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有這麼一條記載,說曹操曾經夢見「三馬同食一槽」,故而很厭惡司馬懿。
所謂的三馬,指的是司馬懿父子三人輪流掌曹魏之權。
但整個就穿鑿附會到一個極致。
都別說這三馬沒有亡魏,司馬懿一堆兒子,曹操怎麼會認為,一定是司馬師跟司馬昭會跟爸爸一起「成大事」呢?
更何況,在《晉書》裡頭,直到曹操過世將近二十年左右,司馬昭才初次被記錄在史書上。
是的,曹操過世時,司馬昭差不多只是個十歲的孩子。
在曹叡過世前不久,由於司馬懿伐遼東有功,額外賜一子為爵。
長子司馬師是要繼承父親的,而司馬昭就這麼承父蔭領到了新城鄉侯。
在曹爽與司馬懿共同執政的期間,司馬昭開始當官,初為洛陽典農中郎將。
魏明帝曹叡晚年禁浮華,曹芳繼位,也展開養民生息之政。
司馬昭在這時候當典農中郎將,只要「遵照上意」,就能讓農民開心,也算是個爽缺了。
然而,名震京城的哥哥司馬師,不但先當上了皇帝近侍,又得領中護軍,實為青年派一大要角。
難道司馬昭只能一輩子種田嗎?
《三國志》幾乎不提,但其他史料上,卻呈現出司馬昭不愧為將門之後。
典農中郎將做得不錯,司馬昭先是同樣轉為散騎常侍,緊接著,在夏侯玄共曹爽西征,提拔司馬師的同時,也沒忘了拉司馬昭一把。
司馬昭被夏侯玄任命為副將,對蜀漢展開了他人生的處女戰。
當時魏軍大隊穿過秦嶺,抵達興勢。蜀將王平則施展了疑兵之計,讓魏軍不知該進或退。
夜裡,蜀軍發動夜襲,司馬昭只是躺在床上不動,任憑將士退敵。
不是這真的太唬爛了,跟司馬昭在後來高平陵之變的人設根本兩個人啊。
等到蜀軍結束這波攻勢,司馬昭就非常聰明的跟地頭蛇郭淮一樣,提出應該折返的建議。
《晉書》當然是寫曹爽接受了,趕快撤退,還差一點就被費禕封鎖了退路,真是還好有司馬昭。
基本上當時建議撤退的除了郭淮,司馬昭,還有曹爽自己的參軍楊偉就是了。
而提出這麼好棒棒建言的司馬昭,被拜為議郎。
唉,回來當這個比典農中郎將還不如的郎官,你跟我說他在戰爭中有功勞我都要吐了。
對曹爽政權來說,司馬昭不是個人物。
但他到底是司馬家人。
在高平陵之變中,司馬師親自率兵鎮守司馬門,也安排司馬昭帶人去「保衛二宮」。
二宮一般指稱東西宮,也就是太子跟太后的居所。
曹芳沒有太子,說穿了,司馬昭的任務就是看好郭太后。
這場政變中,郭太后的「真實」立場,很可能是傾向曹爽的。
只是被司馬家所挾。
在高平陵之變發生之前,姜維就已經開始騷擾西涼,更派人築城。
郭淮指揮平亂應戰,有些忙不過來,朝廷也是流水般的派出支援。
先是鄧艾,那時還挺菜。
再來陳泰。
在陳泰建議下,郭淮決定主動出擊,朝廷就派出了司馬昭,以安西將軍之職前去長安坐鎮指揮。
當司馬懿跟諸葛亮在西線大戰時,司馬昭差不多就是二十歲左右的年紀。
普遍相信司馬師當時應有隨軍,司馬昭就有點難說了。
郭淮等人主動出擊攻打蜀漢所建麴城,用說的是很快,實際也花了不少時間。
頗有乃父之風的司馬昭不想等了,主動出兵斜谷道,往漢中逼近。
嗯,照這套說法,姜維當時的撤退,除了鄧艾搶得先機,陳泰算無遺策,郭淮進軍神速,還得加上一個司馬昭圍魏救趙。
這是司馬懿最喜歡的兵法,但通常不會用上這個名詞。
圍什麼魏,他自己就是魏。
而這場大勝後,郭淮升車騎將軍,陳泰遞補上征西,鄧艾也賜爵關內侯,加討寇將軍。
司馬昭咧?什麼都沒有。
他馬上被調回許昌,改安東將軍坐鎮指揮。
倒也不是沒道理的。
這時候,司馬懿已經收到楚王曹彪與王凌合謀造反的消息,派人去查了。
找個信得過的「兒子」去坐鎮,也是合情合理又合乎邏輯。
相對來說,司馬昭在前一場戰役中,不過不失的可能性還是挺高的。
但說有建功是比較難啦。
你看,這不在王凌之亂中,司馬昭都督淮北穩定有功,增邑三百戶嗎?
接下來也展現出,真正願意重用扶持這個沒啥建樹的司馬昭者,可能不是司馬懿。
而是哥哥司馬師。
司馬懿過世,司馬師掌權,把淮南眾將都交由司馬昭都督,對抗進犯東關的吳軍。
輸得一塌糊塗。
朝廷輿論要求將軍們下台,司馬師則說:「是我的錯,削我弟弟的爵吧。」
司馬昭小小的鄉侯爵位就這麼掰了。
但他什麼也沒說。
隔年,吳軍進犯。
司馬師把東南戰區交給叔父司馬孚,要司馬昭再回西線對抗姜維。
司馬昭抵達長安,征西陳泰表示應該要去搶佔狄道,司馬昭說:「姜維一定是騙人的……反正你去吧,順便平幾個羌族再回來。」
別看司馬昭出道以來好像只會虛報戰功,不知道為啥,他看姜維好像還挺準的。
陳泰的部隊一到,姜維果然撤退。
這就是《三國演義》中,「困司馬漢將奇謀」的鐵籠山之戰了。
司馬昭到底有沒有去被姜維困?不知道。
但《晉書》說,司馬昭確實在擊退姜維後,平定了周遭羌族與涼州,得以復爵。
啊,在《晉書》裡面寫作靈州,畢竟這是唐朝人寫的。
其實,司馬昭這個人厲害的地方,不在於他多會演戲,或是多會打仗。
他就是一個能夠採納別人意見,能用人的人。
是漢高光武之資質。
曹操也有,劉備也有,孫權也有。
甚至曹爽都有。
在幾乎同一個時代,司馬昭為何比曹爽成功?
我想有一個小小的區別。
簡單說,司馬昭的人生,比較像劉秀,像孫權。
他們都有一個「超厲害」哥哥。
一般來說,男孩子是看著父親的背影長大的。
要到擁有一定的經驗跟年齡之後,才會萌生超越父親的想法。
但弟弟多半看著哥哥。
而且很快就會產生比較的心理。
想要像哥哥一樣厲害,不想像哥哥那麼爛……
哥哥,是弟弟的尺。
而像劉縯、孫策、司馬師這樣的哥哥,是弟弟的道標。
自然,毫不意外的,在隔年廢曹芳立曹髦的時候,司馬昭也得到了「定策」之功。
面對隨之而來的毌丘儉、文欽之亂,一開始司馬昭是負責鎮守洛陽的。
但聽聞司馬師病情加重,司馬昭就忍不住衝了出去。
進而造成了司馬家掌權以來最重大的危機:曹髦,打算就此外放司馬昭。
司馬昭跟傅嘏、鍾會合計,私下把大軍開回洛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鎮住場子。
曹髦無奈,只能加封司馬昭。
「位大將軍加侍中,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輔政,劍履上殿。帝固辭不受。」
所有的權位一口氣加上去,但司馬昭拒絕。
其實對照《三國志》,司馬昭應該只是拒絕「劍履上殿」的特權。
都說淮南第一叛,子虛烏有的可能性較高。
以至於司馬師沒能料到,毌丘儉等人會發動軍事政變,也是在情理之中。
但有了這個經驗,司馬昭還不處理處理,那也算傻了。
司馬昭傻不傻?挺傻的,都說是開國君主特質了。
上面說到的那些人「後來」才會變得疑心病很重。
曹操早年也是被人家叛好玩的。
而司馬昭,把負責荊淮戰區的大將王昶任為驃騎將軍,征東大將軍胡遵為衛將軍……
鎮東大將軍諸葛誕為征東大將軍。
這什麼意思?意思是諸葛誕就此成為淮南第一把交椅。
諸葛誕最近很紅,在毌丘儉之亂中直搗黃龍,又擊退吳國十萬大軍,斬將獻捷。
荊淮軍區向來有個問題,就是都督有三,意見經常不合。
司馬昭這一下化零為整,統一指揮,端的是非常大氣。
不僅東線,西線也在洮西會戰之後,簡化為以鄧艾一人掌管大局的做法。
比起司馬師,司馬昭上前線的經驗更多。
他擅長聽取眾人的意見,也知道人多嘴雜,眾怒難犯的道理。
司馬昭徵還前線諸將,最主要其實是怕這些人根深蒂固,手握士氣民心造反。
而同時,他也把九錫化整為零,要曹髦一件一件的賜給自己。
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這就是司馬昭。
即使如此,諸葛誕還是造反了。
這是淮南地區最大也最後的叛亂,更與東吳聯合,勢不可擋。
司馬昭選擇「御駕親征」,徵集青徐荊豫四州之兵,以及部分的關中兵力……
等等,司馬昭不是個大將軍而已嗎?
沒錯,司馬昭的選擇是,帶著皇帝跟太后,一起南下征討叛軍。
他當然知道,自己不去,此戰難平;留下皇帝,後方禍福難料。
挾天子以平叛,就說明了司馬昭的用心,以及他的擔憂。
戰事經歷九個月告終,順利平叛的魏軍將領,建議大開殺戒,震懾淮南地區。
而司馬昭下令,廢除京觀惡習,不以殺止戰。
淮南三叛,在歷史上被視為對司馬氏政權的反動。
但同時,也是晉朝開國君主傳說的開端。
三個月後,司馬昭進位相國,受封晉公,食邑八郡,加之九錫。
原本採三公制的魏朝,如今出現了一個新的「曹操」。
接下來司馬昭想幹什麼,當真是路人皆知。
但司馬昭拒絕了。
一共九次,司馬昭堅持不能上此「反叛」神壇。
他在等,他在看。
兩年後,此議重興。
這兩年間,司馬昭做了多少事,那得從更多魏臣傳中去找尋。
現在,我們只知道,在司馬昭給出回覆之前,隔月天子曹髦發動政變,失敗身亡。
司馬昭召集公卿,立燕王曹宇之子璜為帝。
隨即,再次提出「進位相國,受封晉公,食邑十郡,加之九錫」之策。
沒錯,還多了兩郡。
但司馬昭仍然拒絕。
前面提了三次,後面還有兩次。
六年間五論,司馬昭一邊幫自己造勢,一邊準備著打造無人能反對的時機。
滅一國,成一國。
司馬昭選擇的消滅對象,是他更熟悉的蜀漢。
魏元帝景元四年,十月,魏軍於劍閣與蜀軍僵持不下時,司馬昭終於接受了「進位相國,受封晉公,食邑十郡,加之九錫」的封賞。
十一月,鄧艾自陰平古道出,滅蜀。
十二月,表鄧艾為太尉,鍾會為司徒。
隔年正月,抓捕鄧艾,司馬昭親自點兵,準備征討鍾會。
前鋒抵達漢中,鍾會已被擒殺。
出發前,司馬昭將曹魏諸王集中在鄴城統一管理。
一切都在司馬昭掌握之中。
不論是蜀漢、鄧艾、鍾會,還是曹魏。
三月,投降的蜀漢後主劉禪抵達洛陽,司馬昭的滅蜀大計正式完成。
進爵為王,增邑至二十郡。
五月,司馬昭建議恢復先秦五等爵制,重新調整當前爵位領土。
追封司馬懿為晉宣王,司馬師為晉景王。
並改元咸熈。
十月,遣使威嚇東吳。
咸熈二年,五月。
「天子命帝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乘金根車,駕六馬,備五時副車,置旄頭雲罕,樂舞八佾,設鐘虡宮懸。」
「進王妃為王后,世子為太子。」
「晉國置御史大夫、侍中、常侍、尚書、中領軍、衛將軍官。」
一切的一切,就是當年曹操的魏王之國建制。
司馬昭精心設計,走上曹氏之路。
甚至,在三個月後,司馬昭便即過世,時年五十五。
把篡魏的重責大任,留給了他的兒子:司馬炎。
看到這裡,怕都要懷疑,司馬昭究竟是自然死亡,還是自殺。
在晉室宗廟裡,司馬昭的廟號,跟魏武曹操一樣。
都是「太祖」。
戰國,晉為魏分。
三國,魏遭晉篡。
新時代的序曲,從這個「複製曹操」的司馬昭身上,正式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