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感冒觀點大不同,前者偏重緩解症狀,吃後容易昏昏欲睡;後者則是讓身體動起來,加速免疫系統工作,流流汗熱退了,精神就來了
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不平靜,各國如火如荼展開疫苗接種;但是在疫苗施打後,各種不受歡迎的副作用,如肌肉酸痛、疲倦、頭痛、發燒,也悄悄隨之而來。
不免想起小時候,一旦有了流鼻水、頭痛、發燒症狀,媽媽就會去中藥房抓帖藥,回家煎上濃濃一碗,喝了之後,躺床上蓋上厚厚的被子,流一身汗,流鼻水、頭痛、發燒等等感冒症狀就完全不見了。
後來才知道,這樣的治療方式在中醫稱為「汗」法,屬於「解表」的一種手段。為什麼叫「解表」?古人沒有顯微鏡,無法知道是因為細菌或是病毒讓人生病,但人好端端的,出門一趟,吹上寒風、淋了大雨,回家就病倒了,猜想一定是有某種看不見的「邪氣」從外入侵人體,而「解表」的主要手段,辛溫解表就是將這個邪氣趕出人體,邪去人自安!
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通書探討的就是,得到了會發燒的疾病之後,要如何治療的一本典籍。書中的第一個方子就是 - 桂枝湯,而發汗最強的方子是 - 麻黃湯,所用上的藥物如桂枝、麻黃,均屬於辛溫之類,那麼,為何已經在發燒了,還會用溫熱的藥物,豈不是火上加油? 但事實上,經過近二千年的人體實驗,這些方劑,的確是有用,而且效果還十分良好。
醫學發展到了清朝,解表用的方法就更趨完備,不僅有前面提到的辛溫解表,也有辛涼解表、發汗解肌、虛人的汗法等。清・《醫方集解》中的發表之劑就有18種之多;除了,桂枝湯、麻黃湯外,大、小青龍湯、葛根湯、麻黃附子細辛湯、九味羌活湯、川芎茶調散等,對於各種症型、各種體質的患者,幾乎都能找到符合症狀的藥方。
若從現在的生理機轉看來,病毒、細菌入侵人體後,免疫系統會活絡起來,體溫自主地提高(高溫不利於細菌、病毒的繁殖。所以,現代醫學也不建一發燒就「急著吃退燒藥」),是為了方便免疫系統盡速剿滅入侵者。這樣的概念不難理解,也就是為什麼在這種情況下,若服上一些可以讓身體發熱、流汗的中藥,是可以創造出一個有利於免疫系統工作的環境,加速解除警報,讓疾病痊癒。
這也是中西藥在治療感冒的不同觀點,西藥偏於緩解症狀,避免身體發炎,所以吃了之後容易昏昏欲睡,而中藥則是讓身體動起來,趕快讓免疫系統工作,建立抗體,等待身體機能恢復正常,熱就退了。所以吃了中藥後,流流汗熱退了,精神就來了。
COVID-19的疫苗注射後,所產生的諸多不適,肌肉痠痛、發燒等症狀,實際上是免疫系統正在認識、對抗病毒,無異是一場輕微的感染。有人選擇馬上服用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退燒,雖然會不會不利於「施打疫苗主要目的」仍是未定數,但若服用中醫的辛溫解表藥,能立即緩解不適,又不致違背「注射疫苗,建立抗體」的初衷,期待一起平安抗疫,共同守護國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