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4|閱讀時間 ‧ 約 14 分鐘

【魏晉風雲-中書執政】


黃初四年,即西元223年。
曹丕的三路伐吳,也算是收到了成效。

在戰爭結束的同時,曹丕也進行了一下步計劃:遷都洛陽。
緊接著展開,真正的「稱帝」動作。

三年多前,曹丕就已篡漢登基,但作為一個開國君主,他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壓下不表。
建宗廟。

宗廟就是帝王拜祖先的地方。

商朝以降,中國人對於拜祖先就種下了「傳統」。
一個家,最重要的不是有地,有屋,有人。

而是要有祖先牌位。

現在台灣很多家庭依然保持著這樣的傳統。
所謂的傳宗接代,就是要有人持續祭拜「祖先牌位」。

不是墳墓屍骨喔,就是個牌位而已。

宗廟,可說是虛無縹緲的「國」&「家」概念的具現化代表物。
王莽篡漢,光是怎麼改宗廟就搞翻天了。

一直到建國五年之後,才在洛陽建廟。
溫馨提示,西漢的首都在長安。

同樣的,漢獻帝的首都在許。
按照三國志所述,曹操有建起漢室宗廟。
這也是曹操挾天子挾得比較有力的部分。

曹丕在洛陽興建了大魏宗廟,迎入了曹騰、曹嵩,以及曹操的靈位。
曹騰曹嵩,與漢高祖劉邦共祀。
曹操則是獨立廟。

這就是在召告天下,曹操才是大魏朝的開國君主。

就魏王之國的概念來看,半點也沒錯。
但同時,曹丕也在進行某個負責的動作。

關於曹丕的稱帝,記錄上有兩個人明顯表現出了不滿。
一個是魏國相華歆。
另一個卻是曹丕的至交好友:陳群。

華歆在三國演義中戲分不多,但也引用了「誅殺伏后」的橋段。
這是史書有載之事。

正史上,他是「代荀彧為『漢』尚書令」的男人。
曹操更任其為軍師,又拜魏國相。

這絕對是一個有力改變歷史的人物,不過下次再聊。

華歆不開心,對魏朝文官界是相當大的影響。
而陳群又是曹丕最重要的人事官。

曹丕的政令,到底能不能好好推行呢?
還是只有太后點頭,華歆首肯,陳群放行的政令才能被落實?

曹丕絕對不是一個坐以待斃的人。
「黃初初,改祕書為中書,以放為監,資為令,各加給事中。」

東漢有祕書府(監是首長稱呼),隸屬九卿之一的太常。
太常本身掌管禮樂祭祀等大事,而祕書則是管理圖書典籍。

這句史料常常被誤解為,曹丕廢置祕書監,改立中書。
其實魏文帝只是把「放」「資」兩人轉為中書省的首長。

劉放,孫資。
並以中書省掌管「機密」。

魏朝差不多是「台」跟「省」的交替期,之後應該都用省來稱呼吧。

中書省是拿來幹嘛的?拿來分尚書台的權。
這其實是漢武帝套路。

尚書台當年之所以會誕生,就是漢武帝要從太后跟丞相手中奪權。
當時漢武帝起用宦官,以「中書謁者令」取代「尚書令」一職。
是後來漢成帝才恢復尚書台名稱。

而中書省的「壯大」,也同樣改變了魏朝的政治勢力版圖。

事實上,名聞遐邇的高平陵之變,站在前線的雖是司馬懿一家,但背後真正的最大得利者,就是這時的中書監劉放。
而在司馬家創立晉朝後,關於劉放究竟為何突然得到曹丕信任崛起?有何功績?基本上是比失傳還要失傳了。

但我們或許可以從魏明帝曹叡的身上,找到一些端倪。
「諸葛亮出在南鄭,時議者以為可因大發兵,就討之,帝意亦然,以問(孫)資。」
「(軻)比能帥三萬騎圍豫。帝聞之,計未有所出,如中書省以問監、令。」

中書省所掌「機密」,很大可能跟軍事相關。
讓人不禁想到清朝雍正與他的軍機處呢……

我們很少會注意到,曹操是一個有「軍政分離」意識的君主。
兩漢其實沒有這樣的概念喔。

飛將軍李廣也曾擔任皇宮主管。
霍去病更是堂而皇之以驃騎將軍大司馬之位干政。

對於開國皇帝劉邦跟劉秀來說,他們主要是區分戰將為諸侯,行政官員另聘。
不要想說劉邦有意識消滅諸侯,他消滅的是諸侯王。

樊噲曹參那些人,仍然是保衛漢朝統治權的主幹。
也同樣逐漸成為了朝廷核心份子。

劉秀之世亦然,東漢的外戚團體,其實就是初期戰將們的後代。
就這點來說,劉備的季漢還真是學得有模有樣。

是的,我們不難發現,蜀漢諸葛亮軍政一把抓。
東吳世家政治更是不能分:有兵的,在東吳朝廷說話自然大聲。

可曹魏在曹爽這個愣頭青登板之前,基本上不會有這個現象。

你不會看到張遼回到朝廷當丞相。
也不會看到郭嘉獨領一軍出征或鎮守一方。

這裡可能有點容易誤會:兩漢基本上軍政不分的前提,就是文武不分。

曹操自己都還是文武雙修雙全,卻要求大家「各盡其職」。
這個想法必然影響了曹丕。在曹丕的《建安七子論》當中,也強調了就算擅文,每個人也有自己獨特的專長。

而曹操軍政分離概念的開端,不得不說就是荀彧退出前線。
剛開始,荀彧還有參謀顧問的功能。

但接下來,曹操慢慢發現,自己能夠全盤掌握的,只有軍隊。

沒錯,我認為曹操並不是在超世之意識下從事軍政分離的操作。
他是被逼的。

局勢逼得他只能掌控軍隊,以軍隊自保。
更進一步寫下《讓縣自明本志令》。

這就像孫權難道是喜歡才從事世家政治嗎?也是江東環境局勢所迫。
如果劉巴法正尚在,諸葛亮還真的喜歡上前線打仗嗎?

與其說曹丕從父親的「軍政分離」制中,看到什麼值得效仿強化的好處。
還不如說,面對黃初初年的政治壓迫,握緊兵權才是曹丕最佳的帝皇之道。

都說三國時代。

蜀漢前期,諸葛亮尚在的時候,基本上看不見中書省的設計。
也許是蜀漢史料比較缺乏,不過到大將軍姜維時代,也記錄了一個「中書令董厥」。
是當時相當大權在握的角色,實際作用倒是不明。

東吳就更明顯了,中書原本就有,孫權用來處理人事跟文書。
等到孫亮即位,讓人去中書省調一些孫權的舊資料,中書省才告訴他,我們以前就是機密單位。

「先帝數有特制,今大將軍問事,但令我書可邪!」

後來孫亮就變得很機智了。
附帶一提,裴松之覺得這段豪小的。

但我們依然可以從《三國志》本文看到,東吳的中書郎參與迎新帝,點召兵馬……
如果有看《新漢演義》,你就會知道,在東漢後期政變,都是尚書郎在幹這些事。

從這些蛛絲馬跡,都能看出中書省在三國之間,逐漸形成重要單位的事實。
這個在兩漢史書中幾乎未曾提及的機關,對三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進而在大唐盛世,與尚書省一同成為國家棟樑的三省之一。

唐代三省是中書、門下、尚書。

門下在兩漢主要就是「侍中」。
漢代主要只是作為皇帝跟大臣之間的橋梁,基本上遭到外戚大量壟斷,或者先壟斷之後當上外戚(笑)。
唐朝則加上了「審議」的功能。

審議中書省發出的詔令。

唐代中書省的作用,主要就是跟皇帝開小灶,擬定軍國大事、重要官員的任免詔令,傳達門下省審議,交由尚書省執行。
尚書省很明顯跟東漢的作用差不多。

題外話,先秦兩漢行丞相制的時期,原則由御史大夫這邊提案給皇帝審核,交由丞相執行。
但這段期間的官職反覆,不同皇帝底下的同一個官職,作用不盡相同。

當權臣力量過大時,機制也容易停擺,就權作參考。

而原本掌管軍事的中書省,是怎麼變成起詔部門的?
這就得說回劉放這個人了。

劉放字子棄(這個放棄哥的梗一定要刷),跟劉備是同鄉,也同樣有著漢朝皇室血統。
……劉備那個是自己說,劉放舉過孝廉,又進漢朝當官,可是國家認證GMP的。

董卓亂後,群雄割據,劉放往北逃難,在漁陽郡打工。
後來,曹操在官渡打敗袁紹,大家都仍在觀望,曹操跟袁家勢力到底會鹿死誰手。

我們未來人才知道袁尚袁譚不夠曹操打,當時還是很多人支持他們。

可劉放馬上就跟老闆說,投降曹操,趁早買進,富貴可期。
老闆也覺得頗有道理,就讓劉放寫了一篇投降文給曹操。

劉放的文采很棒,曹操一看是來投降,文章又寫得好,整個龍心大悅。
就像當年竇融投降劉秀,劉秀見了竇融,就問說那些寫給我的信,不像你的手筆啊。

竇融才表示,這是我的軍師班彪所寫。
班彪就是班固跟班超的老爸,立刻就被光武帝劉秀給徵召了。

劉放也是一樣的經歷。

更妙的是,班彪很快就被派到地方當縣令了。
而劉放,也是一樣。

其中的奧妙到底是什麼?不知道。

其實班彪有個問題就是太過理論派,劉放或許也有同樣的問題。
畢竟曹操需要的,是真能打仗的人。

劉放沒什麼經驗的。

轉戰幾縣後,曹操得按朝廷制度建立魏國,掌管文書的秘書府需要人才,就把劉放給徵召回來。
前面說了,曹丕怎麼決定大用劉放,那倒是不清楚的。

可以肯定的是,曹丕自己也是理論大於實作經驗。
但劉放混了幾年,多少也有了一些經驗可以跟自己的「大話」結合。

也許君臣兩個就是一番「清談」,相見甚歡吧。
接下來我們稍微跳躍一下。

曹操曹丕都是大文豪,要寫詔令的時候,文筆不好他們是看不上眼的。
劉放在曹操時代,雖然算不上主編,但也是個小編等級。

曹丕大用,怎麼樣也跟劉放的文采有關。

按陳壽說,魏文帝時代,劉放也寫了不少檄文。
而到了曹叡,這個中書省根本就肩負起聖旨粉絲團的全責了。

全責,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阿叡對於劉放的信賴,更勝父祖。
其中最驚悚的案例,就是曹叡曾經派劉放親上前線,攔截孫權寫給諸葛亮的信。

當時就是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前,要求孫權共同出兵。

劉放模仿了吳國的筆跡文體,改變內容去匡諸葛村夫。
改什麼?劉放改成一封「孫權表示要投降」的信,原本要送去曹魏合肥方大將滿寵手裡,讓人截了走。

諸葛村夫跟孫十萬的盟約,本來就是要求孫權再去合肥送十萬。
這下蜀漢方得到這封密信,諸葛亮也愣了。

孫權素行不良,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不過臥龍先生豈是浪得虛名?
諸葛亮隨即命人抄寫了這封信,轉送給駐紮在蜀漢門口的東吳大將:步隲……等人。

大家收到信,乖乖不得了。

要知道,東吳是世家政治。
駐守在對蜀漢前線這些大將,手上多是自家子弟兵。

幹你孫權的如果真的偷偷跟魏國談投降,他們這些前線不是得莫名其妙葬送在對蜀戰爭?
大家可是看準了蜀漢現在是盟友國,來這邊當軍餉小偷的耶。

這些將軍大家長,那還不舉旗子回去抗議?
孫權知道被坑了,也怕諸葛亮動武……他這邊合肥可是開打了,一個弄不好就是腹背受敵。
立刻親自接見諸將解說。

當你以為,陳壽寫下這段是為了說劉放智計無雙,不費一兵一卒就讓吳蜀聯盟險些崩解的時候,恐怕就要上當了。

因為下一段就寫到,曹叡臨終前的遺詔……
《三國志》說法:
曹叡原本屬意的輔政大臣,有五個人。
燕王曹宇,夏侯獻,曹爽,曹肇,秦朗。

曹叡接見了劉放孫資,問他們:「燕王曹宇可以輔政嗎?」
劉放說:「燕王覺得自己沒辦法。」

曹叡又說:「那曹爽合適嗎?」
劉放跟孫資都表示,可以。
但最好跟司馬懿也商量一下,最好是讓司馬懿也加入輔政。

劉放二人一出,曹叡的皇帝寢宮就發出命令:叫司馬懿不要回來了。
三小?

接著又叫劉放二人回來,曹叡說:「我本來要叫司馬懿回來,但被曹肇等人阻止了。」
於是立刻要劉放擬詔,召曹爽前來,接遺命輔政。

而後司馬懿趕到,同受遺詔。
曹宇等四人則一併被屏除在外。

陳壽的意思是,曹肇等人不希望司馬懿得權,試圖弄鬼。
但在劉放的努力下,終於讓曹爽跟司馬懿成為勝利者。

《世語》則說,曹肇等人要對付的,乃是劉放。
劉放先是推薦司馬懿,但司馬懿一時之間趕不回來,曹叡又問,誰可以當副手。

當時懦弱無能的曹爽正好在一旁,劉放就說:「這個可以。」
曹爽差點嚇尿,劉放就偷偷跟他說:「不要怕,老子挺你到底。」

後面也差不多,總之就是雙方鬥智鬥時間,最終讓司馬懿與曹爽共同執政。

對於晉代人來說,當然不會有人說司馬懿是魏朝敗亡的原因。
千夫所指,皆是曹爽。

司馬懿是為了救國才站出來的。

但促使曹叡作下最後決定的,卻是劉放跟他的小夥伴孫資。
這時候我們稍微往回頭一點看:劉放是有模仿筆跡能力的人。

曹叡的詔書,更是多由劉放起草。

那你就可以注意到,不管《三國志》還是《世語》,登用司馬懿為輔政大臣,都是曹叡親面所授,童叟無欺。
而曹爽的上位,其實都來自於劉放孫資的弄鬼。

這還算是大家比較敢寫的部分。
不敢不能寫的是,繼承曹叡的齊王曹芳。

「齊王諱芳,字蘭卿。明帝無子,養王及秦王詢;宮省事祕,莫有知其所由來者。」
「齊王即位,以放、資決定大謀,增邑三百。」

決定大謀,增邑。
兩漢史書有個專有名詞,叫做「定策」。

決定新皇帝有功者。

東漢後期的皇帝多半有爭議,定策封侯者,多矣。
劉放孫資可不是因為幫推曹爽司馬懿增邑。(因為本來就有侯位,所以直接加給)
而是在秦王曹詢跟齊王曹芳兩人中,選定了曹芳。

沒有人知道,曹芳的身世由來。

魏朝的崩解,並不是從曹爽開始。
而是這個大漢王孫劉放開始。

曹丕為了成為真正的皇帝,「提拔」了中書省(不能說創立)。
也提拔了劉放與孫資。

其實就跟之前聊卞太后一樣。

這個魏王朝,從一開始就種下了滅亡的種子。
曹操跟曹丕,都忽略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

千秋萬世,不在於「我」。

秦始皇同樣沒有注意到這件事。

劉邦其實有。
劉秀也有。

千秋萬世,在於花花轎子人人抬。

一個朝代能長久,不在於帝王家多有能力。
若無陳平周勃,西漢在呂后之後,早已改朝。
若無陰竇鄧馬四大家,東漢也早就消失。

一個人,不能治理天下。

天下,是眾人的天下。
領導者應該做的,是維護眾人的利益。

那麼這些人就會保護你的法律,你的國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