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2/05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魏晉風雲-四子良將與謀士曹子桓】


熟讀三國的人一定知道,蜀漢有五虎將。
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

而做為劉備的死對頭、大魔王,曹操身旁也有五子良將。
分別是樂進、于禁、張遼、張郃、徐晃。

通常在三國遊戲中,只有後面的兩張一徐,能夠擁有比美五虎將的數值。

史書有云:「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張郃以巧變為稱,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鑒其行事,未副所聞。或注記有遺漏,未如張遼、徐晃之備詳也。

樂進,是五子中最早跟隨曹操建功立業者。
也是死得最早的。

建安二十三年,比曹操還早走。

另外四子,都是從其他東漢末群雄手下「跳槽」過來曹氏企業的。
論信任,自然比樂進是差了一些。

于禁最為穩重,有大將之風。
但在建安二十四年,為關羽所敗,投降。

後關羽為孫權所擒殺,于禁也被孫權救出。

孫權時為魏下諸侯,但別有異心,便留于禁在吳。
黃初二年四月,劉備稱帝,七月,興兵攻吳。

孫權先是向劉備求和,但於情於理於勢,劉備都不能許。

八月,孫權進駐荊州,再次派遣使者前往許昌,向魏文帝曹丕獻上忠誠,同時送還于禁。
用意很明白:「為了保護東吳,暫時向曹丕低頭也是可以的。」

曹丕也不傻,一揮手就封了孫權一個魏朝大將軍,又加封吳王。
卻說東漢初年,群雄割據,光武帝劉秀東征西討,終於只剩下蜀中白帝未滅。

劉秀下令,以大司馬吳漢領軍伐蜀。
大司馬大將軍,在西漢曾為同一職務。

曹丕的意思同樣不言自明:「孫仲謀,你很好。蜀中叛逆,那就是交給你了。」

孫權欲借魏朝之力自保,曹丕則欲以東吳為刀滅蜀。
吳蜀之戰,正式開打。

卻說于禁剛回到許昌,鬚髮皓白,形容憔悴,曹丕也很是安慰了他一下。
說春秋時秦國大帥孟明視也曾敗在晉國手下,逃回秦國後,秦穆公也是恢復了他的官位。

之後秦晉才各霸一方各……但小國時尚且如此,我堂堂大魏,怎能計較這些事呢?
隨即恢復了于禁等人的官位,拜為安遠將軍。

要知道,秦穆公後來又讓孟明視帶兵進行了復仇之戰。
孟明視一共出動了兩次,第一次仍是大敗而歸,第二次其實也沒打贏,只是孟明視給自己找個台階下了。

文人出典故,功力多深就可以考究了。

秦穆公的行為,自然是德行無損。
但就利益面來說,如果不讓孟明視一直復仇一直輸,秦國至於只能稱霸西戎,無法一口氣滅掉晉國嗎?

歷史沒有如果,但歷史至少教你不要重蹈覆轍。

曹丕絕對不是一個謙謙君子,他老爸曹操同樣不是。
當曹丕拿出孟明視的典故,其實就在告訴大家,「于禁再去,還是會輸」。

但文史功底沒有那麼深的時候,反而就會誤以為,曹丕准了于禁東山再起。
于禁自己可能就是這麼以為的。

而當他要再次前往東吳,加入滅蜀戰爭之前,曹丕就說,你先去鄴城祭拜一下我老爸吧。

抵達曹操陵墓的于禁,先往小屋休息。
怎料屋中掛了三幅圖畫。

一是關羽大敗魏軍。
二是龐德寧死不降。
三是另一名大將磕頭求饒之狀。

雖不見其面容,于禁也知道,這主角便是自己。
羞憤交加的于禁,就這麼病逝在鄴城。

曹丕是不是很過份?當然過份啦。
他幹過的過份事那可多了去,光是篡漢一條就不是什麼羞恥心大過天的士人做得出來的,你對他還能有什麼期待?

重點是,他認為阻止于禁再上前線,犧牲萬千士兵,才是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你可以不認同他的選擇,但也千萬不要以為,這個人就是表裡不一的失心瘋。

其實曹丕已經給于禁台階下了。
當然,也是給他自己。

如果在許昌動手,老臣老將們的反感,曹丕想必也是可以預見的。

歷史沒有如果,但歷史至少教你不要重蹈覆轍。
也教你對的事,可以再做一次。

吳蜀之戰,曹丕本認定劉備更有優勢。
這也是為什麼要阻止于禁……孫權送頭就算了,你帶我大魏士兵一起去送頭,我還能玩下去嗎?

但誰也沒料到陸遜。

劉備沒料到,諸葛亮沒料到,曹丕也沒料到。
黃初三年閏三月,優劣之勢瞬間逆轉。

順流而下,士氣百倍的蜀軍,給吳軍一把火燒成狗了。

但曹丕不懼。
他早有第二手準備。

對的事,可以再做一次。

早在吳蜀戰爭開打之前,曹丕就召來了以八百壯士大破十萬吳軍的張遼。
合肥戰神張文遠。

曹丕親自細細詢問張遼,當年如何破敗吳軍。
即使決定了以吳抗蜀之策,曹丕也是命張遼先駐紮在許昌左近,無須返回合肥。

隨著吳軍陸遜的勝出,曹丕知道,該來的,終究要來。
要先對付的,到底是孫權。

但曹丕並沒有立即動作。

曹魏這個國家要怎麼走,巨龍要如何擺尾,不是他這個皇帝說了算。
雖然曹丕跟曹操父子,是那麼想要改變東漢的腐爛,但新生的魏朝,終究走上了東漢的路子。

老臣世族,太后干政。

就這個方面來說,曹操還真是跟古往今來的明君們一模沒有兩樣。
英明一世,一定要糊塗一回。

要嘛選了個廢柴繼承人,要嘛給自己的繼承人下了套。

曹丕被套住了。
更麻煩的是,張遼病了。

曹丕非常擔心這位前朝虎將的病情。
魏文帝本人並非久經戰陣之將,此時此刻,他心中的謀略規劃,只怕也不比馬服君趙括高明到哪裡去。
紙上談兵的等級。

想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取得朝廷的話語權,張遼無疑是最關鍵的那個人物。

不過,良將豈止張遼?

曹丕心中的藍圖,跟父親不一樣。
反倒是很多年後,司馬家用了這張藍圖,消滅了東吳。

曹操曾大敗於赤壁,此後伐吳,皆自合肥單點突破。
曹仁雖然力守荊州多年,但真的也從沒在這裡討過好去。

魏文帝曹丕則沒有這個心理負擔。

荊州線,不是還有一個名將特別擅長嗎?
徐晃徐公明。

關羽絕北道時,徐晃打穿。
關羽圍襄樊時,徐晃突圍。

曹丕跟徐晃談不上熟識,也未曾像對張遼那樣,召徐晃前來長談。

但曹丕的好兄弟,跟徐晃可熟了。
那是曹真,曹子丹。

曹真的出身有兩種說法,但兩種都指向,他的父親為曹操盡忠而死。
專收拖油瓶的曹操,這次就不再背負什麼人妻寡婦殺手的「美名」,直接收了曹真為養子,常伴曹丕身旁。

少年時,曹丕跟曹真的交情極好。

隨著年紀增長,曹丕常駐鄴城,曹真則率領虎豹騎四處征戰。
直到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曹真才安定下來……駐守雍涼,率領徐晃張郃等人作戰。

鎮服西涼,防禦劉備,就是鎮西將軍曹真的主要任務。
但隨著吳蜀開戰,曹丕謀劃著要撿個尾刀,自然也得把曹真叫回來。

如果說,對吳開戰的主將必是張遼,那對蜀開戰的主角,絕對是曹真。
而張郃也跟著曹真一起入宮面聖了。

五子良將中,張郃絕對是曹操最不喜歡的一個。
他從來沒有獨領一軍作戰,最多就是當夏侯淵的副手。

但張郃實有大才。
若不是曹真引見,曹丕重用,我們也不會在後來諸葛亮北伐時期,看到神將張郃的風采。

兩手準備,大勢抵定,曹丕決定主動刺激孫權:要求孫權盡到從屬國的本分,送世子入京。
孫權如果同意,那就一起打蜀漢落水狗。
孫權如果不同意?正是滅吳好時機。

一切都算得好棒棒頂呱呱不是?

這一段,幾乎都可以限定在曹丕本人的謀劃。
為什麼呢?

其實之前聊過一個現象,就是三國之間敵對感很強的,基本上只限於領導者家族。
平民有沒有商業往來?有的。
文士之間有沒有書信相通?有的。

甚至其實從郭女王傳中也透露出,各國之間本身也有婚姻交流狀況。
但郭女王因為成為皇族,所以阻止了自己的親戚這麼做。

也就是說,整個大中國地區,不是分三國那麼簡單的事情。
謀士們的獻策,錯綜複雜的考慮,也不是史書片面的資料能夠釐清的。

關於「世族在背後推動三國局勢演變」這個說法,我個人持肯定態度。
只是干涉程度很難判斷就是了。

而當三雄稱帝的時候,跟精蟲上腦也差不多,這段時間的世族干涉力,降到相當低的程度。

最明顯最知名的,莫過於劉備掀起夷陵之戰。
誰勸都勸不動,大家也不好才拱了這個皇帝就廢了他……下一個沒著落的情況下,只能任人魚肉呢。

附帶一提,所以當劉備在發癲的時候,益州南部世族就連絡上了孫權。
進而在劉禪即位後,立刻爆發演義所謂的南蠻之亂。

曹丕的狀況,跟劉備其實相去不遠。
在賈詡傳中,可以得到非常好的佐證。

曹丕一開始有去詢問賈詡,應該先從吳蜀哪個國家下手?
賈詡的回答是:「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議見兵勢,據險守要,汎舟江湖,皆難卒謀也。」

陸議就是陸遜的本名。

賈詡遠在千里之外,又不上戰場,見事精準到像看過《三國志》一樣。
當然,這種對話虛構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不過剛好劉備的例子擺在前頭,新帝屁股三把火,自體斷絕文士情報網的可能性,那也是挺大挺大的。
那我們簡單來看一下,曹丕規劃的精美伐吳戰,打成什麼樣子。

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
曹仁出濡須。
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

曹休戰績:「孫權遣將屯歷陽,休到,擊破之,又別遣兵渡江,燒賊蕪湖營數千家。」
張遼戰績:「帝遣遼乘舟,與曹休至海陵,臨江。權甚憚焉,勑諸將:『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是歲,遼與諸將破權將呂範。遼病篤,遂薨於江都。」
臧霸戰績:「臧霸以輕船五百、敢死萬人襲攻徐陵,燒攻城車,殺略數千人。」

洞口線真的不愧有張遼,別想說這都是魏方記錄,臧霸的就出自《吳主孫權傳》。
其他吳書的記錄也是一個慘。

徐盛傳:「休出洞口,盛與呂範、全琮渡江拒守。遭大風,船人多喪,盛收餘兵,與休夾江。休使兵將就船攻盛,盛以少禦多,敵不能克,各引軍退。」
呂範傳:「曹休、張遼、臧霸等來伐,範督徐盛、全琮、孫韶等,以舟師拒休等於洞口。遷前將軍,假節,改封南昌侯。時遭大風,船人覆溺,死者數千,還軍,拜揚州牧。」
吾粲傳:「值天大風,諸船綆紲斷絕,漂沒著岸,為魏軍所獲,或覆沒沈溺,其大船尚存者,水中生人皆攀緣號呼,他吏士恐船傾沒,皆以戈矛撞擊不受。粲與黃淵獨令船人以承取之……所活者百餘人。」
賀齊傳:「曹休來伐,齊以道遠後至,因住新市為拒。會洞口諸軍遭風流溺,所亡中分,將士失色,賴齊未濟,偏軍獨全,諸將倚以為埶。」

只有全琮這邊記了一個「追斬魏將尹盧,殺獲數百」

曹仁這邊有:「曹仁遣將軍常彫等,以兵五千,乘油舩,晨渡濡須中州。仁子泰因引軍急攻朱桓,桓兵拒之,遣將軍嚴圭等擊破彫等。」

南郡戰線就沒那麼多記載,這裡主要是攻城戰。
雜項圍繞在夏侯尚的身上。
夏侯尚先破諸葛瑾,潘璋又一度逼退夏侯尚。

主事可見朱然傳:

魏遣曹真、夏侯尚、張郃等攻江陵,魏文帝自住宛,為其勢援,連屯圍城。
權遣將軍孫盛督萬人備州上,立圍塢,為然外救。
郃渡兵攻盛,盛不能拒,即時却退,郃據州上圍守,然中外斷絕。


權遣潘璋、楊粲等解,而圍不解。
時然城中兵多腫病,堪戰者裁五千人。真等起土山,鑿地道,立樓櫓,臨城弓矢雨注,將士皆失色,然晏如而無恐意,方厲吏士,伺間隙攻破兩屯。
魏攻圍然凡六月日,未退。


江陵令姚泰領兵備城北門,見外兵盛,城中人少,穀食欲盡,因與敵交通,謀為內應。垂發,事覺,然治戮泰。尚等不能克,乃徹攻退還。

比起士人弄文,還是詔令裡的小九九,戰報算是容易讀得多,不妨就試著看吧,這裡不翻譯。
這場戰爭來得快,去得也快,十月開戰,隔年三月魏軍就撤退了。

曹丕下了一個詔令,很臭屁的說孫權已經被打殘,無需再戰。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這次我注意到了一個之前沒注意到的地方。
先看上面,呂範的戰報。

呂範分明大敗,但是還軍後拜揚州牧。
這跟建安二十二年,孫權對曹操稱臣的敘述很像。

當時曹操方記大勝,呂蒙所在的濡須塢明顯沒有起作用,被曹軍打穿。
但呂蒙回去,也是升官。

而在《吳主孫權傳》中,寫到開戰後的兩個月,孫權跟劉備恢復邦交。
這很正常,三國就是這麼演的。
問題是後面還有一句:「然猶與魏文帝相往來,至後年乃絕。」

而死戰擊退魏軍後,「夏四月,權羣臣勸即尊號,權不許」
怎麼解讀這些訊息?

歷史沒有如果,但全是套路。

孫權,又再一次,瞞著江東群臣,瞞著劉備。
對曹魏投降了。

裴松之找了《江表傳》註明,孫權拒絕稱帝時說:「二處受敵,於孤為劇,故自抑桉,就其封王。低屈之趣,諸君似未之盡,今故以此相解耳。」

有興趣可以整段找來看,我的解讀是:孫權在說自己先前游走於魏蜀之間,屈就於魏下封王。
今天,只是再來一次。

那曹丕被騙了嗎?
也不算。

曹丕的詔令也說:「昔周武伐殷,旋師孟津,漢祖征隗囂,還軍高平,皆知天時而度賊情也。」

周武伐殷我沒那麼熟,漢祖征隗囂倒是略懂。
說的就是劉秀跟隗囂的戰爭。

劉秀當時沒有一口氣消滅隗囂,是因為顧全大局:東方叛亂四起啊。
但劉秀心裡也清楚,雖然可以暫時休戰,不表示隗囂就真心臣服。

隗老師跟孫權一樣,當時都已經不是第一次議和了。
對於劉秀故事有興趣的話,歡迎參考拙作【光武傳奇】
是《新漢演義》中一個大段落的「演義故事」。

總之,檯面上的戰爭,劃下了休止符。
三國時代的精華,漸漸浮上檯面。

魏文帝曹丕的篇章,也將要走向尾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