是用來稱呼蠻夷居住地,也就是說,當有人使用來自華夏文化承傳的化外之地,來形容巴西的未接觸部落,實際上,是把未接觸現代文明的部落,歸類為下等的、落後的地區/人群。未接觸現代文明的部落,就等於落後/未開化嗎?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綠色和平組織在巴西當地,就借助了巴西原住民族的傳統智慧來維護環境生態;台灣原住民族傳統智慧的豐富內涵,也不能單純用現代文明物質層面來比擬。

文化是人類生活經驗的累積,它從信仰、思想、藝術、語言等等表現,構成一個複雜的整體。如果我們不能持平地看待每個族群的生活經驗,就會不小心落入單一文化史觀的陷阱,阻礙不同文化交流發展的可能。在這裡,我們除了呼籲聯合報與記者撰寫報導時應注意的基本倫理,也要藉此提醒自身,促進族群實質平等,需要我們每個閱聽者一起努力。當然,如果聯合報持續用大中華文化霸權的價值體系來撰寫報導,拒絕惡質媒體,對你我來說,當是義不容辭。

歡迎追蹤分享,自由留言討論。
Buan月亮說話臉書
Buan月亮說話Instagra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們也不是說你們話當年,訴求就應該每一項都達到才叫做負責任啦,可是還我土地跟追求自治,甚至基本的命名權都還在路上,原民會25週年,請問族群主流化的目標在哪裡?階段性任務在哪裡?
    中華民國政府如果沒有意識到,帶頭祭拜鄭成功就是在阻礙轉型正義與歷史正義,那我們只能說,原住民族對政府不再信任,將是必然的結果。
    指出國家政策對原住民族的暴力結構因而更為急迫,如果放任制度繼續複製不平等的處境,對抗在語言、文化與再現文化的權力上起身對抗,那我們可能永遠沒有機會進一步認清加害者的面孔。
    我們也不是說你們話當年,訴求就應該每一項都達到才叫做負責任啦,可是還我土地跟追求自治,甚至基本的命名權都還在路上,原民會25週年,請問族群主流化的目標在哪裡?階段性任務在哪裡?
    中華民國政府如果沒有意識到,帶頭祭拜鄭成功就是在阻礙轉型正義與歷史正義,那我們只能說,原住民族對政府不再信任,將是必然的結果。
    指出國家政策對原住民族的暴力結構因而更為急迫,如果放任制度繼續複製不平等的處境,對抗在語言、文化與再現文化的權力上起身對抗,那我們可能永遠沒有機會進一步認清加害者的面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以全世界來說 每個人都是原住民 以全人類來說 各族文化都是母語 白血球也許盲目 但總是奮盡所能 紅血球或許渺小 從不曾忘記本色 人都會笨也都會壞 知識跟智慧能療癒 關於包容 我還太淺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卡努托的傳說,是阿根廷與巴西邊際原住民的故事。導演和主角,藉由和村民們重新拍攝這個故事,回看姆比亞—瓜拉尼原住民部落的現在位置。
    Thumbnail
    #尋找縫隙,近身部落 民國76年因為就學離開部落,在回來部落已經是17年的事情。在外工作的後幾年有機會在花蓮、台東從事社區營造工作以及社工工作。17年後這些工作經驗成為我在部落工作的基礎知識與經驗。民國93年因為父親過世,於是打包行李決定回部落。 當時自己算是部落少數念過大學的知識分子…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最近科普議題相當受矚目,對於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資訊轉化以及同理受眾的需求,需具備相應能力。本文討論了科學教育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話。
    Thumbnail
    原住民傳統祭儀、漢人文化、人類生活都包含著對世界的尊敬與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感動,雖然與自己關係依然淺薄,但在閱讀後情感能激起感謝與尊敬。 祖靈的女兒,那些成功背後的付出,傳統與現代社會的衝撞又該如何被解決?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辶反田野》的書名耐人尋味,由各自經驗出擊的「反田野」與「返田野」,歧異不僅在「我/他者」或文化接觸中的差異,充滿意外與機緣。乃在貫串本書的歧異點,其實存在於田野經驗的N次方間。最大的「歧異點」就在認識主體,也就是研究者,所謂人類學家身上。白話點說,不僅是田野地與報導人本身的物是人非,這本來就是過去
    Thumbnail
    人,存乎這個世界不過也是一名過客;當人身這個臭皮囊一旦在軀體抽離之時,還有什麼事物能一併帶走?財富?名譽?靈魂?掌聲…?前些日我到竹東拜訪了一位「阿廖」先生,他以一位客家人的身分畢生鑽研於原住民文化,最近他正著手撰寫泰雅族的族史。因為他的執著,幾十年來投入山區奉獻,曾經連續十天埋沒於山林,背包裡只準
    Thumbnail
    以全世界來說 每個人都是原住民 以全人類來說 各族文化都是母語 白血球也許盲目 但總是奮盡所能 紅血球或許渺小 從不曾忘記本色 人都會笨也都會壞 知識跟智慧能療癒 關於包容 我還太淺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卡努托的傳說,是阿根廷與巴西邊際原住民的故事。導演和主角,藉由和村民們重新拍攝這個故事,回看姆比亞—瓜拉尼原住民部落的現在位置。
    Thumbnail
    #尋找縫隙,近身部落 民國76年因為就學離開部落,在回來部落已經是17年的事情。在外工作的後幾年有機會在花蓮、台東從事社區營造工作以及社工工作。17年後這些工作經驗成為我在部落工作的基礎知識與經驗。民國93年因為父親過世,於是打包行李決定回部落。 當時自己算是部落少數念過大學的知識分子…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最近科普議題相當受矚目,對於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資訊轉化以及同理受眾的需求,需具備相應能力。本文討論了科學教育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話。
    Thumbnail
    原住民傳統祭儀、漢人文化、人類生活都包含著對世界的尊敬與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感動,雖然與自己關係依然淺薄,但在閱讀後情感能激起感謝與尊敬。 祖靈的女兒,那些成功背後的付出,傳統與現代社會的衝撞又該如何被解決?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辶反田野》的書名耐人尋味,由各自經驗出擊的「反田野」與「返田野」,歧異不僅在「我/他者」或文化接觸中的差異,充滿意外與機緣。乃在貫串本書的歧異點,其實存在於田野經驗的N次方間。最大的「歧異點」就在認識主體,也就是研究者,所謂人類學家身上。白話點說,不僅是田野地與報導人本身的物是人非,這本來就是過去
    Thumbnail
    人,存乎這個世界不過也是一名過客;當人身這個臭皮囊一旦在軀體抽離之時,還有什麼事物能一併帶走?財富?名譽?靈魂?掌聲…?前些日我到竹東拜訪了一位「阿廖」先生,他以一位客家人的身分畢生鑽研於原住民文化,最近他正著手撰寫泰雅族的族史。因為他的執著,幾十年來投入山區奉獻,曾經連續十天埋沒於山林,背包裡只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