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開始著手「新東糖廠」的訪調工作,準備資料的過程對於當代還存在的私人糖廠起了一些好奇,之前透過網路能查到較有名的就是新竹「寶山糖廠」跟台東「新東糖廠」,其餘的多是凋零在歷史中,只聞其名不見其影。
然而,今天在訪談間聽到受訪人提起與新竹「新生糖廠」之間的關聯,會後便以"新生糖廠"做為關鍵字搜尋,最先跳出來的是台南的「新南糖廠」。
「新南糖廠」的設立沿著幾段路徑,首先是創辦人楊良先生在1930年於龍潭地區創辦「龍潭製糖會社」;其次,楊創辦人於1952年在新竹地區設立「新生糖廠」並且在台南標得原「南化糖廠」後,設立了「新南糖廠股份有限公司」;接著於1957年,楊創辦人在南投埔里地區收購了「新高糖業股份有限公司」納入名下,其間歷經了二十餘年的兼併經營。
這位楊創辦人雄才大略做糖兼併購,透過長期規劃將糖業朝企業化發展邁進,「新南糖廠」到現在還在製作黑糖並深具使命感,在網路上招募員工的文案內寫道:老工廠新生命,未來將創造(類)咖啡文化,將黑糖應用體現在全世界!
而新竹的「寶山糖廠」則因不同的願景,選擇了不同的道路。「寶山糖廠」位於新竹縣新城村,昔稱「新城糖廠」,今名為「寶山糖廠」,與台南的「新南糖廠」是現今仍繼續生產製糖的極少數私人糖廠(應該是唯二,目前查不到其他還在製糖的私人糖廠)。「寶山糖廠」能供查找的資料就沒有「新南糖廠」這麼多,多半是些遊記或是購買經驗,FB的頁面也停在2017年後就未再更新,相對於「新南糖廠」力求新生命的未來,「寶山糖廠」似乎就凝結在舊時光裡,安靜的默默的製糖,也未再轉型成為觀光工廠等時下流行的型態。
在台東都蘭的「新東糖廠」,於時代變遷下並未朝向擴大企業化或是維持小型生產的路線,停產之後卻因為一群藝文工作者的先後進駐停留,開啟了糖廠咖啡屋"藝術家客廳"的精彩年代,雖與製糖再無直接相關,卻在糖業邊緣之外走出了另一道人文風景。那根曾經飄散著甜蜜香氣的煙囪,從磚造到包起了水泥,那株在三倉門口不及人高的小榕樹,已經變成了枝葉繁密的大榕樹,幾經颱風災害都還堅持矗立著。
時代改變著很多事物的樣態,所有的機緣巧合都可能是通往另一條不同想像的道路,誰也想不到,國家文藝獎得主、金馬獎得主、金曲獎得主,許多電影的取景,都蘭山藝術節、東海岸音樂季的舉辦,到現在台東必經的旅遊熱點等,都在停止製糖後的「新東糖廠」有了新的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