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5|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嘉義設計展城美館:用一炷香走九華山地藏庵

「廟宇是一個地方的信仰中心,亦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間;廟宇的建築、工藝至信仰之文化資產更照見著一個地方的歷史與生活記憶。嘉邑城隍廟及九華山地藏庵歷史悠久,2021年逢嘉義設計展,策劃團隊大象設計 Elephant Design以「巡光」與「示藝」兩大主題,提出藉由一炷香的時間為觀看角度,「邀請觀眾循著燈光尋找、感受,並且認識鑲在逾百年歷史裡的傳統工藝與文化。
上篇,策劃團隊基於入廟出廟「龍門進、虎門出」的參拜方式,將城隍廟對應畫有蛟龍,垂掛於空中的燈籠象徵龍邊;地藏庵則對應地面製香,以如地上威虎之虎燈象徵虎邊。當觀眾從「龍門進,虎門出」便從點化為線與面,體現一座城美館的誕生。

嘉義人口中的「地藏王廟」

九華山地藏庵,舊稱北嶽殿,嘉義人又稱為「地藏王廟」。據九華山地藏庵的資料,廟宇的前身可追遠至與城隍廟約略同時期所設的邑厲壇。明清兩代,府、州、縣皆設有「厲壇」,由官方每年定時祭祀境內的無祀厲鬼冤魂。
而這間廟宇還有著一項重要民俗活動-「九華山地藏庵過爐」。該民俗儀式始於1946年,由九華山地藏庵和四大附屬團體:轎班會、音樂會、大鼓團與將爺會共同辦理,於每年農曆10月間舉行展。因此儀式保存完整,呈現著不同於農村地帶的過爐文化,因此於2021年被登錄為嘉義市定民俗。

巡光:依循光線認識百年工藝

抵達九華山地藏庵,第一個工藝品為象徵門、調、雨、順的門神,分別為哼哈二將與四大天王;第二件工藝品為藻井,其餘展件需循著腳下的觀展動線移動至地下一樓,一共有8件。
首先,繞過主視覺牆後的展件為清代鑄造文物「北壇梵鐘」與可重覆拆解組裝的「木雕顯絲轎」。北壇梵鐘為1917年清代的百年文物。鐘上落款「北壇」兩字,鐘頂雕飾為龍生九子的蒲牢。木雕顯絲轎製作年代為1920年,由木製構件組成,可重覆拆解、組裝,為地藏王菩薩出巡時的專用轎。
清代鑄造文物「北壇梵鐘」與可重覆拆解組裝的「木雕顯絲轎」
再往左側移動,迎面而來的是以幾何圖形透雕的「滿路異香爐」。香爐為鑄造而成,頂蓋有幾何圖形透雕,蓋沿以圓洞及波浪做裝飾紋路。下腹直腹接底,狀似斜邊盤形,香爐底部為圈足。
幾何圖形透雕的「滿路異香爐」
接著,是「神將頭」:謝將軍、韋陀尊者與伽藍尊者。韋陀尊者與伽藍尊者是地藏庵出代神將的代表。早期地藏庵將爺團分為三會,各自負責不同尊者、將爺出巡。范、謝將軍由「仁順社」負責,韋陀尊者與伽藍尊者則由「仁義社」負責。
「神將頭」:謝將軍、韋陀尊者與伽藍尊者
接著,走往廟宇大殿的方向,則是佇立於兩側的14尊以木頭雕刻而成的「什家將」,分別是文判、武判、什家將、牛將軍、馬將軍等,每一尊都是木頭雕刻而成。馬將軍與牛將軍為閻羅王的差使,駐守於奈何橋旁。牛將軍擁有如牛般的力量,手持鋼叉;馬將軍則有如馬匹快速奔馳的速度,手持槍矛,善於追擊惡人。
須特別留意的是,此區平常不對外開放參觀。若有到此,仍可以透過觀察看看神像的外型與城隍廟的什家將有何不同。

「示藝」展區:見證雲霄社區百年製香工藝

在城隍廟展區所介紹的是製作燈籠的工藝,在地藏庵所介紹的即是製香工藝。製作一支香,必須歷經鋸竹、剖竹、去青、剖片、切絲、到反覆曬香的過程。
鋸竹、開竹
去青、剖片、切絲
展花曬乾
在此展區所介紹的藝師一共有兩位,分別是邱錦雲和蔡增成藝師。邱錦雲藝師為嘉義目前最年輕的剖香腳工藝師,7歲開始與奶奶、母親學習剖香腳貼補家用,隨著技藝嫺熟,12歲成為了剖香角師傅,直到婚後才暫停剖香。
蔡增成藝師則從國中開始到高雄學習製香,從負責將線香裝袋開始逐步學習製香,並於1997年成立天誠香舖,至今仍堅持以天然材料製作線香。
剖香腳技藝發展的歷史已超過百年,在地藏庵附近的雲霄社區,由於地緣的關係,早期雲霄社區婦女為了協助家計,人人都練得一手熟練剖香腳技術,當地甚至有句俗話說「雲霄一年四季都開花,開香腳花」。
1999年,每年嘉義市內安雲霄社區發展協會皆會舉辦剖香腳表演活動,示範從鋸竹到製成香腳的過程,此活動也結合嘉義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鄉土教學內容,讓剖香腳這項技藝與歷史能夠被地方年輕世代所知。而每一年,邱錦雲藝師和蔡增成藝師也會參與剖香、手工製香的表演活動,讓更多人能認識這項傳統技藝。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平日工作忙碌,以非常緩慢的速度,分享沿途的所見所聞。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陳妍君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