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用語很危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近年有許多網路文章表示,中國流行用語已滲透台灣,中國用語為統戰的一環,民眾應當要適時避免使用,其中又以Reader+''中國用語滲透台灣?從Dcard數據分析''。引來了許多獨派人士認同,人權促進協會副會長沈柏洋與基進黨更表示要大家注意中國用語,宣導文字作為文化統戰工具的危險。但筆者我不免就有了一個疑問,中國用語很危險嗎?


raw-image

筆者相信中國肯定有做文化統戰,但若習慣說視頻、閨密、顏值、單身狗、撩妹、牛逼、小哥哥等用語,又或者喜歡看武媚娘、花千古、郎牙榜的台灣人民,在政治立場上就會比較親向威權主義的中國?使用中國用語的多寡,會使的台灣文化逐漸消失嗎?筆者認為這些說法毫無根據,且凸顯出獨派在面對強勢的大陸流行用語、文化的不自信以及自卑感。請問戴著有色眼鏡排斥著對岸文化,真的對於人民是友善的嗎?身在台灣,有必要對於民主、自由、多元那麼的不自信?接受文化的多元我想並沒有那麼困難,人們有自身的喜好,我們除了尊重之外,最重要的是保持寬廣的心胸,而不是因為用語、文化的認同不一致,就說他人舔共、親共、小粉紅,扣上統派標籤。相近的傳統文化、流行文化以及語言,加上軟實力的運用,確實容易創造出一定的親近感,但,請問有哪些日常的生活用語、流行文化,是具有破壞民主制度的宣傳?哪一種統戰宣傳框架能夠利用這些用語,最後成功顛覆到台灣的國家安全?筆者想破頭也想不到任何一種可能性,且流行文化出現用語與統戰用語是完全不一樣的字詞。


raw-image

沈律師更舉出馬來西亞華人當作中國文化成功輸出的案例,但台灣與馬來西亞的情況完全不一樣,馬來西亞民主化起步晚,馬來西亞華人的政治權力也被當地的多數族群排擠,在國內沒有強力的文化、認同支持,朝強勢的中國文化靠攏完全是合理的情況。但台灣有一樣嗎?年輕人的''天然獨''對台灣成功獨立抱持著懷大的理想,對於自由、民主的認知也有一定的基礎,就算文化上被中國影響,變成青春有你、創造101、中國有嘻哈的粉絲也應當能清楚的區分文化與政治認同的差異性。個人認為獨派對於中國文化、用語的排斥,只會讓台灣的文化更加不包容,在面對對岸強大的勢力更加的不自信,若你真的對自由、民主有信心,文化的影響力是非常的有限,希望大家敞開自己的心房,尊重多元的懷抱,而不是用保護主義的心態面對強勢華語,請問獨派,把中國用語趕出台灣,台灣就能獲得美國承認?還是能變得更加自由開放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葉承瑄的沙龍
8會員
19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一位大學生,從小一直都是大家眼中有"學習障礙"的學生,然而到了大學教讀公共事務學系後似乎開竅了,在很多知識方面受到了教授的認可,也讓我對分析時事、政治充滿著熱忱,抱著分享的心態與大家交流,歡迎大家的支持與批評指教。自己很多方面需要加強,希望大家能夠給予我支持或著用文字理性交流。
葉承瑄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2/12
2018年韓流退潮後,國民黨無論是支持度、選舉或是公投一直都處在下風,時常一手好牌被打壞,如:面對公投原本四個同意的民意領先,到最後卻被民進黨翻盤、發動罷免結果似乎都不如預期等等,導致落敗的結果很多,筆者認為最大的因素有兩個
Thumbnail
2022/02/12
2018年韓流退潮後,國民黨無論是支持度、選舉或是公投一直都處在下風,時常一手好牌被打壞,如:面對公投原本四個同意的民意領先,到最後卻被民進黨翻盤、發動罷免結果似乎都不如預期等等,導致落敗的結果很多,筆者認為最大的因素有兩個
Thumbnail
2022/01/28
解到很多事情沒有標準答案,政策往往都是一體兩面,一個決策,不是大眾所想的那麼簡單,有興趣的人也可以明年報名參加淡江戰略所舉辦的活動,這篇文章並沒有要向大家宣傳什麼,活動細節我也不多說,我主要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在這個營隊中影響我最深的二句話。
Thumbnail
2022/01/28
解到很多事情沒有標準答案,政策往往都是一體兩面,一個決策,不是大眾所想的那麼簡單,有興趣的人也可以明年報名參加淡江戰略所舉辦的活動,這篇文章並沒有要向大家宣傳什麼,活動細節我也不多說,我主要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在這個營隊中影響我最深的二句話。
Thumbnail
2021/11/26
去中國化,這個詞,一般是指以前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在文化上的去中國化,希望在經貿上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政治上遠離中國的權威,但筆者認為,基本上我國經貿想要中國化的機率不高,但意識形態上,中美之間的"新冷戰"已發生,就怕惡化成"熱戰",對於這個世界來說都不是好事,需要中美雙方拿出智慧與勇氣共同解決
Thumbnail
2021/11/26
去中國化,這個詞,一般是指以前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在文化上的去中國化,希望在經貿上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政治上遠離中國的權威,但筆者認為,基本上我國經貿想要中國化的機率不高,但意識形態上,中美之間的"新冷戰"已發生,就怕惡化成"熱戰",對於這個世界來說都不是好事,需要中美雙方拿出智慧與勇氣共同解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在國際場合,台灣被強制冠上中國的命名 Chinese Taipei;在島內,各種過去中華黨國對台灣人的錯誤命名與矮化,也為台派沿用至今,例如:『閩南語』、『本省人』、『中華文化』等等,都是一種試圖將台灣人合理化為中國人的話術。當這些名詞成了日常慣用,甚至成為學術正確,那意識形態的中國化也宣告完成。
Thumbnail
在國際場合,台灣被強制冠上中國的命名 Chinese Taipei;在島內,各種過去中華黨國對台灣人的錯誤命名與矮化,也為台派沿用至今,例如:『閩南語』、『本省人』、『中華文化』等等,都是一種試圖將台灣人合理化為中國人的話術。當這些名詞成了日常慣用,甚至成為學術正確,那意識形態的中國化也宣告完成。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Thumbnail
所謂的『台灣華語』、『繁體字』,其實就是一種台灣島內專屬的意識形態。無論人口數、普及程度、對非華語母語使用者友善程度,都是『簡體字』和『支語』勝出。島民對於台灣華語、繁體字的信仰僅是延續上個世紀,『一中框架』下的漢賊不兩立的正統之爭。和中華民國這塊神主牌一樣,不但走不出台灣,也難得到國際的正式認可。
Thumbnail
所謂的『台灣華語』、『繁體字』,其實就是一種台灣島內專屬的意識形態。無論人口數、普及程度、對非華語母語使用者友善程度,都是『簡體字』和『支語』勝出。島民對於台灣華語、繁體字的信仰僅是延續上個世紀,『一中框架』下的漢賊不兩立的正統之爭。和中華民國這塊神主牌一樣,不但走不出台灣,也難得到國際的正式認可。
Thumbnail
從此,中國主導操縱的輿論在臺灣不再躲藏由暗轉明。 比較訝異的是甚至在這裡就是這裡「方格子」也能看到類似的情況。 中國利用假新聞訊息進行宣傳煽動輿論的事實,這幾年在韓國首次被正式確認,但在台灣早已經無人不知,中國政府充分介入台灣以及周遭國家的政治和選舉。
Thumbnail
從此,中國主導操縱的輿論在臺灣不再躲藏由暗轉明。 比較訝異的是甚至在這裡就是這裡「方格子」也能看到類似的情況。 中國利用假新聞訊息進行宣傳煽動輿論的事實,這幾年在韓國首次被正式確認,但在台灣早已經無人不知,中國政府充分介入台灣以及周遭國家的政治和選舉。
Thumbnail
最近,好像又有人在講『台灣華語』的議題。雖然不否認台灣華語具備一定程度的特色,但若很客觀地從中台兩國人口數的觀點來切入,在市場、實用性、文化傳播上,台灣華語在世界上其實已經沒有具備太多的優勢。台語,反而才是更能展現台灣特色,未來文化優勢的潛力股。
Thumbnail
最近,好像又有人在講『台灣華語』的議題。雖然不否認台灣華語具備一定程度的特色,但若很客觀地從中台兩國人口數的觀點來切入,在市場、實用性、文化傳播上,台灣華語在世界上其實已經沒有具備太多的優勢。台語,反而才是更能展現台灣特色,未來文化優勢的潛力股。
Thumbnail
撰文:廖宥甯 墨西哥諺語說過:「美國太近,天堂太遠」,如果依照臺灣目前的處境照樣造句,大概可以改成:「中國太近,天堂太遠」。筆者的中國史教授曾在課堂上提起,過去研究中國史時,都會問自己:「中國究竟該何去何從?」,「但現在我們只希望他們不要跨過臺海中線就好了。」教授的自問自答獲得滿堂笑聲。
Thumbnail
撰文:廖宥甯 墨西哥諺語說過:「美國太近,天堂太遠」,如果依照臺灣目前的處境照樣造句,大概可以改成:「中國太近,天堂太遠」。筆者的中國史教授曾在課堂上提起,過去研究中國史時,都會問自己:「中國究竟該何去何從?」,「但現在我們只希望他們不要跨過臺海中線就好了。」教授的自問自答獲得滿堂笑聲。
Thumbnail
4月初時台灣語文學會、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及中華傳播學會共同召開記者會反對「2030年雙語國家政策」。本集節目邀請台灣語文學會會長、中研院語言所研究員江敏華說明「2030年雙語國家政策」問題......
Thumbnail
4月初時台灣語文學會、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及中華傳播學會共同召開記者會反對「2030年雙語國家政策」。本集節目邀請台灣語文學會會長、中研院語言所研究員江敏華說明「2030年雙語國家政策」問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