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有感情、道德和精神潔癖的人。
有時候會想,這樣的人是不是越來越少了呢?而我不諱言、也不假裝自己不是這樣的人。比起不斷修正言行,多數人似乎更加願意諒解人本來就不完美。
是的,人不完美,不過我想比起追求完美,前者更在乎的是「精益求精」、「明知不可而為之」的過程和心態。
聽一首歌,除了旋律好聽,歌詞是最重要的;如果歌詞盡是聲色淫詞,旋律再怎麼動聽,我都不會播放它。看一部作品,讓我感到其價值昇華的正是創作者的人格,比如杜甫、蘇東坡、宮澤賢治之屬,而一位作家要是言行不檢點,生活備受爭議,此人就算再有才華,我也不會想去讀其作品;如果一部戲劇演員爆發出醜聞,哪怕劇情再吸引人,我恐怕也會將該戲打入冷宮。
至於戀愛上,對我來說,精神上出軌,那就是出軌了……並無什麼靈與肉之分,靈與肉就是一體的。所以,搞曖昧和速食的激情是不可能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我既改變不了,也不想去改變他人怎麼想。反過來說,我自己隱隱然趨向什麼樣的選擇,只要我認為並沒有錯,我也不會為了跟其他人一致,特別去改變這樣的自己。
近日,我甚至認為,對一個人相當高級的評價中,應該有「潔」這樣的品性。
「潔」給人的感覺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出淤泥而不染」的。
清潔、整潔、純潔、高潔、淨潔、廉潔、聖潔……若不是出於對這一類品性的嚮慕,婚紗的代表色何以是白色?文學作品或文藝界裡常見的渣男、花花公子,心裡又都有一席之位恆常留給他們生命中的「白月光」?詩人們又為什麼那麼喜歡透過自然萬物,歌頌、高舉這樣的品性,甚至用來期許自己?
川端康成的《雪國》,又何以將小說背景設定在白雪皚皚的溫泉地?而先後吸引男主人公的女性們,相似之處就是她們流露出的純潔氣質(儘管身為藝妓)。
無關乎身分背景,個人認為,「潔」的感受是從心和骨子裡發出來的,然後再投射、反映到行為上──在一般的舉手投足中,在日常的待人處世中,在與人不同的選擇中。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4:23)
寫於2021.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