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30|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科技產業 2021 五大事件回顧,以及我對他們的額外想法 | 科技巨頭解碼#92

轉眼之間,從 2020 年中正式推出科技巨頭解碼專欄以來,也過了一年半了。在這過去一年半中,科技巨頭解碼,總共交出了 92 篇文章,相當於每個月平均有五篇左右的產出,比我們專題的承諾每月至少四篇,可以說是超標的圓滿達成任務。
而在這九十多篇文章中,有大約五十篇是分析科技巨頭與獨角獸公司的財報,有另外四十篇則是針對於科技產業趨勢與議題發表想法。會有這樣的分布,是因為科技巨頭基本上引領著這個時代的科技發展,而從其財報與相關的資訊,我們可以更加看清楚這每家公司到底腦中在想什麼,而手中又在做什麼。這對於形塑我們對於整個科技產業發展方向的理解,是有巨大的幫助的。而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重要的科技趨勢,是獨立於科技巨頭之外的,所以我們的專題,希望兼顧兩者,幫助訂閱戶們能夠更全面的掌握科技產業的商業脈動。而從持續成長的訂戶數量,我們知道,科技巨頭解碼確實的替台灣這邊想要了解全球科技脈動的人,提供了價值。
而在 2021 年的年尾,科技巨頭解碼將帶大家一起來回顧,在今年科技產業商業世界裡面,發生的最重要的五件事,以及我對這些事件的一些 extra-thoughts。
Tech in 2021
Tech in 2021
以下會依照時間軸來排列 -
事件一 - 爆紅後迅速冷卻的聲音經濟
「你上 Clubhouse 了嗎?」,你對於這句話的時間感,說不定已經感覺是好幾年前的事了,但是事實上,Clubhouse 的爆紅,其實只是今年年初的事 – 我還記得在我今年初到司馬庫斯的路程上,全程都戴著耳機聽著 Clubhouse 內的對談,而手機裡看的新聞,也都是在分析 Clubhouse 魔力的報導。
在去年 2020 年底就在美國推出測試版的Clubhouse,在今年年初開始在全球爆紅,包括了美國、歐洲、台灣、日本、甚至中國,都有大量的用戶加入。即使當時只有 iOS 平台可以執行其應用程式,仍然不減其邀請碼一碼難求的熱度。在今年一月份時,Clubhouse 的估值大概在十億美元左右,但僅僅三個月後,在今年四月的增資,Clubhouse 的估值翻了四倍,來到四十億美元。甚至連提供 Clubhouse 語音技術的 Agora,股價也在年初一口氣從 40 美元暴漲到超過 100 美元。
而各大科技巨頭在面對這個聲音經濟浪潮時,很明顯的感受到壓力,包括了 Spotify、Twitter、Facebook 等大型科技公司,都各自推出其致敬版本的語音聊天室。推特甚至想要以四十億美元併購 Clubhouse,然而最後並沒有成功。在今年第一季時,似乎沒有跟上聲音經濟的公司,就是速度緩慢跟不上時代的恐龍。
然而,這股聲音經濟的熱潮,突然在四五月份之後,嘎然而止,就像一場派對,突然在一瞬間就散場。雖然在聲音經濟的場域,還有 Podcast 撐場沒有全軍覆沒,但 Clubhouse 類型的即時線上語音聊天室,卻大幅降溫,流失了大多數的使用者。一夕之間,網路的媒體報導,主旋律從談論 Clubhouse 的成功,轉為告訴你「我早就知道 Clubhouse 會有這樣的下場。」而各大科技公司所打造的 Clubhouse 致敬版,也都隨之悄悄離場,畢竟宴會已經結束,舞台區空無一人。
Clubhouse 即使推出安卓版也無力挽回頹勢
Miula 對於「退燒的耳朵經濟」的額外想法 –
在年初 Clubhouse 爆紅時,我對於 Clubhouse 其實抱持著相當兩極的情緒。一方面,對於看過很多暴起暴落的所謂 Hype 的我來說,我的直覺是 Clubhouse 更有可能是個 Hype 而非巨大的科技變革。就我自己的體驗來說,我自己既不想長時間待在 Clubhouse 上聽,也不想在 Clubhouse 上創作。而 Clubhouse 作為一個產品的角度,也有非常多巨大的缺陷。以我自己身為一個創作者的角度,當時我選擇持續留在 Podcast 而不轉戰 Clubhouse。以後見之明看來,似乎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但另一方面,Clubhouse 的確降低了聲音創作的門檻,讓任何人都能夠簡單的在網路上發表幾句看法,這也是為何 Ben Thompson 當時相當看好 Clubhouse 的理由,因為這符合過往文字與影片的發展模式 – 當創作門檻降低,就能夠創造一整個全新的經濟體系。而由於 Clubhouse 的確創造了一個新的創作格式,有可能會推翻舊有的世界觀,這讓我也不敢輕易的看壞它。
而從 Clubhouse 最終的歸向沉寂,我覺得有一點是我們可以學習到的,就是同樣的模式,套用在不同的場景,真的不一會有同樣的結果。當臉書讓創作文字的門檻,比部落格時代大幅下降,的確就讓臉書取代了部落格。而 TikTok 也是以降低創作門檻走出一片天的另一個標準範例。然而,耳朵終究不同於眼睛,把聲音創作依照同樣的邏輯演出,卻沒有得到一樣的結果。我認為這中間最大的差別,在於人類使用眼睛與耳朵的預設習慣是不同的 – 眼睛是主要資訊接收裝置,但耳朵只是輔助接收裝置。回到科技巨頭解碼 48 期所講的內容,或許耳朵經濟並不是那麼適合發現模式。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科技巨頭解碼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