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完美

2019/01/13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們內在都有個期待完美的自我形象。我以為我一直是很隨遇而安的人,但往內心看,我還是有個期望能保持不受汙染的自己。
內在期望不受汙染的自我
  最近的討論與反思中,我發現我的「處女」原型﹝備註1﹞─一個要保持的外在形象;或許是名字中有個「禮」字,又小小年紀掛一副眼鏡,成績也還不錯,在學校自然而然被認定為乖學生。自己在跟大人的互動中會隱約感受到保持禮貌帶來的好處─老師會稱讚你,同學會喜歡你,為什麼有禮貌會讓同學喜歡你呢?
  想當年,國中的時候有個好友叫阿偉,媽媽管教嚴格,會幫他篩選朋友的那種程度。當時還不流行手機,要找同學一定得打家裡電話,大部分的同學打過去,報上名字之後都會打發掉─「啊我們家阿偉在寫功課,不方便接電話啦!」這種我們一聽就知道不可能的藉口,但又沒其他辦法,這時候就輪到我了─換我打過去,試著保持禮貌的態度、友善的語氣,隨著阿偉媽腦海浮現我的印象時,電話就會順利地轉到該朋友手上,然後我們會想個有「禮貌」的理由外出,一天就平安的度過了。
  長大一點到高中,有次上軍訓課,我們(社會組)男生和自然組男生合上,整個教室滿滿的陽氣,那天教官中途暫時離開教室,想當然回來的時候,全班吵成一團,教官形式地抱怨一下是誰在吵鬧,或許是我性格平易近人,當下被鼓噪成為代罪羔羊─「是語禮拉~」、「黑阿!」。他們沒料到的是教官不以為然地說:「不要開玩笑了~他怎麼可能會像你們這樣胡鬧~」…換來的是一陣不曉得是對我還是對教官的噓聲。我靜靜地坐著教室後方,面露微笑。
面露微笑

滿足這個社會的期待帶給我許多好處

  但這個討好的過程會讓我把自己的需求擺在第二位。有一位個案這樣跟我描述:「我好像得遵守某個規則,才能做我想要的事。」跟她一樣,為了遵守社會的期待,我在內心限制自己。曾經我看到一些比較叛逆的人,或對教官反抗,對於禮貌、規則的反抗,我都會感到厭惡,或是不自覺地認為世界上怎麼都是這些亂七八糟的人事物─進入一種不願接納現實的厭世中。以原型來看,我擔心自己的「完美」會被他們給「汙染」,同時否認了我心中那一塊本性的慾望。逐漸了解自己後,我發現內心深處其實很羨慕這些人(可參考這篇);
  有些需求和渴望是與生俱來的,無法否認有些衝動就是存在。佛洛依德就曾用生之本能、死之本能﹝備註2﹞來解釋這些能量的存在。

需求會自然的尋找出口

  我跟聚會的成員分享自己的需求在上一段親密關係中未獲得滿足,但為了滿足「完美」的形象,我試著尊重對方,壓抑我的需求、我的想要;結果是這段關係始終無法滿足雙方的需要,最終只得選擇各退一步。這些欲求是我難以啟齒的,不符合我自己認定的「形象」,擔心說出來會破壞關係,但後果是我對自己越來越不真誠。大腦這樣想,心卻那樣做。
  也許是今天來的成員我很信任,加上我想要對這個社團真誠,盡量呈現我當下的感覺、想法;多次聚會培養的信任關係讓我相信社團可以承受我說出來的內容,雖然我還是有點擔心對方會被我嚇跑…
  然而…心理的預期都沒有發生,當下鬆了一口氣;成員回饋我這是很正常的。我自己也知道,但當下聽他說出口還是有解放的效果,真正體驗到人與人的接納,還有安全感。
諮商心理學對於重複且僵化的想法或情緒、行為有很多種稱呼:非理性想法、防衛機轉、未竟事務、人生腳本…等,但其實殊途同歸,都是一種內在的心理模式,讓我們可以依照著這樣的方式去生活─迴避痛苦,趨向快樂─我們以為的快樂。
  這次經驗促使我更相信的是─自己的模式是可以透過「關係」去擴展的,它可能無法改變,我還是會有想要保持「完美」的想法,但我發現我可以有不同的選擇,這個選擇是相信這個社團,相信我自己的感覺是值得被看見的。

感覺會告訴你是什麼樣的人,雖然不是最「完美」的,但卻是最完整的你。

  如果你是喜歡思考的人,或許可以嘗試這個方法;思考「完美」對你的意義是什麼,還有甚麼叫做「完美」。與人討論後,你會發現每個人心中的完美都不一樣,遵守的理由也千奇百怪。可能是兒童時期展現脆弱卻被大人嫌惡─「哭什麼哭!」於是下定決心關起心房,從此保持無堅不摧的形象,確保不再被傷害;小時候家人埋首於工作,總是顯露勞累的神情─「媽媽沒有力氣陪你玩,晚餐你自己解決好嗎?」受不了家裡的低氣壓,於是開始扮演順服的僕人,取悅大人開心;或是需要溫暖時卻沒有人陪伴─「你走開,不要來找我。」於是在心裡撤回自己的小天地,假裝自己是獨特的,與他人不同。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這個問題永遠沒有簡單的答案,但我想大方向是這樣的…
  保持開放的心,多嘗試新的經驗,接納這些重複又僵化的心理模式對我們有一定的功能,但總會有不同的選擇。然後‧‧‧
練習呈現你原本的樣子吧。
備註:
1. 處女原型:榮格假定的內在心理模式;當位在光明面時個體會追求完美,當處在陰影面時會陷入過度堅持,導致情緒壓力。
2. 生之本能:佛洛伊德認為是人類創造、成長、發展和享樂的動力,當中包含性的情慾;死之本能:其用來解釋人們潛意識中的攻擊、破壞衝動,自傷等行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陳語禮
陳語禮
諮商心理師。期望用貼近生活的方式去說諮商心理學,帶著焦慮和害怕去做想做的事,像是在這裡寫寫東西。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