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了解免疫力? 談中醫之正氣與邪氣

2021/11/1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早在漢代以前《內經》裡就有這樣的認識,將任何會造成疾病的因素,稱之為“ 邪氣”,而一切可以抵抗疾病的能力,就稱為“正氣”。
《黃帝內經》岐伯:「想要不被傳染,體內的正氣要足夠,這樣邪氣就不會進來」
2018年諾貝爾生醫奨由美國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與日本本庶佑(Tasuku Honjo)博士同享殊榮,得獎的原因為發明「透過抑制負向調控免疫功能運作的癌症免疫療法」。2019年7月起,台灣衛福部開始核准自體免疫細胞治療部分腫瘤,一時之間,免疫功能成為當今醫界顯學。
中醫是否有「免疫系統」這樣的架構? 答案是肯定的。近日新冠肺炎盛行,網路上流傳著哪些中藥可以提升免疫力,又有哪些可以抗肺炎等等,其實,早在漢代以前《內經》裡就有這樣的認識,將任何會造成疾病的因素,稱之為“ 邪氣”,而一切可以抵抗疾病的能力,就稱為“正氣”。《素問.刺法論》:「黃帝曰:余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歧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各種疫疾流行的時候,不分男女老少皆會得病,發病的症狀也都相似,要怎樣才能阻止疾病傳染? 岐伯的回答是:「想要不被傳染,體內的正氣要足夠,這樣邪氣就不會進來」。以西方免疫學的術語來說,這就是“非特異免疫”,也稱為先天免疫,沒有針對哪一種細菌/病毒作攻擊,而是像一種「防護罩」的概念。
那麼防護罩若有破洞,是不是邪氣就從那邊進來了? 《素問.評熱病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的確是這樣! 哪邊比較弱,邪氣就往哪邊鑽! 往腸胃侵襲,就會出現腸胃道的症狀;往呼吸道走,就出現呼吸道的症狀。可是,這豈不成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嗎? 中醫的診病特點就是找到病因(疾病發生的原因)病機(產生這些症狀的機轉),《素問.咳論》:「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所以,並不是咳嗽就是肺出了問題,這部份後續再深入探討。

既然有“非特異免疫”,當然也有“特異免疫”,也就是後天免疫系統,指的是身體的免疫系統,針對已入侵的外來物,發展出相對應的防禦力。而發燒正是人體免疫系統,對於入侵體內的病毒、細菌或者滯留在體內的毒素 - 發起戰爭的信號。
診斷疾病的方法-望、聞、問、切,其中的「問」診,初學中醫者是一定要背的《十問歌》: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一起手就是問發熱的狀況,用來判斷正氣與邪氣的強、弱問題,整部《傷寒論》圍繞在討論病人的發熱/怕冷,不僅指導治療的方針,也用來判斷疾病的預後。「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面色反有熱色,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體溫可以升高,代表著身體仍有抵抗病邪的能力,若是疾病到了末期,已經沒有抵抗力了,恐怕是連維持基本的體溫都有困難!
羅瑞陽醫師的中醫觀點
羅瑞陽醫師的中醫觀點
仁有堂中醫診所院長。抱持中醫必須不斷進修提升的信念,以效果較佳、吸收較快之水煎中藥,配合個人狀況靈活用藥,一人一方全人照護解決個人困擾病症。體認中醫藥之精髓及強項,在於調理氣血平衡,除了「治病」,也是「治未病」的保健及預防。在這個超級不確定的年代,延緩衰老,自己的健康,歸自己管。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