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文版:Meneer René
中文版:魔法畫家何內先生
英文版:The Magical Life of Mr. Renny
作者:Leo Timmers
故事情節(內含完整爆雷):
第一段:he painted looked just like the real thing.
何內先生是個以繪畫為生的畫家,他的畫栩栩如生,看起來就跟真的一樣。但市場上,人潮都聚集在玫瑰小姐的水果攤旁,她的生意很好(英文版敘述she sold fruits by the dozen,生意真的是浮誇的好)。
可是大家對何內先生的畫卻沒不感興趣,就連那顆看起來就跟真的一樣的蘋果也吸引不了人。
畫面的邊緣,何內先生看著畫,說著:「哎,如果這顆蘋果真的可以吃就好了,至少我的肚子不會挨餓……」
第二段:all your paintings will com to life
正當何內先生嘆氣時,一位紳士突然出現,為這個故事帶來一個轉折。此處中文版和英文版的敘述方式不同(之後取得法文原版再行比對),我個人比較喜歡英文版,紳士出現後,連珠砲的撂下“You want to eat the apple?””You can, You know.””all your paintings will come to life”就不見了,何內先生只來得及擠出一句”Wh, who are you?”,神奇的事就這樣發生了。
接著就進入神筆馬良的故事情節,畫什麼什麼就變成真的,直到何內先生再也不知道還缺什麼、還能畫什麼。
第三段:once painter, always painter 玫瑰小姐向何內先生買畫,何內先生卻告訴她自己沒有畫可以賣給她了。
這裡的對話饒富趣味,你可以說是充滿雙關,也可以說是玫瑰小姐沒辦法意會到何內先生的明白(這是當然,誰會想到會是因為畫已成真)
何內先生表示"they're all gone"沒有畫作可以給她了(因為都變成真的了);也沒辦法為她作畫(畫什麼什麼就變成真的)。玫瑰小姐的認知則是沒有畫作,是因為何內先生不再作畫了("they're all gone"這句話也有引申都過去了的意思,觀察何內先生的生活,似乎真的也沒有再畫畫的必要)
玫瑰小姐的來訪,讓何內先生陷入思考,作為一個畫家到底為了什麼而作畫?而現在的他,連把心中最純粹的感受、真實的意念透過畫筆呈現出來,單純的作畫都做不到。
如今擁有神筆超能力的他,該怎麼做才能找回繪畫的初心呢?
圖說:令我感到驚訝的是,每當我向小朋友分享這個故事時,他們都想得到(或猜得到)該怎麼辦,你是否也想到了呢?
看起來,何內先生經歷了一段神奇的旅程,所有曾成為真實的事物都變回畫作。但他並不孤單,旅程的開始有一隻從畫裡成真的小鳥陪伴他;而現在,另一隻小鳥看著曾經的朋友變回了畫,成為這千真萬確卻如夢似幻的旅程見證人。
故事結構:
這是一個三段式、結構對稱的故事,我不確定這是作者在設計這個故事時就已考慮進去的、抑或是神來之筆。無論是哪一種,都讓它成為一個故事結構緊湊的精彩故事。
寫作時,通常結構對稱的文本中,最中心部分即是作者企圖傳遞的核心訊息,如果我們將故事的情節拆解排列,會發現故事的結構非常工整,核心非常明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試看)。
這也令故事更有深度,引出下面的幾個值得討論的部分:
一、人生所求為何? 繪畫,或是藝術創作乃至一項技藝或技術,究竟應該是生存(生活)的技能,還是自身靈性的純粹展現呢?
或許你會和我一樣,傾向給出一個政治正確的答案:兩者皆是,我相信事實也應該是如此,畢竟如果沒有麵包,如何支撐創作?如果沒有對象,何來創作的必要和動力?
雖然沒有明確的答案,這本書卻藉由何內先生向讀者提出一個值得討論的議題:我們應當追求的「真實生活」還是內在的「真實生命」的滿足?若是兩者都必須滿足,又該如何面對?
這個問題不只是藝術創作者、思想者會遇到,而是你我都會遇到的,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的追求所為何來?如同康德的學說表示的:對於這個世界,我能夠知道什麼、我又能期待什麼、我從何而來,又將何往?
然而這不是一種消極、絕望的掙扎,而是一個積極的鼓舞:何內先生經歷了一段神奇的旅程,而是在追尋的過程中再次「確認」了自己的方向。
二、真實 讓我們試著思考一下,從畫裡變成真的東西,是「真的」嗎?
別急著給出答案,不妨先回憶一下故事中的情節:
蘋果的確變成真的,因為何內先生吃了(還有熱狗麵包、蛋糕)。
交通工具也的確是真的,因為何內先生搭乘它移動至各個地方。
對於小鳥來說,他經歷的友情更是千真萬確。
但是這一切最後都變回畫作了,留下似乎千真萬確的曾經。
故事沒有給讀者一個答案,如同的畫作一樣,留待讀者探尋(事實上也只能由讀者自行尋找屬於自己的解答)。
三、René Magritte和超現實主義 除了詼諧有趣的情節、和讀者討論畫家為何成為畫家,甚至更單純的,喜愛一件事的初衷外,Leo Timmers也以這個故事中向René Magritte:知名的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致敬。
什麼是超現實主義:
在今日,這個詞彙多半指的是1920年代開始興起的藝術創作流派,不過我們應該這樣理解,超現實主義不是一個藝術流派的專有名詞,它代表的是一個時代的思潮,是一場由詩人、作家、畫家共同發起的革命,而這場革命的起點,是法國作家、詩人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所發起的《超現實主義宣言》。
只是這場探尋何為真實的革命,最容易表現的形式正好是繪畫,而René Magritte正是超現實主義的代表性畫家之一。
礙於篇幅和專業,對於René Magritte的創作和超現實主義的核心精神在此不多贅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延伸閱讀的書目。
若您有興趣,歡迎分享您的觀點、彼此交流。
延伸閱讀:《超現實主義宣言》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麥田出版
彩蛋: 最後分享整本書中致敬René Magritte畫作的部分和小巧思,相信也是閱讀本書時的樂趣之一。
第一頁「這不是一顆蘋果」概念和畫作” The Treachery of Images”的相同:
帶著傘的紳士,造型和”The son of man”以及經典畫作”Golconda”相似(事實上這種造型的人物多次在René Magritte的畫作中出現):
第一頁的蘋果和最後一頁的玫瑰,分別來自畫作” The linstening room”和”The tomb of the wrestlers”:
最後,這麼長的文章您都看完了,這麼好的圖畫書不看一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