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我也曾想過,殺了過去的自己。做自己,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今天1月22日,原本是要過著星期六的日常,吃完早餐就外出練習,可惜是今天下雨了讓我外出練習念頭減少了。在家裡吃完早餐之後,在讀墨網站看到這本書「我也曾想過,殺了過去的自己。做自己,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我試讀過後仍然想看,就買下這本書了。
📷我也曾想過,殺了過去的自己。做自己,是需要付出代價的。(Peter Su)
首先這本書的書名︰「我也曾想過,殺了過去的自己。做自己,是需要付出代價的。」,讓我想到那句︰「改變過去的自己」「不喜歡原本的自己」,我偶爾在IG看到他發佈的帖子,寫的文字很深入我心。正好我現在幾乎處於一個低潮期,需要讀一些治療自己內心的文章。
我在這裡不能分享太多這本書的內容,我可以總結作者在這本書的分享就是︰「他分享在出書的過程,所遇的經歷、內心的感受是什麼,然後他有這種感受。」,至於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感受呢?就要留給大家去閱讀。
我第一次閱讀他的書,開頭他有說到他是單邊失聰的,我正是雙耳失聰的,感覺是同類型的人吧。除下了助聽器,是聽不見外面世界的聲音。我知道是我跟你們都是人類,擁有自己的心,可以透過用「心」去感受世界的。
📷
心裡簡單,可是人類是很複雜。書中內容描述他的經歷,大眾對他最初的印象不一樣,我想說︰「其實他做回真實的自己,有問題嗎?」。難道他要像電視劇演員,被安排設定好的性格來生活嗎?現實上有多少人戴著面具去生活?有多少人坦誠地面對自己?這樣子過活,真的不累嗎?
說到這裡,我突然間感覺「藝人」可能都是這樣子過活的,在電視劇、公開場合表露出的是正能量的人設,私下的「藝人」可能背著不少的「壓力」、「包袱」,讓他們很難做回真實的自己。
我就在想,做回真實的自己,有什麼問題嗎?可能有人喜歡這樣子的你,也有可能有人不喜歡真實的你。為什麼要配合這種世界的「好」面貌來展現自己呢?每人成長環境不一樣,所遇的經歷都不同,形成的價值觀不一致。一件事可能有多個角度的觀點,你可能認同這個觀點,別人可能不認同這個觀點,充分表現出價值觀不一致。
我很心痛他的遭遇,他是「作家」,也是一個「公眾人物」,會收到正面、負面的評價。我相信很多人都不喜歡收到負面的評價,當下的你可能有想過去正面反擊,想一想都是算了,說了他們還是不喜歡你呢?我想除了作家、做藝人的人會有同樣的感受。
人有很多種面貌,正面的形象就是「善良」、「開朗」、「樂觀」、「親近」、「自然」,負面的形象就是「虛偽」、「欺騙」、「背叛」等等詞語。正是世上沒有很完美的人,就算再好的人還是會有缺點的,要看你們能否接受這個人的形象而已。
有些人在認識新朋友,只表露出最表面的形象,好人的形象。隨著時間過去,深入的認識,就會發現他的真面目是怎樣的,才知道這樣子是真實的他。就像大家會有過負面情緒的時候,成年人就是要學會「隱藏」自己真實的情緒。面對別人的關心,大家會說︰「我沒事」,真正的是害怕表現出「狀態不佳」的自己,會嚇跑身邊的人。
📷
這本書的篇章「逃避」、「放下」,正是吸引我的眼球。去年夏天我們都集體轉會,我跟她未能同一隊踢球,延續做隊友的緣份。這7個月我跟我認為的「好朋友」處於分離的狀態,當我跟她說我去不了她現時所屬的球隊,就沒有再回覆我的訊息。我想她可能處於「逃避」、「放棄」、「不喜歡」、「討厭」的狀態,可是這些詞是我單方面想到的,我不知道她的真正的狀態是什麼,目前她拒絕溝通、拒絕我互動。
我真實的情緒是很難過、很不開心,不知道為何她要這樣子對我,我嘗試過跟她發訊息表達我的感受,可是她還是不理會。
接受早已離開的人、接受討厭的人、接受確實不愛我們的人、接受外面那些肯定與否定,也同時接受我們由內到外的真實情緒。
隨著時間的過去,我到現在仍然未「放下」,外面的心理咨詢師都是叫我「放下」,面對這段關係,我感受到很重的「無力感」,我能說的話都說了,目前我什麼都做不了。老實說我最近這兩星期當中有幾晚睡覺做夢都見到她,一起踢球、一起吃飯這些畫面,如今不會再見到了。心理咨詢師都說這是我的內心真實的感受,很想見到她,說到這裡我的眼淚在我眼邊打轉了。
面對真實的情緒,我沒有向別人展示我現在的狀況,我很害怕人家知道後覺得這些事是小事、不值得。「樂觀」的我,可是面對這件事讓我覺得很難過。我相信不少人都曾經遇過這樣子的情況,我只能說人是很複雜的,人際關係是人生最大的煩惱
讀到這裡的讀者們,我很坦誠跟大家說聲抱歉,你可能不喜歡那些負面的感受,這些都是我人生故事、所遇的事情,這些都是我真實的感受。
我不知道未來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半年、一年後,這些未來的日子會有什麼新變化。獨自承受痛苦,抱著已破碎的心,笑著面對過日子,真的會很累吧?最近「現正分手中」這套韓國電視劇裡有很多金句,很治療我的心。
不是只有緊抓不放才是愛,放手也是一種愛的表現,對我來說,有多真實真心度過此時此刻,一起共度那樣的時光就夠了,也不會為此後悔。

現在只能一步一步來,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活好自己的人生,等待屬於自己的花期來臨吧!

avatar-img
14會員
6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FU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作者在職場體驗了不愉快的經歷,得出曾經工作過的公司有三大弊病,這些經歷讓我領悟了人性惡劣,究竟如何定義為「好公司」呢?
人生在世,要尋找「死前一定要完成的十件事情」,把夢想變成現實。
作者在職場體驗了不愉快的經歷,得出曾經工作過的公司有三大弊病,這些經歷讓我領悟了人性惡劣,究竟如何定義為「好公司」呢?
人生在世,要尋找「死前一定要完成的十件事情」,把夢想變成現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Pooh分享了她最近閱讀的書籍《對自己也當個好人》。這本書以輕鬆的語調探討了孤獨、自我接納和追求真實自我的重要性。作者通過自身經歷,分析了與他人分享脆弱的感受,並強調在生活的每個階段都應學會接受失敗和孤獨,進而成長。Pooh的感想也鼓勵讀者勇敢嘗試新事物,讓人生更加充實。
Thumbnail
一個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樂都看成不快樂,好比美酒在充滿膽汁的口中也會變苦一樣。
Thumbnail
故事以一個本來很有錢的少年為主角,第一人稱地敘寫他的不安的童年,到中途走歪變不良(指抽菸吸毒酗酒),而自己內心其實很細膩,看不懂「人」這個生物的行為模式,對自己的作為有罪惡感覺得自己不配做人但卻死不了只能繼續惡性循環墮落下去,傷害了許多人也重創了自己。 一開始做了很多心理準備才下定決心去讀這本
Thumbnail
我寧願相信這本書是翻譯的鍋,不然這本書的口氣我真的是無法接受。
Thumbnail
這本書由作者以內向者及冒牌者症候群的角度撰寫,分享了自我價值、面對失敗和完美主義的觀念。書中提到高標準是健康的,但完美主義的核心是害怕,呼籲讀者只求進步,不求完美。文字簡單易懂,適合有相同困擾的人閱讀。
Thumbnail
前幾年有本很熱門的書叫《被討厭的勇氣》,書中強調了勇敢地做自己,並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然而,有些人卻將重點放在「做自己」上,甚至扭曲了這個概念... 這本書的讀者群有一部分是對他人感受較敏感的朋友(或說同理心過於氾濫),對於自己的一舉一動,甚至任何的起心動念,都會在意別人怎麼想、會不會對他人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通過離婚、有小孩和母親同住的生活經歷,開始尋找真正的自己。作者自省過去的選擇,並且決定要過一種不被社會期待的生活。這是一個關於自我覺醒和成長的故事。
Thumbnail
2023年的10月透過朋友的推薦和網路資訊,於是打開了這本我觀望已久的哲學心理書。初品此書當下的心境是對於人際、社會、自我感到無力和絕望,不再相信人與人之間有純粹的信任,也不再相信社會是單純的,更不再相信自己有勇氣和能力可以面對困境,但當我翻開第一個章節,簡單明瞭的一句話:生命中所遇到的困境都和人際
Thumbnail
我不是我,我的想法不代表真正的我 不知道為什麼,人總是有一正一負的念頭在打架,負面念頭不停的在詆毀自己,另一個念頭則是在鼓勵,而我總是被詆毀的念頭攻擊的體無完膚,記得從第二份工作開始,或許受到主管影響,我被詆毀自己的念頭攻擊的很疲憊,除了自己的念頭,工作上的不被認同,甚至到主管的言語,我開始服藥才
Thumbnail
有人說要看透一個人很難,因為人很複雜 因為我們連看透自己都很困難。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Pooh分享了她最近閱讀的書籍《對自己也當個好人》。這本書以輕鬆的語調探討了孤獨、自我接納和追求真實自我的重要性。作者通過自身經歷,分析了與他人分享脆弱的感受,並強調在生活的每個階段都應學會接受失敗和孤獨,進而成長。Pooh的感想也鼓勵讀者勇敢嘗試新事物,讓人生更加充實。
Thumbnail
一個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樂都看成不快樂,好比美酒在充滿膽汁的口中也會變苦一樣。
Thumbnail
故事以一個本來很有錢的少年為主角,第一人稱地敘寫他的不安的童年,到中途走歪變不良(指抽菸吸毒酗酒),而自己內心其實很細膩,看不懂「人」這個生物的行為模式,對自己的作為有罪惡感覺得自己不配做人但卻死不了只能繼續惡性循環墮落下去,傷害了許多人也重創了自己。 一開始做了很多心理準備才下定決心去讀這本
Thumbnail
我寧願相信這本書是翻譯的鍋,不然這本書的口氣我真的是無法接受。
Thumbnail
這本書由作者以內向者及冒牌者症候群的角度撰寫,分享了自我價值、面對失敗和完美主義的觀念。書中提到高標準是健康的,但完美主義的核心是害怕,呼籲讀者只求進步,不求完美。文字簡單易懂,適合有相同困擾的人閱讀。
Thumbnail
前幾年有本很熱門的書叫《被討厭的勇氣》,書中強調了勇敢地做自己,並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然而,有些人卻將重點放在「做自己」上,甚至扭曲了這個概念... 這本書的讀者群有一部分是對他人感受較敏感的朋友(或說同理心過於氾濫),對於自己的一舉一動,甚至任何的起心動念,都會在意別人怎麼想、會不會對他人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通過離婚、有小孩和母親同住的生活經歷,開始尋找真正的自己。作者自省過去的選擇,並且決定要過一種不被社會期待的生活。這是一個關於自我覺醒和成長的故事。
Thumbnail
2023年的10月透過朋友的推薦和網路資訊,於是打開了這本我觀望已久的哲學心理書。初品此書當下的心境是對於人際、社會、自我感到無力和絕望,不再相信人與人之間有純粹的信任,也不再相信社會是單純的,更不再相信自己有勇氣和能力可以面對困境,但當我翻開第一個章節,簡單明瞭的一句話:生命中所遇到的困境都和人際
Thumbnail
我不是我,我的想法不代表真正的我 不知道為什麼,人總是有一正一負的念頭在打架,負面念頭不停的在詆毀自己,另一個念頭則是在鼓勵,而我總是被詆毀的念頭攻擊的體無完膚,記得從第二份工作開始,或許受到主管影響,我被詆毀自己的念頭攻擊的很疲憊,除了自己的念頭,工作上的不被認同,甚至到主管的言語,我開始服藥才
Thumbnail
有人說要看透一個人很難,因為人很複雜 因為我們連看透自己都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