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9|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一切都是从讨爱开始)

    人类随着年龄的增长,只不过是岁数而已,但某种性情,还是可能停留在某个童年时段。
    在人类幼儿时,需要大人的辅助才能够成长,不舒服或肚子饿了就会哭,所以这种“依赖模式”,可以说是种天性,也是人类存活的最重要的一环。
    「会叫的小鸟有虫吃」,人类从小时候“哭闹”的模式得知只要一但启动情绪,就可以获得他人的帮助与支持,这种观念就因此而开始茁生。
    从启动情绪开始,人类长大后也得知“装可怜”是个強大而有效的武器。
    如果还是达不到自已想法,就会加大力度,从“可怜”升级到“受委屈”,认为只要让自已有足夠委屈,对方不止不会欺负你,而且还会认同你,爱护你,认同你,帮忙你。
    这种由儿时情结所发展出来的观念思维,就叫着“受害者情结”。
    虽然意识层面上不是这样想,但这是由儿时所产生的模式,却牢牢地控制着的潜意识,严重的话,甚至会无意识地将自已佯装成一个受害者的身份,无意识地制造情景来让自已受伤害,好让自已可以成功的扮演这个受害者的角色,来继续讨爱,最可怕的是,其实自已并不知道。
    这些从童年时所建立出来的依赖模式,深深地烙印在潜意识里,如果长大后还紧捉着这种观念,不愿改变,这种模式就会不知不觉的待到中年,甚至老年。
    (受害者情结)
    因为有种观念,认为所有的爱都是向外讨取的,所以人类才无法从依赖模式升级到独立模式。
    长期的受害者情结,都有高度的依赖性,自卑感和无力感,他们不会尝试去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是靠自己的思考来面对难题,都以“逃避”,“斩断”,“转移”的方式来处理难题。
    他们总是不能相信自已能夠解决问题,必须要借用周边的强者来拯救他们的一种消极的想法。
    所以内心是非常空虚和恐惧的,他们几乎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的空虚和恐惧上,然后挖了一个叫恐惧的坑,往坑里跳,然后再发出呼叫的信息,让别人注意到他们。
    因为只相信“爱”只能向外讨取,所以只会接受他人的付出,自已却不愿努力的自私想法。
    一但得不到想要的,就会认为向外已经得不到爱,本身失去了价值,焦虑就会像日出般升起,然后笼罩着整个心扉,在不安全感的驱使下,就会想尽办法以道德勒索和情绪的绑架来加负于他人,逼使他人依照他的想法走,来解决心里的焦虑。
    受害者情结大致上也分为三种:攻击型(霸凌者)/讨爱型(受害者)。
    暴力,威胁,发脾气,就属“攻击型”模式。
    情绪勒索,道德绑架,付出,牺牲,属于“讨爱型”模式。
    惯用依赖性情去获取某样东西,一旦这个模式使不动了,他们就只好加大力度,升级再去逼人就范。
    暴力者就越暴力,牺牲者就越牺牲,为了讨爱,就尽可能让自已受尽委曲(可怕的是,有些委屈的情景是自已无意识之下营塑出来的)。
    他们认为只要有足够的委屈,牺牲或付出,才能夠获取他人的帮助,久而久之,就陷入了
    没安全感
    ⬆️ ⤵️
    ⬆️ 所以讨爱
    ⬆️ ⤵️
    ⬆️ 继续受害者
    的一个恶性死循环里。
    心理大师荣格曾经说过一句话:
    「当你的潜意识没能进入到你的意识的时候,那就是你的命运」。
    如今这个世界,如果不晓得一些心理学的话,就只能被你的潜意识唬弄着你的人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嗨…你们好,我是“来地球玩的”,我真的是来地球玩的,顺便挣点分数,带点智慧,就回去了。😜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来地球玩的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