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比工作更重要的事! 》-荷蘭人快樂至上的生活哲學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不可否認,台灣的職場環境就是比較不人性化,薪資低、物價高,若想增加income,你勢必要兼兩份差。但是,在你增加薪資所得(或是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的同時,代表你也無形犧牲身體健康與探索生命存在意義的契機。根據勞動部國際勞動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台灣工時為2021小時,在主要40個國家地區中排名第4,這份數字很驚人,在2022元旦這一天,我回首去年自己勤奮工作,曾賣力加班的夜晚,仔細想想,該反問自己「值得嗎?」
作者林昭儀自台大碩士畢業後取得在荷蘭工作的機會,藉由她親身的職場經歷觀察到一件事:
與台灣面積、人口數相近的荷蘭,在世界競爭力、世界快樂報告、全球勞工滿意度高居都名列前茅,更創造如殼牌石油、ING銀行、聯合利華、飛利浦等跨國企業的經濟奇蹟,關鍵原因是荷蘭人的以務實個性將「人生的各項價值進行排序」。
所以,讓我們一起學習荷蘭人的生活態度吧~你也可以擁有「工作其實可以既認真又無負擔」!!

1. 檢查荷蘭人的自由式思惟

荷蘭人特殊的批評、直爽性格,有時連歐美民眾也不習慣,直說「荷蘭人真是瘋狂」,但其實荷蘭人的思維是以務實為基礎,同時伴隨著絕對的責任,「為自己負責」是荷蘭的核心價值
  • 荷蘭人與人相處,是100%尊重與自由,不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見、懂得尊重他人的決定,鮮少出現武斷主觀的評論與爭執,這種個性也會出現在家庭教育上,荷蘭父母會把選擇權交給小孩,但相對地也會要求小孩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自幼訓練小孩的自立自強。因為,荷蘭人認為做決定的能力是需要練習的,不可能每次都正確無誤,所以與其凡事小心,擔心做錯決定而舉足不前,不如從錯誤中累積經驗,讓下一次的決定更接近完美
  • 此外,荷蘭人務實個性最大的優點是不太容易出現情緒化的言語行為,發生的已經發生了,重要的是思考如何補救、將目標著眼於如何解決,而不是浪費時間在抱怨或責罵。所以當你能以務實的角度去看待職場互動,你就能明白「沒有人有義務幫我做任何事,每個人都需要自立自強」,唯一對滿足個人需求有責任的人就是自己。

2. 直擊荷蘭的工作現場與職場文化

荷蘭的工作場域與私人生活界線分明,上下班的活動不會混淆,也絕少套交情,所以在外人眼裡看來,在荷蘭工作頗為悠哉,就是因為沒有檯面下潛規則與因人而異的狀況,所以荷蘭人自然能「善用每一分鐘」。
  • 在荷蘭職場上,極重視團隊合作的氛圍,面對每一個挑戰,同事間的互相支援是展現最好的團隊運作模式,對荷蘭人而言,大家都期盼能做到最好的表現,較少有惡性競爭。而在相處上,荷蘭人依舊保持直率、不拘小節的模式,「對不起」絕不會是他們常掛在嘴邊的詞,公事的言詞也極為簡短清晰有重點,太過禮貌或是冗長、不停恭維的話會讓荷蘭人面露一絲不耐煩。
  • 在荷蘭人精打細算的腦袋中,真的會把時間換算成金錢,因此對於要層層向上呈報的流程,極不以為然,他們認為這是拖垮效率的溝通模式,因此荷蘭主管大多會充分授權,並將決策透明化;另外,荷蘭非常重視每個職員的想法,於是在會議上會不斷地徵詢對方意見、來回辯論、尋求共識,最後在彼此妥協以取得共識。
  • 在荷蘭,由於工作與私人生活的分際十分明顯,一般來說,荷蘭人不會與同事建立深厚的關係,下班後更不少有相約的活動,因為對荷蘭人而言「他們是來工作賺錢的,不是來交朋友的」

3. 荷蘭員工的工作態度

荷蘭是全世界最少工時的國家,曾被譽為是最善用時間、最認真工作的歐洲人。大多數人認為荷蘭人愛度假、不喜歡上班,但更準確的應該是「生活中,荷蘭人熱愛有趣、有意義的活動,更勝於工作的責任與賺錢」,所以有很大比例的荷蘭人會擔任志工,即使無償,荷蘭人也甘之如飴。所以同樣地,雖然荷蘭人常抱怨不喜歡工作,但如果工作具有挑戰性、是能實現自我,荷蘭人還是會衷於樂在工作的。
  • 荷蘭人會積極向主管分享工作上的捷報、爭取新的表現舞台、有技巧地讓主管對自己的工作表現加分,所以荷蘭人會準備好工作成果數據與加薪理由,向主管在適當的時機爭取要升遷加薪。
  • 荷蘭人常把「結果」放在首要目標,但「堅持目標」不等於「堅持己見」,如果別人提出的解決方法能達到目的,他們也會接受的,因為對思維充滿彈性的荷蘭人而言,解決方法百百種,只要懂得協調,一切方法均可,因為只要具有彈性的思維,就能看到一件事物的多面性,就可以知道解決方法不會只有一個標準答案。

4. 下班後的荷蘭式生活

荷蘭人的下班時間或周休假日常常很滿檔,安排自己感興趣的事、運動、當義工、與朋友交際、與家人一起出遊活動、進修等等,他們喜歡用各式各樣的活動來享受生活
  • 重視生活格調,因為「家」是下班後與家人交流、放鬆的地方,所以荷蘭人非常重視室內外空間與擺設,會定期請人來清洗窗戶或是修補受損褪色的外牆。此外,荷蘭當地工資昂貴,所以荷蘭人會自己動手DIY來居家改裝,因此也樂於花上大把時間逛DIY家事材料行
  • 很享受與家人相處的時刻,荷蘭人會把時間與精神投入在「陪伴、維持關係」作為家長與伴侶的責任,再加上荷蘭下班後生活仍延續傳統的生活模式(不像台灣商業活動十分活躍),沒有太多的夜生活場所,所以荷蘭人下班後會逛超市、做晚餐、與家人共進晚餐,再加上外食價值昂貴,一般家庭平均一個月只會上1-2次餐館享受高檔氣氛與服務。
  • 荷蘭人的下班後活動很豐富,所以需要行事曆來記錄行程,有超過一半的荷蘭平常會擔任義工或志工,從照護、宗教活動、社區活動,到其他世赫社團或文化團體活動的參與。
  • 荷蘭人是出了名的愛度假,大部分的國外旅遊會選擇就近的法國、德國、西班牙為主。也因為歐洲人年假多,所以除了出國當觀光客之外,每年也會選擇一個地方待上1-2周,但荷蘭人卻不惠安皮很密集的行程,反而是過簡單的生活,例如讀一本書、游泳、騎單車、一整個下午享受BBQ,讓甚麼都不做的休假模式回歸到全然的放鬆

【回饋與反思】

  1. 荷蘭人很關鍵的特質「務實」,其實說到底,就是看透事物實際最終目的的能力,因為荷蘭人把生活目標設定為「要快樂」,而工作賺錢是「生活快樂」的眾多方法之一,並不是唯一,再加上荷蘭人具有彈性的思考思維,明白犧牲家庭與實現自我的時間來換取更多金錢,這並不是自己的人生目標,所以荷蘭人會以務實個性來排列人生各項價值的優先順序。我反觀自己在2021的工作表現,雖然有受到長官的認同,然而這也是犧牲部分的自我才換取到的肯定,我閱讀完這本書籍後,我倒是很想轉化並效法荷蘭人的彈性思維,因為以一個自我要求極高標準的工作人而言,當我明白最終的工作目標改以「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再搭配80/20法則來執行工作事務(80%為以完成工作為優先,剩下20%再將工作完美化,換言之不需要為這20%的不夠完美而懊惱),面對工作也逐漸能樂在其中了!!
  2. 我發覺大多數台灣人(特別是女性)在職場上都是默默耕耘,不會主動向主管回報甚至是分享自己近期的「豐功偉業」,即使完成一項對公司有意義的重要事務或完成難達標的KPI,大多是輕描淡寫陳述回報,因為在我們受到的教育體制下,教導我們認真工作是應該的!! 當然,認真工作是應該的、甚至可謂是每一位的工作人的義務,要不,公司花錢請你來上班是要行善做公益嗎? 但我更相信每個人都需要處在「備受肯定」的工作氛圍,所以要適時向公司回饋自己近期的工作績效,而在陳述回報的過程中,要以積極、專業、歡欣的方式與主管分享,表現自己的企圖心,因為學習適時為自己美言,主管才會明白你對工作與未來展望的企圖心,否則當你一心一意以為主管會明白你的辛苦時,或許你的KPI已被他人占為己有、對方還歡天喜地向主管邀功,年末考核時你也許變成岌岌可危的邊緣人了!! 荷蘭人的直言不諱、不怕得罪人的個性,身為台灣人的我們倒是可以取其精華來運用之。
🎵凱樂蒂出沒之處【MediumMatters方格子
若您喜歡這篇文章,您在LikeCoin的拍手👏或是追蹤我🍀、按讚👍️、留言💬,就是給予我繼續創作的鼓勵,謝謝您~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閱讀純粹的文字,感受自己的思維~~立志當一輩子的讀書人,讓自己暢遊與體驗每位作者的精彩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是德國人,這本書寫的是真的!我笑到流眼淚!」一本德國人看了也拍案叫絕的曠世奇書!亞馬遜讀者盛讚:句句珠璣!德國人就是這樣……英國幽默作家亞當‧弗萊徹搬到柏林數年後,決定放下德語文法問題(例如間接受格與直接受格的差異),走到街上看看德國人是怎麼生活的。
我很認同「了解景點的歷史與文化可以提升旅遊的層次」,這篇文章規劃以當年建立柏林圍牆與倒塌後新德國的歷史景點為主題,讓未來有去德國旅行的朋友們在走訪這些景點時,更能了解其歷史與文化背景。
德國對於二戰後的難民是張開手臂表示歡迎,曾在新聞上看到記者採訪表示歡迎的德國民眾,是因為想為二次大戰期間納粹的暴行贖罪。這幾天偶然看到陳文茜老師的這部影片,讓我更想藉由這本書的讀後筆記與心得來分享德國為何願意接納難民。
二戰結束,戰敗的德國在美蘇兩大陣營的角力下一分為二,東、西德隔著柏林圍牆各自發展;直到一九八九年,受東歐民主化浪潮影響,柏林圍牆倒塌,一九九〇年,兩德正式統一。然而慶祝的氛圍尚未退去,在國內,德國要面對東、西德整併問題;國際上,因二戰時的種種罪行,德國仍需反省與尋求和解。統一後的德國會怎麼走
「我是德國人,這本書寫的是真的!我笑到流眼淚!」一本德國人看了也拍案叫絕的曠世奇書!亞馬遜讀者盛讚:句句珠璣!德國人就是這樣……英國幽默作家亞當‧弗萊徹搬到柏林數年後,決定放下德語文法問題(例如間接受格與直接受格的差異),走到街上看看德國人是怎麼生活的。
我很認同「了解景點的歷史與文化可以提升旅遊的層次」,這篇文章規劃以當年建立柏林圍牆與倒塌後新德國的歷史景點為主題,讓未來有去德國旅行的朋友們在走訪這些景點時,更能了解其歷史與文化背景。
德國對於二戰後的難民是張開手臂表示歡迎,曾在新聞上看到記者採訪表示歡迎的德國民眾,是因為想為二次大戰期間納粹的暴行贖罪。這幾天偶然看到陳文茜老師的這部影片,讓我更想藉由這本書的讀後筆記與心得來分享德國為何願意接納難民。
二戰結束,戰敗的德國在美蘇兩大陣營的角力下一分為二,東、西德隔著柏林圍牆各自發展;直到一九八九年,受東歐民主化浪潮影響,柏林圍牆倒塌,一九九〇年,兩德正式統一。然而慶祝的氛圍尚未退去,在國內,德國要面對東、西德整併問題;國際上,因二戰時的種種罪行,德國仍需反省與尋求和解。統一後的德國會怎麼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以前在台灣工作的時候,想要離職或是換工作的人都會想辦法撐到領完年終,後來開始在荷蘭工作之後,發現這裡的人完全沒有在管這件事。 為什麼呢? 因為多數的雇主,會在年底的時候發放「第十三個月獎金」或是「年終獎金」。這兩種獎金其實差不多,第一種就是直接多發一個月的薪水,另一種一般來說是每月累積8.3%的
Thumbnail
美股昨天四大指數齊揚,在聖誕節前還是持續維持過往的高檔,昨天的美股的費半大漲1.5%,道瓊和S&P500 都再創歷史新高,台積電ADR(TSM)在昨天也漲了0.89%,延續了4個交易日的上漲。而在台股大盤的部分,在11 月27 日跌破了半年線,在五個交易日,閃電回到所有均線上方,加權指數從22,0
住荷蘭,工作的時候感覺稅後所剩不多,甚至有人常常跟台灣拿來比較,覺得稅後收入沒有比台灣多多少,如果要賺錢真的不要來荷蘭。 這句話其實只對一半。如果想趁年輕的時候累個幾年就賺大錢提早退休,荷蘭的確不是個好地方。但如果是想可以相對輕鬆自在的工作到退休,也不用擔心退休生活的話,荷蘭就是個好地方,畢竟他們
這篇文章描述作者在台灣和荷蘭之間的文化衝擊,特別是對於工作話題的差異。在台灣,聊天多圍繞於工作和金錢,而在荷蘭,同事們更傾向討論生活、興趣和假期。文章分享了作者在荷蘭逐漸適應不再只談工作的過程,並學會享受生活,強調外國人更重視生活品質而非職場成就。
Thumbnail
荷蘭人跟台灣人相似,有著強烈的島國性格,節儉又精打細算。在16、17 世紀荷蘭人就以征服者姿態在全世界做跨國貿易、長期習於跨國貿易的靈活商業頭腦,造就他們凡事都未雨綢繆的預備心態,眼前的好,不代表永遠都一帆風順,眼前的不好,表示更要開源節流,逆轉情勢。 在荷蘭大部分小朋友每人家中幾乎都有撲滿養小豬
人生經歷過的事,沒有一件事是白費時間。每一次的工作轉換,不管是不是最終的歸宿,都會讓你更了解自己。
在荷蘭工作後,英語成為我的主要交流工具,讓我意識到對自己英文能力的懷疑。這種對於語言能力的缺乏自信在許多人中頗為普遍,即使是使用英語的歐洲同事也有相同感受。透過專業術語的理解與清晰的邏輯思維,我們可以克服這些擔憂,並於工作中表現出色。本文探討如何在跨國公司中培養英語能力,自信地進行日常交流。
Thumbnail
英文要多好在外商的職場上才夠用呢? 我認為可以用有沒有「足以應付該職缺英文面試」的語言能力來做判斷。不同部門運用到英文的比重不同, 不同職級需要展露的語言熟練度也不同, 面試中能應對, 在實際的工作上就算夠用。而足以應付面試的英文能力是語言程度結合以下三點的綜合表現..
Thumbnail
文章分享了作者從臺灣到荷蘭的文化衝擊體驗。在臺灣,工作和財務話題是聊天的主要內容,而在荷蘭,朋友們更傾向於分享假期、興趣和個人成長等話題。作者逐漸調整自己的聊天方式,學會關注生活的多樣性,從而感受到內心的平靜。這反映了不同文化對於工作的態度以及生活優先順序的差異。
Thumbnail
作者:洞見MK 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張圖: 從圖中可以看到,一個人工作的絕大部分壓力,並不來源於工作本身,而是源自人際交往中產生的內耗。 有人自我調侃道:上班拿的不是薪水,而是精神損失費。 每一個職場人,都經曆過這種心酸。 被工作任務壓得半死,還要擠出笑臉來,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對
以前在台灣工作的時候,想要離職或是換工作的人都會想辦法撐到領完年終,後來開始在荷蘭工作之後,發現這裡的人完全沒有在管這件事。 為什麼呢? 因為多數的雇主,會在年底的時候發放「第十三個月獎金」或是「年終獎金」。這兩種獎金其實差不多,第一種就是直接多發一個月的薪水,另一種一般來說是每月累積8.3%的
Thumbnail
美股昨天四大指數齊揚,在聖誕節前還是持續維持過往的高檔,昨天的美股的費半大漲1.5%,道瓊和S&P500 都再創歷史新高,台積電ADR(TSM)在昨天也漲了0.89%,延續了4個交易日的上漲。而在台股大盤的部分,在11 月27 日跌破了半年線,在五個交易日,閃電回到所有均線上方,加權指數從22,0
住荷蘭,工作的時候感覺稅後所剩不多,甚至有人常常跟台灣拿來比較,覺得稅後收入沒有比台灣多多少,如果要賺錢真的不要來荷蘭。 這句話其實只對一半。如果想趁年輕的時候累個幾年就賺大錢提早退休,荷蘭的確不是個好地方。但如果是想可以相對輕鬆自在的工作到退休,也不用擔心退休生活的話,荷蘭就是個好地方,畢竟他們
這篇文章描述作者在台灣和荷蘭之間的文化衝擊,特別是對於工作話題的差異。在台灣,聊天多圍繞於工作和金錢,而在荷蘭,同事們更傾向討論生活、興趣和假期。文章分享了作者在荷蘭逐漸適應不再只談工作的過程,並學會享受生活,強調外國人更重視生活品質而非職場成就。
Thumbnail
荷蘭人跟台灣人相似,有著強烈的島國性格,節儉又精打細算。在16、17 世紀荷蘭人就以征服者姿態在全世界做跨國貿易、長期習於跨國貿易的靈活商業頭腦,造就他們凡事都未雨綢繆的預備心態,眼前的好,不代表永遠都一帆風順,眼前的不好,表示更要開源節流,逆轉情勢。 在荷蘭大部分小朋友每人家中幾乎都有撲滿養小豬
人生經歷過的事,沒有一件事是白費時間。每一次的工作轉換,不管是不是最終的歸宿,都會讓你更了解自己。
在荷蘭工作後,英語成為我的主要交流工具,讓我意識到對自己英文能力的懷疑。這種對於語言能力的缺乏自信在許多人中頗為普遍,即使是使用英語的歐洲同事也有相同感受。透過專業術語的理解與清晰的邏輯思維,我們可以克服這些擔憂,並於工作中表現出色。本文探討如何在跨國公司中培養英語能力,自信地進行日常交流。
Thumbnail
英文要多好在外商的職場上才夠用呢? 我認為可以用有沒有「足以應付該職缺英文面試」的語言能力來做判斷。不同部門運用到英文的比重不同, 不同職級需要展露的語言熟練度也不同, 面試中能應對, 在實際的工作上就算夠用。而足以應付面試的英文能力是語言程度結合以下三點的綜合表現..
Thumbnail
文章分享了作者從臺灣到荷蘭的文化衝擊體驗。在臺灣,工作和財務話題是聊天的主要內容,而在荷蘭,朋友們更傾向於分享假期、興趣和個人成長等話題。作者逐漸調整自己的聊天方式,學會關注生活的多樣性,從而感受到內心的平靜。這反映了不同文化對於工作的態度以及生活優先順序的差異。
Thumbnail
作者:洞見MK 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張圖: 從圖中可以看到,一個人工作的絕大部分壓力,並不來源於工作本身,而是源自人際交往中產生的內耗。 有人自我調侃道:上班拿的不是薪水,而是精神損失費。 每一個職場人,都經曆過這種心酸。 被工作任務壓得半死,還要擠出笑臉來,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