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該謹慎對待中國用語?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網路無遠弗屆,如今就算我們足不出戶也能獲得來自四面八方的消息;而中國大陸龐大的人口基數使他們成為資訊的主要生產國,因此同樣使用華語的我們不免會接收到中國的網路文化,以及受他們習慣用語的影響。
這導致現在越來越多人使用中國用語,例如視頻、評論、質量等等,說到這些詞彙你第一個想到的解釋是什麼呢?
有些人認為說話只要輕鬆順口就好,我們不也常常夾雜英文、日文甚至韓文在話語之中嗎?有必要對中國用語特別敏感嗎?
但其實謹慎審視中國用語並非針對或是有政治傾向,而是有些中國的詞彙會掩蓋、排擠台灣原有詞彙的意思。
cr. Pixabay
你知道台灣原本也有視頻這個詞嗎?根據國家教育研究院的定義,視頻是指 video frequency ,是個工程技術的學術用語,意思是傳遞影像訊號的頻率,跟中國說的視頻 (video,台灣稱作影片)意思完全不同。
類似的例子還有質量:物體內所有的物質總合。
然而中國用語的質量與台灣用語的品質意思相同,都是指物品的質地。
以及網路:利用電纜線或現成的電信通訊線路,配合網路卡或數據機,將伺服器與各單獨電腦連接起來,在軟體的運作下,達成資訊傳輸、資料共享等功能。中國將此稱為互聯網/網絡
然而台灣的網絡有其他的意思:網羅、搜求。/各相關部門互相聯繫,密切配合的組織系統。
還有評論及留言:
在台灣評論是指批評議論、批評議論的文章;留言是指用書面形式留下要說的話。
評論一定是留言,而留言不一定是評論,但是中國用語也將兩者的意思混淆了。
可見中國用語如果與台灣原本的用語產生衝突,將會混淆甚至排擠台灣原有的詞彙—就像現在與人說視頻,大多數人想到的都是影片而非工程用語。這跟我們使用日語卡哇伊、或是韓語的歐巴不同,因為台灣原本並沒有卡哇伊或是歐巴這些詞彙,因此不會造成誤解。
但是並非所有的中國用語都不能使用,例如也很常聽到的閨蜜這個詞,意思是無話不談的親密好友。在台灣沒有原本指代的其他意思因此也能放心使用;再者就是網路的縮寫用語,例如 yyds(永遠的神)、xswl(笑死我了)等等,因這些用語是從漢語拼音衍伸而來,就與我們的注音文、火星文一樣,雖然不正式但反倒不會有誤用的風險。
因此呼籲大家在使用文字時有意識的篩選、區隔中國用語及台灣用語,才不會讓本土文字遭受過大的威脅。
avatar-img
17會員
17內容數
女性主義聽起來飄渺而遙遠,其實正落實於生活中的各個細節。 身處性別相對平權的亞洲國家,對於女權仍有許多誤解甚至偏見; 儘管我不是專業人士,也希望能透過更多事件與大家一同討論女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亞葉子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說到徐志摩與他的女人們,大家對三位女性的看法都是從徐志摩的視角出發;但是說到林徽因與這三個男人(我並不想稱其為她的男人們),世人普遍的視角卻是從這三人男人出發的,都是他們多麼為林徽因所著迷且為她做了什麼。
我一直認為才女一詞是衍生自「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正因她反傳統的有才,而因此有才女之稱。不過這個稱呼僅僅說明了她的才華,遠不能概括她對中國建築史、甚至是中國文學所做出的貢獻。 依照余英時先生的定義,林徽因不僅是中國第一位女建築學者,更是一名真正的、值得大家景仰的知識分子。
  看著桌上高考三級的貼紙,這種感覺很不真實。   在所有人都拿著自製筆記做最後複習的一刻,只有我埋首著振筆疾書。我是個怪人吧?在接下來需要寫大量申論之時浪費力氣;要不要隱身從眾呢?正好剛才在大門口收到許多補習班的現成筆記;最後還是決定放棄無謂的掙扎,橫豎都不會考上,不如將時間用來做些更有意義的事情
眼前的一瞬, 是億萬光年的隔閡; 存在的一刻, 是畢生經驗的積累。 想賦予你璀璨的星河, 只可惜, 星河 與你, 都遙不可及。
說到徐志摩與他的女人們,大家對三位女性的看法都是從徐志摩的視角出發;但是說到林徽因與這三個男人(我並不想稱其為她的男人們),世人普遍的視角卻是從這三人男人出發的,都是他們多麼為林徽因所著迷且為她做了什麼。
我一直認為才女一詞是衍生自「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正因她反傳統的有才,而因此有才女之稱。不過這個稱呼僅僅說明了她的才華,遠不能概括她對中國建築史、甚至是中國文學所做出的貢獻。 依照余英時先生的定義,林徽因不僅是中國第一位女建築學者,更是一名真正的、值得大家景仰的知識分子。
  看著桌上高考三級的貼紙,這種感覺很不真實。   在所有人都拿著自製筆記做最後複習的一刻,只有我埋首著振筆疾書。我是個怪人吧?在接下來需要寫大量申論之時浪費力氣;要不要隱身從眾呢?正好剛才在大門口收到許多補習班的現成筆記;最後還是決定放棄無謂的掙扎,橫豎都不會考上,不如將時間用來做些更有意義的事情
眼前的一瞬, 是億萬光年的隔閡; 存在的一刻, 是畢生經驗的積累。 想賦予你璀璨的星河, 只可惜, 星河 與你, 都遙不可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真的很討厭許多媒體或周遭民眾時常會將一個所謂「偉大」的人無限擴大、上升其榮譽,並將他/她的一切個人成就解讀成「台灣之光」,我並非厭惡此詞彙
Thumbnail
簡單比喻,例如在一個演講台上,大家不管講什麼話語,都是「講台語」(講台上的語言),但若要細分,則有各式各樣的「講台X語」。……
Thumbnail
這邊的文字指的是中國文字,中華民國台灣繼承了正統的繁體字,對岸中共國則改良了文字結構,成了簡體字。 繁體字又稱正體字,即使筆畫再多,也要一筆一畫地寫完才能讓人看懂意思,而簡體字則是減筆減畫,甚至加上一些不倫不類、和文字本身不相關的筆畫,務求讓人易學易懂,我稱它叫文字的偷工減料,這樣的態度一產生,做
Thumbnail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中國簡體書轉繁體書的校對工作,真佩服編輯可以細膩查對台灣用語,抓出台灣與中國用字用語的差異,考驗編輯的功力,也考驗台灣讀者對日常用語的底線,先不談統戰,影片不是視頻,至少書名有守住,其他的部分,真的是如履薄冰,不是普及度的底線,而是常用語被置換的底線,真的想聽聽簡轉繁書籍出版主編的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示範台灣「本土」腔調時,是不是會聯想到「台灣苟蟻」?究竟台灣人說話時有什麼樣的特點?台灣不僅以人文底蘊、美食文化和美麗風光聞名於世,其語言的獨特性也同樣讓人著迷。語調和聲音,是我們生活記憶的一部分,也是文化傳承的特性。隨著新移民及外來常住人口的持續增加,大陸SNS影響社會,「台灣腔」其實也正在轉變。
Thumbnail
在國際場合,台灣被強制冠上中國的命名 Chinese Taipei;在島內,各種過去中華黨國對台灣人的錯誤命名與矮化,也為台派沿用至今,例如:『閩南語』、『本省人』、『中華文化』等等,都是一種試圖將台灣人合理化為中國人的話術。當這些名詞成了日常慣用,甚至成為學術正確,那意識形態的中國化也宣告完成。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Thumbnail
近年來,現代台灣社會隨著科技進步、全球化發展,文化的多元性不斷呈現。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開始思考,在現代社會,是否還有必要學習古老的文言文?這個問題涉及到文化傳承、語文修養以及個人發展等多個層面,值得深入探討。
真的很討厭許多媒體或周遭民眾時常會將一個所謂「偉大」的人無限擴大、上升其榮譽,並將他/她的一切個人成就解讀成「台灣之光」,我並非厭惡此詞彙
Thumbnail
簡單比喻,例如在一個演講台上,大家不管講什麼話語,都是「講台語」(講台上的語言),但若要細分,則有各式各樣的「講台X語」。……
Thumbnail
這邊的文字指的是中國文字,中華民國台灣繼承了正統的繁體字,對岸中共國則改良了文字結構,成了簡體字。 繁體字又稱正體字,即使筆畫再多,也要一筆一畫地寫完才能讓人看懂意思,而簡體字則是減筆減畫,甚至加上一些不倫不類、和文字本身不相關的筆畫,務求讓人易學易懂,我稱它叫文字的偷工減料,這樣的態度一產生,做
Thumbnail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中國簡體書轉繁體書的校對工作,真佩服編輯可以細膩查對台灣用語,抓出台灣與中國用字用語的差異,考驗編輯的功力,也考驗台灣讀者對日常用語的底線,先不談統戰,影片不是視頻,至少書名有守住,其他的部分,真的是如履薄冰,不是普及度的底線,而是常用語被置換的底線,真的想聽聽簡轉繁書籍出版主編的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示範台灣「本土」腔調時,是不是會聯想到「台灣苟蟻」?究竟台灣人說話時有什麼樣的特點?台灣不僅以人文底蘊、美食文化和美麗風光聞名於世,其語言的獨特性也同樣讓人著迷。語調和聲音,是我們生活記憶的一部分,也是文化傳承的特性。隨著新移民及外來常住人口的持續增加,大陸SNS影響社會,「台灣腔」其實也正在轉變。
Thumbnail
在國際場合,台灣被強制冠上中國的命名 Chinese Taipei;在島內,各種過去中華黨國對台灣人的錯誤命名與矮化,也為台派沿用至今,例如:『閩南語』、『本省人』、『中華文化』等等,都是一種試圖將台灣人合理化為中國人的話術。當這些名詞成了日常慣用,甚至成為學術正確,那意識形態的中國化也宣告完成。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Thumbnail
近年來,現代台灣社會隨著科技進步、全球化發展,文化的多元性不斷呈現。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開始思考,在現代社會,是否還有必要學習古老的文言文?這個問題涉及到文化傳承、語文修養以及個人發展等多個層面,值得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