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月22日,原本是要過著星期六的日常,吃完早餐就外出練習,可惜是今天下雨了讓我外出練習念頭減少了。在家裡吃完早餐之後,在讀墨網站看到這本書「我也曾想過,殺了過去的自己。做自己,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我試讀過後仍然想看,就買下這本書了。
📷我也曾想過,殺了過去的自己。做自己,是需要付出代價的。(Peter Su)
首先這本書的書名︰「我也曾想過,殺了過去的自己。做自己,是需要付出代價的。」,讓我想到那句︰「改變過去的自己」、「不喜歡原本的自己」,我偶爾在IG看到他發佈的帖子,寫的文字很深入我心。正好我現在幾乎處於一個低潮期,需要讀一些治療自己內心的文章。
我在這裡不能分享太多這本書的內容,我可以總結作者在這本書的分享就是︰「他分享在出書的過程,所遇的經歷、內心的感受是什麼,然後他有這種感受。」,至於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感受呢?就要留給大家去閱讀。
我第一次閱讀他的書,開頭他有說到他是單邊失聰的,我正是雙耳失聰的,感覺是同類型的人吧。除下了助聽器,是聽不見外面世界的聲音。我知道是我跟你們都是人類,擁有自己的心,可以透過用「心」去感受世界的。
心裡簡單,可是人類是很複雜。書中內容描述他的經歷,大眾對他最初的印象不一樣,我想說︰「其實他做回真實的自己,有問題嗎?」。難道他要像電視劇演員,被安排設定好的性格來生活嗎?現實上有多少人戴著面具去生活?有多少人坦誠地面對自己?這樣子過活,真的不累嗎?
說到這裡,我突然間感覺「藝人」可能都是這樣子過活的,在電視劇、公開場合表露出的是正能量的人設,私下的「藝人」可能背著不少的「壓力」、「包袱」,讓他們很難做回真實的自己。
我就在想,做回真實的自己,有什麼問題嗎?可能有人喜歡這樣子的你,也有可能有人不喜歡真實的你。為什麼要配合這種世界的「好」面貌來展現自己呢?每人成長環境不一樣,所遇的經歷都不同,形成的價值觀不一致。一件事可能有多個角度的觀點,你可能認同這個觀點,別人可能不認同這個觀點,充分表現出價值觀不一致。
我很心痛他的遭遇,他是「作家」,也是一個「公眾人物」,會收到正面、負面的評價。我相信很多人都不喜歡收到負面的評價,當下的你可能有想過去正面反擊,想一想都是算了,說了他們還是不喜歡你呢?我想除了作家、做藝人的人會有同樣的感受。
人有很多種面貌,正面的形象就是「善良」、「開朗」、「樂觀」、「親近」、「自然」,負面的形象就是「虛偽」、「欺騙」、「背叛」等等詞語。正是世上沒有很完美的人,就算再好的人還是會有缺點的,要看你們能否接受這個人的形象而已。
有些人在認識新朋友,只表露出最表面的形象,好人的形象。隨著時間過去,深入的認識,就會發現他的真面目是怎樣的,才知道這樣子是真實的他。就像大家會有過負面情緒的時候,成年人就是要學會「隱藏」自己真實的情緒。面對別人的關心,大家會說︰「我沒事」,真正的是害怕表現出「狀態不佳」的自己,會嚇跑身邊的人。
這本書的篇章「逃避」、「放下」,正是吸引我的眼球。去年夏天我們都集體轉會,我跟她未能同一隊踢球,延續做隊友的緣份。這7個月我跟我認為的「好朋友」處於分離的狀態,當我跟她說我去不了她現時所屬的球隊,就沒有再回覆我的訊息。我想她可能處於「逃避」、「放棄」、「不喜歡」、「討厭」的狀態,可是這些詞是我單方面想到的,我不知道她的真正的狀態是什麼,目前她拒絕溝通、拒絕我互動。
我真實的情緒是很難過、很不開心,不知道為何她要這樣子對我,我嘗試過跟她發訊息表達我的感受,可是她還是不理會。
接受早已離開的人、接受討厭的人、接受確實不愛我們的人、接受外面那些肯定與否定,也同時接受我們由內到外的真實情緒。
隨著時間的過去,我到現在仍然未「放下」,外面的心理咨詢師都是叫我「放下」,面對這段關係,我感受到很重的「無力感」,我能說的話都說了,目前我什麼都做不了。老實說我最近這兩星期當中有幾晚睡覺做夢都見到她,一起踢球、一起吃飯這些畫面,如今不會再見到了。心理咨詢師都說這是我的內心真實的感受,很想見到她,說到這裡我的眼淚在我眼邊打轉了。
面對真實的情緒,我沒有向別人展示我現在的狀況,我很害怕人家知道後覺得這些事是小事、不值得。「樂觀」的我,可是面對這件事讓我覺得很難過。我相信不少人都曾經遇過這樣子的情況,我只能說人是很複雜的,人際關係是人生最大的煩惱。
讀到這裡的讀者們,我很坦誠跟大家說聲抱歉,你可能不喜歡那些負面的感受,這些都是我人生故事、所遇的事情,這些都是我真實的感受。
我不知道未來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半年、一年後,這些未來的日子會有什麼新變化。獨自承受痛苦,抱著已破碎的心,笑著面對過日子,真的會很累吧?最近「現正分手中」這套韓國電視劇裡有很多金句,很治療我的心。
不是只有緊抓不放才是愛,放手也是一種愛的表現,對我來說,有多真實真心度過此時此刻,一起共度那樣的時光就夠了,也不會為此後悔。
現在只能一步一步來,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活好自己的人生,等待屬於自己的花期來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