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美國女孩》的餘波盪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美國女孩》劇照
《美國女孩》談的是家庭與成長痛,取材自導演的人生經驗。這是一部精緻、細膩又樸實之作。雖是有自傳性質的作品,但導演不自溺亦不好高騖遠,將電影讓給劇本與演員,把自己的手筆抹去。或許也可以說導演懂得「減法」的運用,觀影時常會覺得某部分應該可以再多一點、哪些情感可以再走得遠一些,但電影只停留在最剛剛好的時刻,精巧又節制。比如觀眾期待中應該出現的劇作上的高潮(演講比賽)硬生生被掐斷,但後續的敘事卻能夠巧妙地流轉至另一場衝突,轉接順暢又不著痕跡。整部片雖沒有明顯的作者風格,但那不構成問題;畢竟李安也說「風格是讓那些沒有風格的人擔心的」。或可以換個角度說,將自我存在消去的減法、留白之筆,可能就是導演阮鳳儀的風格。《美國女孩》貴在誠實,舉重若輕卻誠摯懇切,若將其捧在手心能感受到重量。
《美國女孩》是近年少見的國片,看著想到《寶米恰恰》、《KANO》等國片清流,一樣是將作品置於個人之上,務求電影是電影,處理好每一幀影格與每一串語句,專心致志地將自我奉獻予作品,自然就能產生感動人心的力量。雖然於我個人而言或許仍難以召喚童年或成長過程的回憶,但卻依舊不減我欣賞、欽慕其誠實。至於我無法與《美國女孩》產生百分之百的共感,大抵是因為有種時空錯位的感受,可能跟我不是都市小孩有點關係?我小時候住在純樸的小鎮,不太繁華,甚至我家裡沒有電腦、不知道等待網路撥接的焦急,更沒有認識哪個親戚或朋友有去美國(同樣錯位的感受也發生在我看《一一》的時候,《一一》當然是好看,但中產階級式的台北地景離我而言是遙遠的,我終究像個走馬看花的觀光客;而相對地,《童年往事》裡樸實的鄉土氣味,竟能超越時代地與我共振。我一直覺得或許這就是我喜愛侯孝賢多過楊德昌的原因?)。然而我也想到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媽曾經和朋友說要去跳海。長大之後當然知道我媽只是在開玩笑,但透過《美國女孩》我才想起,這種對死亡的絲微恐懼,原來也曾在我的心上留下黑點(結果現在我們家最厭世的人就是我。小丑竟是我自己?)。
《美國女孩》劇照
最近看了聽了幾位身旁朋友看完《美國女孩》之後的感想,莫不是將手伸入電影與自身共鳴的刺點中,掀開個人與家庭之間的裂縫與傷口。或許就是《美國女孩》的誠實太過貴重,逼得觀者不得不以同樣的誠實相待。這種現象並非我所預期的,而讀著那些太過直白、鮮血淋漓的字句,先是感到恐怖:這有多殘酷?我不習慣看見如此赤裸而無防備的人,不習慣看見如此血肉模糊的私密與不堪,我害怕在我還未準備好的時候看見他人脆弱;而後,我打從心底地尊敬與感佩。要有多少勇氣才能這樣刨挖深藏的陳年暗瘡?這種感受實在奇妙,好想知道到底《美國女孩》為什麼能有這樣的魔法,竟能驅動集體書寫誠實?
仔細想想,還能有什麼原因?這就是電影。
在看過太多不誠實、拾人牙慧的書寫之後,更感激世界上仍有人願意這樣純粹地誠實。誠實於人於己都是種苦難,但透過苦難或許才能使人昇華(當然能無憂無慮地過活已經很好,我也不認為每個人都需要昇華;有道是傻人有傻福)。而所有的創作都需要對自己誠實,因為關於自己的事別人永遠學不來。先說好自己的故事,自然就能懂得說好所有故事。感謝《美國女孩》全然地揭露,並負責任地正視自身的誠實;感謝我們自己仍可直面陰影以為回報,只為了自己而坦率。
感謝電影是電影,如此真切地。
遙遠念想裡的那匹白馬終究不是自己的,那就讓他走吧;想來騎騎腳踏車也挺快樂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0會員
25內容數
容納電影記憶的館藏有限,必須書寫,以防亡佚。 櫃上的記憶歡迎取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泰賀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跨越大西洋的戀人》的流動倒不似《關於艾瑪》具有相對明瞭的指向性,像是一種混同的流轉。這個故事只有兩個主角:Aviva與Eden,以及他們其他的自我——兩個主角分別由一男一女兩位演員扮演。有時雙方只有各一位出現,有時則四個演員一起存在,自然地與彼此相處。
一隻死去的雉鳥,橫屍在林蔭夾道的柏油路上。遠方有車輛疾駛而來,我為此感到惶惶不安,深怕車輪將要軋過那隻雉鳥——這是我在觀看《史賓賽》時最初的感受。我害怕若是這隻雉鳥將被輾過,那是否將會成為這部電影的某種預言。
雖然我是高雄人,但說起來有點不好意思,我是到了台北唸大學之後才開始看影展,而今年是我第一次參加高雄電影節。這次在高雄電影節看了一些有趣的作品,想要挑幾部來談談。
《手塚治虫之大都會》脫胎自德國經典科幻默片《大都會》(下稱《Metropolis》)《大都會》誕生於千禧世代的開端,那時剛跨過一個世紀,一切都還懷惴不安。進步繁榮與茫然停滯共存,飛躍與傾頹同時發生(如同片頭劃破鼎沸歡聲的那一響槍)。《大都會》因而像一則警世的預言,卻又像是一種充滿希望的溫柔期許。
受到高度關注的迪士尼真人化重製電影《時尚惡女:庫伊拉》,在受疫情影響而歷經延檔、撤檔,終於於八月底在臺灣的串流平臺上架。而繼《黑魔女:沉睡魔咒》、《黑魔女2》後,迪士尼再度將焦點放在高人氣的經典反派角色上,講述《101忠狗》系列中反派女魔頭庫伊拉的崛起。
藉著這趟瑪莉娜與她的作品返家的旅程,《凝視瑪莉娜2》逐漸解開、描繪出瑪莉娜對家的記憶與想像、拒絕與接受。「回家」在這部電影中有多重意義,不只是瑪莉娜身體上、心態上的歸鄉,更是她作品與概念的一次回溯,兼探她的創作與人生。她由何而來?又將向何而去?
《跨越大西洋的戀人》的流動倒不似《關於艾瑪》具有相對明瞭的指向性,像是一種混同的流轉。這個故事只有兩個主角:Aviva與Eden,以及他們其他的自我——兩個主角分別由一男一女兩位演員扮演。有時雙方只有各一位出現,有時則四個演員一起存在,自然地與彼此相處。
一隻死去的雉鳥,橫屍在林蔭夾道的柏油路上。遠方有車輛疾駛而來,我為此感到惶惶不安,深怕車輪將要軋過那隻雉鳥——這是我在觀看《史賓賽》時最初的感受。我害怕若是這隻雉鳥將被輾過,那是否將會成為這部電影的某種預言。
雖然我是高雄人,但說起來有點不好意思,我是到了台北唸大學之後才開始看影展,而今年是我第一次參加高雄電影節。這次在高雄電影節看了一些有趣的作品,想要挑幾部來談談。
《手塚治虫之大都會》脫胎自德國經典科幻默片《大都會》(下稱《Metropolis》)《大都會》誕生於千禧世代的開端,那時剛跨過一個世紀,一切都還懷惴不安。進步繁榮與茫然停滯共存,飛躍與傾頹同時發生(如同片頭劃破鼎沸歡聲的那一響槍)。《大都會》因而像一則警世的預言,卻又像是一種充滿希望的溫柔期許。
受到高度關注的迪士尼真人化重製電影《時尚惡女:庫伊拉》,在受疫情影響而歷經延檔、撤檔,終於於八月底在臺灣的串流平臺上架。而繼《黑魔女:沉睡魔咒》、《黑魔女2》後,迪士尼再度將焦點放在高人氣的經典反派角色上,講述《101忠狗》系列中反派女魔頭庫伊拉的崛起。
藉著這趟瑪莉娜與她的作品返家的旅程,《凝視瑪莉娜2》逐漸解開、描繪出瑪莉娜對家的記憶與想像、拒絕與接受。「回家」在這部電影中有多重意義,不只是瑪莉娜身體上、心態上的歸鄉,更是她作品與概念的一次回溯,兼探她的創作與人生。她由何而來?又將向何而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片的架構其實在預告中就顯露了,所以故事與反轉相較更多的比重在喬許哈奈特的從容應付,重罪犯面對包圍陣仗的同時安撫女兒的鏡頭語言很特別,少女敏銳觀察出爸爸的心不在焉,讓感官放大的要角(一個專注在追星一個專注在躲避)另有一番真摯呈現。
Thumbnail
《American Beauty美國心玫瑰情》是山姆曼德斯執導,於1999年發行的美國劇情電影,由凱文史貝西、安妮特班寧等人主演,故事描述美國中產階級父母與子女分別會有的慾望與焦慮,及這些焦慮中的虛偽、慾望中的諷刺,以及美國核心家庭看似完美的郊區生活其中的真相。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臺灣導演阮鳳儀執導的時代成長劇情電影,由方郁婷、林嘉欣、莊凱勛及林品彤共同主演。劇情取自於導演的親身經歷,描述原本已經移民的一家人,因為母親生病的緣故,讓在美國已經擁有自己生活的女孩,必須回台灣重新適應,而水土不服造成家庭衝突及成長的故事。 本片為導演首次執導長片,便入圍7項金馬
Thumbnail
這是一部劇情深刻的香港電影,充分探討父母是否有傾聽孩子的聲音以及追求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的內心掙扎。該文章以個人觀後感為主,從主角的信念和成長歷程談起,並對於自身成熟過程產生的疑問和反思。文章通過敘述與主角內心感受連結,讓讀者能夠產生共鳴。
Thumbnail
同樣的,在我看影評之前,自己先評一下,免受影響。 今天下午去影院捧場之前自己心裡的小劇場:這部電影看完之後我的感想應該是:也只有美國這樣的自由民主的國家才能容許這種唱衰自己的電影製作、放映、出口。心中馬上想起高中時期讀的國文選文:清薛福成的「觀巴黎油畫記」中的一段:「余聞法人好勝,何以自繪
Thumbnail
我常覺得世間萬物的道理,很多都是因為不簡單、不容易,所以才會懂得珍惜。 對人類而言,除非歷經千辛萬苦,不然就看不到事物真正的價值,而許多問題的由來,恰恰就是在這個環節出了問題。 本來這篇文章是想寫我的純情青春夢,不過除非必要,不然我不太喜歡分享自己的心理意向,但是如果不是「我的」純情青春夢?那會
都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美好是你》圍繞著一個美國的普通家庭展開故事,看似沒什麼轟轟烈烈的情節,卻如同譜寫樂曲,每畫上一顆音符都擲地有聲,最後交織出專屬於這些小人物的旋律,或許充滿不和諧音,卻最能激起讀者的共鳴。
Thumbnail
週末看了《可憐的東西》,這部以超現實手法呈現的電影,探索了女性成長和探索之旅,同時挑戰了觀眾的道德底線。影片中的對話引發了對人性與現實的深刻思考,也探討個人的成長與道德規範之間的微妙關係。透過這部作品也提醒了自己,在人生的旅程中,抉擇是屬於我們自己的,無論框架如何,我們都擁有自由。
Thumbnail
  本片為導演阮鳳儀的自傳式電影,描述主角芳儀(方郁婷 飾)1997年隨母親(林嘉欣 飾)與妹妹(林品彤 飾)移居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乳癌而搬回台灣,父親(莊凱勛 飾)則常出差往返大陸與台灣。回到台灣的兩位姊妹須重新習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體罰教育、交新朋友等),及只聽得懂中文、忙
不太看台灣電影。 台灣得獎的電影,劇本肯定寫得很好,演員也一定是演技很細膩,並非否定台灣電影的創作與質感,而是發現那些台灣「好看」的電影,幾乎都會我深感痛苦⋯ 原生家庭、病痛、絕望、無能為力、憤怒、相愛又相殺、放下一切遠行出走⋯等等,發生在自己身上或週邊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即視感,太真實⋯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片的架構其實在預告中就顯露了,所以故事與反轉相較更多的比重在喬許哈奈特的從容應付,重罪犯面對包圍陣仗的同時安撫女兒的鏡頭語言很特別,少女敏銳觀察出爸爸的心不在焉,讓感官放大的要角(一個專注在追星一個專注在躲避)另有一番真摯呈現。
Thumbnail
《American Beauty美國心玫瑰情》是山姆曼德斯執導,於1999年發行的美國劇情電影,由凱文史貝西、安妮特班寧等人主演,故事描述美國中產階級父母與子女分別會有的慾望與焦慮,及這些焦慮中的虛偽、慾望中的諷刺,以及美國核心家庭看似完美的郊區生活其中的真相。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臺灣導演阮鳳儀執導的時代成長劇情電影,由方郁婷、林嘉欣、莊凱勛及林品彤共同主演。劇情取自於導演的親身經歷,描述原本已經移民的一家人,因為母親生病的緣故,讓在美國已經擁有自己生活的女孩,必須回台灣重新適應,而水土不服造成家庭衝突及成長的故事。 本片為導演首次執導長片,便入圍7項金馬
Thumbnail
這是一部劇情深刻的香港電影,充分探討父母是否有傾聽孩子的聲音以及追求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的內心掙扎。該文章以個人觀後感為主,從主角的信念和成長歷程談起,並對於自身成熟過程產生的疑問和反思。文章通過敘述與主角內心感受連結,讓讀者能夠產生共鳴。
Thumbnail
同樣的,在我看影評之前,自己先評一下,免受影響。 今天下午去影院捧場之前自己心裡的小劇場:這部電影看完之後我的感想應該是:也只有美國這樣的自由民主的國家才能容許這種唱衰自己的電影製作、放映、出口。心中馬上想起高中時期讀的國文選文:清薛福成的「觀巴黎油畫記」中的一段:「余聞法人好勝,何以自繪
Thumbnail
我常覺得世間萬物的道理,很多都是因為不簡單、不容易,所以才會懂得珍惜。 對人類而言,除非歷經千辛萬苦,不然就看不到事物真正的價值,而許多問題的由來,恰恰就是在這個環節出了問題。 本來這篇文章是想寫我的純情青春夢,不過除非必要,不然我不太喜歡分享自己的心理意向,但是如果不是「我的」純情青春夢?那會
都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美好是你》圍繞著一個美國的普通家庭展開故事,看似沒什麼轟轟烈烈的情節,卻如同譜寫樂曲,每畫上一顆音符都擲地有聲,最後交織出專屬於這些小人物的旋律,或許充滿不和諧音,卻最能激起讀者的共鳴。
Thumbnail
週末看了《可憐的東西》,這部以超現實手法呈現的電影,探索了女性成長和探索之旅,同時挑戰了觀眾的道德底線。影片中的對話引發了對人性與現實的深刻思考,也探討個人的成長與道德規範之間的微妙關係。透過這部作品也提醒了自己,在人生的旅程中,抉擇是屬於我們自己的,無論框架如何,我們都擁有自由。
Thumbnail
  本片為導演阮鳳儀的自傳式電影,描述主角芳儀(方郁婷 飾)1997年隨母親(林嘉欣 飾)與妹妹(林品彤 飾)移居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乳癌而搬回台灣,父親(莊凱勛 飾)則常出差往返大陸與台灣。回到台灣的兩位姊妹須重新習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體罰教育、交新朋友等),及只聽得懂中文、忙
不太看台灣電影。 台灣得獎的電影,劇本肯定寫得很好,演員也一定是演技很細膩,並非否定台灣電影的創作與質感,而是發現那些台灣「好看」的電影,幾乎都會我深感痛苦⋯ 原生家庭、病痛、絕望、無能為力、憤怒、相愛又相殺、放下一切遠行出走⋯等等,發生在自己身上或週邊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即視感,太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