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4|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魏晉風雲-匈奴與慕容】

隨著吳主孫皓的投降,晉朝完成了天下一統的大業。
是嗎?

天下的定義,是什麼?

秦始皇滅六國,晉武帝一統三國。
漢光武帝鎮服群雄。

他們都達成了中國的一統,但並沒有成為天下的霸主。

中國歷史上,目前唯一一個真天子,只有漢武帝,劉徹。
劉徹不只是中國的皇帝,更是與草原帝國爭雄,真正自神話時代以來,唯一一個出身中國的東亞共主。

這個不斷擴張的「宇宙」,將會是晉武帝司馬炎的下一個課題。

而我們也必須認識一下,中國人此時面對的「宇內天下」。
首先,是兩漢以來,最為人熟知的匈奴。

匈奴雖然沒有被漢武帝消滅,但也被衛青霍去病兩大將打得支離破碎。
可以說,西漢武帝之後,匈奴帝國就已經崩解了。

一如漢末分三國,匈奴帝國主要崩解為「鮮卑」、「烏丸」,與「南匈奴」。
也就是「漢屬匈奴」。

漢屬匈奴,從漢宣帝時建立,也就是大家很熟悉的「昭君和番」所代表的事件。
以一個女子換取屬國,這買賣再合算不過了。

漢屬匈奴立場反覆,東漢光武帝劉秀甚至一度必須臣服於其下。
但隨著東漢結盟烏丸與鮮卑,又再次奪回了宗主國地位。

最慘的時候,匈奴人只能選擇加入鮮卑,或者成為東漢屬國。

當起東漢小弟的匈奴人,曾經初兵參與東漢討平黃巾之亂的戰役。
負責人則是當時單于的兒子,名叫於夫羅。

這個有玩過三國遊戲應該都看過的名字。

但於夫羅滯留於中國期間,他的父親遭遇到叛亂被害。
於夫羅請求漢朝主持正義,在中國境內新增了一個匈奴國。

等到董卓之亂,群雄並起,於夫羅其實也成為了割據群雄之一,與楊奉白波軍、張燕黑山軍合流。
曹操當然說他們是「賊」啦,不過楊奉張燕也曾「持有」漢獻帝當大官,於夫羅的行為,畢竟還是很正義的。

更重要的是,於夫羅反對袁紹。
最終,自然還是加入了曹操所舉的「大漢」旗下。

於夫羅死後,由他的弟弟呼廚泉繼任單于,並讓於夫羅的兒子「豹」為左賢王。
匈奴官制中,左賢王其實就是中國的「太子」。

漢朝建立之前,太子本來也是諸侯卿大夫之一。

不過呢,在那樣一漢各表的年代,呼廚泉也不是那樣安份。
後來就跟中原世族一樣,被留在鄴城當人質。

而曹操則將漢屬匈奴分為五部,都交給了「劉氏」。由「去卑」負責監國。
這些劉氏,不是正漢朝王孫,而是過去兩漢跟匈奴之間交流,所產生的「劉氏匈奴」。

老實說,匈奴人不太可能去追溯這個血緣,這些劉氏匈奴,更可能是像《三國演義》中,漢獻帝主動去追封劉備為皇叔類似的手法。

很有趣的是,呼廚泉被軟禁,立五部匈奴的時間,是建安二十一年。
是我們在《魏晉風雲》中考證,荀彧可能死亡的另一個時間點……

不論如何,「豹」也獲得了劉姓,但五部匈奴,並沒有成為拱衛漢朝的最後一道屏障。

畢竟呼廚泉仍是名義上的單于,身在鄴城的他,支持了曹丕的大業。
而劉豹也沒有任何的動作。

事實上,劉豹並沒有繼任為匈奴單于。
按《三國志》記載,曹芳正始年間的「匈奴王」,名叫劉靖。
劉豹則被改封為右賢王。

從《鄧艾傳》我們可以窺知,到了嘉平年間(高平陵之變後)劉豹有雄心,正在逐漸拓展自己的勢力。
鄧艾建議,「聞劉豹部有叛胡,可因叛割為二國,以分其勢。去卑功顯前朝,而子不繼業,宜加其子顯號,使居鴈門。離國弱寇,追錄舊勳,此御邊長計也。

之前有記錄的,就是曹叡青龍元年,南匈奴有叛,導致諸葛亮直出斜谷佔據五丈原,應該就是同一件事了。
也就是說,曹操所分割的五部,其實在底部運作下快要被劉豹統一了。

而鄧艾說,咱們再切一次,才是治理匈奴的長遠之道。

喔,有一個不知哪邊來的資訊,說劉豹在中平年間(西元188年)就來到漢地,所以超乎想像的長壽。
不過單以《晉書》而言,劉豹最早的記錄始於建安二十一年,其實是西元216年。

當時的劉豹年紀小,所以曹操沒有讓他負責匈奴,看起來也是合情合理的。
繼而在西元251年左右,可能四十多歲的劉豹,生下了一個歷史上十分重要的兒子。

劉淵。

由於《晉書》是唐朝人所做,「淵」是李淵的名,所以《晉書》只稱表字,為劉元海。

劉淵就是所謂「五胡亂華」的開端,消滅西晉的頭號功臣(咦)。
話雖如此,其實漢屬匈奴成為魏屬匈奴,夯不啷噹的也三四十年過去了。

等到劉淵七歲,受的也盡是漢人教育。
有匈奴血統的他人高馬大,武藝更是驚人。

不但曹魏司空王昶很欣賞他,下面的宗族才俊王渾也很樂意跟他結交,要自己的兒子王濟跟他拜把子。

曹魏將亡時,劉淵來到了洛陽,作為質子,更是深得晉王司馬昭喜愛。
等到司馬炎篡魏,王渾王濟父子甚至建議司馬昭,劉淵文武雙全,如果安插在伐吳部隊中,必然可以建功立業。

就連鮮卑造反,也有人推薦劉淵去「以夷制夷」。

但一律都被人勸退了。
就是那句千古名言:「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饒是如此,隨著西晉滅吳,征服四夷的議題將要浮上檯面之際,劉豹過世了。
劉淵終於還是回到匈奴,展開他再次令匈奴偉大的任期。

比起相當於中國內部群雄之一的匈奴,外頭的鮮卑,才是這段期間大草原真正的霸主。
鮮卑人先是隨著東漢大將軍竇憲征伐匈奴,得到大量的領土與人口。

東漢末年,又誕生了檀石槐這一代霸主。
在中國進入群雄割據的三國時代,鮮卑也幾乎同時展開了他們的戰國時代。

當時,一個名叫軻比能的部族長,差點就要統一鮮卑。
但最終仍遭卑鄙無恥的魏人刺殺。

軻比能的死,讓鮮卑再次混亂。
同時,曹魏也陷入了激烈的政治內鬥,以至於中國史料對於鮮卑這段時間的發展,就較為模糊。

首先要有的概念是,鮮卑此時是類似西漢大匈奴,不但統治中國北方蒙古地區,也包含了東北地區,以及過去的西域。
概略上可分為:東鮮卑,北鮮卑,以及西鮮卑。

東鮮卑首先看到「慕容氏」。
這一支鮮卑,在軻比能死後,響應了曹魏司馬懿伐遼東公孫之戰。

戰後,族長莫護跋拜率義王,封於棘城之北。
就是渤海灣的正上方,可說是替代公孫氏,做為曹魏東北門戶警衛。

莫護跋怎麼成為「慕容氏」?《晉書》有兩種說法。
一個是當時北方漢人流行「步搖冠」。

步搖冠的特色,就是會有一根像橫梁一樣的大簪子,吊著裝飾品。
走路的時候,那些裝飾品就會搖啊搖。

莫護跋覺得超帥的,就弄來戴。
那他問人家說這是什麼?漢人跟他說是步搖。
可老外學中文就有點口音嘛,讀著讀著就變成「慕容」了。

這說法幹話成份相當高,事實上步搖冠在中國,主要是女性的頭冠。
整體來講,充滿了貶義。

不過人家慕容氏後來怎樣也是北方一霸,當然也有自己的官方說法。
慕二儀之德,繼三光之容,遂以慕容為氏。

順帶一提,他們也稱自己是「有熊氏」之後,不論源起為何,持續使用慕容為國姓,這個說法還要靠譜一些。

事實上,率義王開始的三代,也沒有使用慕容這個姓氏。
一直到第四代的「慕容廆」……當時已經是西晉了。

慕容廆的父親因為戰爭有功,被正式封為鮮卑單于。
我覺得也是幹話啦,懶得查太細。
更可能是司馬炎稱帝時,幫這個手下鮮卑族率義王加官,讓他列席大典。

有一個鮮卑單于在,感覺不是很加分嗎?
四夷來朝誰敢嘴?

慕容廆長大之後,前去拜見了當時西晉的北方負責人,牧羊少年出身的張華。

張華就是西晉的劉備,專長是無敵的相人之術。
看到高大帥氣的慕容廆,很是欣賞,就賞賜他了一些高檔服飾……步搖冠的傳說,其實大概也是來自於此。

然而,不久之後,慕容廆的父親過世。
遼地的優秀傳統,就是叔叔要攝政一下。

結果這個叔叔居然派人刺殺慕容廆,阿廆只好逃命去了。

後來,當地鮮卑人推翻了這個叔叔,迎接阿廆回來,慕容鮮卑,也算是正式成立了。
不過才一成立,慕容廆就決定叛晉了。

為啥?因為慕容鮮卑,跟宇文鮮卑有仇怨。
而晉武帝司馬炎禁止他們雙方私鬥。

慕容部,宇文部,跟段部,就是東鮮卑的主體。
北鮮卑,則是以拓跋部為主。
西鮮卑,是乞伏部,禿髮部,跟吐谷渾三大部所組成。

吐谷渾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存在,按照記錄,其實他們的開國君主吐谷渾,就是慕容廆的哥哥。
後來因為雙方不合,吐谷渾才一路遷徙,最後在現今青海一帶落腳生根。

不過那已經是很多年以後的事了。
西晉初年的故事,說不到那裡去,大概知道一下有這麼回事就行了。

其實以漢人的邏輯來說,慕容宇文這些,就是「氏族」名。
所以在漢人史書上,會稱慕容廆為「廆」,稱劉豹為「豹」。

所以的所以,要判斷出他們從哪個時間點開始使用「氏名」,跟中國人一樣困難。

劉豹這個名稱,不能對比於劉備。
比較接近於項羽。

項族的羽。

相對來說,吐谷渾的全名,是慕容吐谷渾的可能性也非常低。
很有趣的是,吐谷渾的孫子,以爺爺的名字吐谷渾為姓,以父親吐延的名字為氏。

用中國邏輯來說真是公三小。
不過北歐其實就有這種命名習慣:以父親的名為Lastname。

地球上每個地區的文明進展不同。
古老的原生文明,經常能夠成為鄰近地區的借鏡。

當我們看過中國進展至兩漢的過程,就可以發現周邊民族借用中國經驗,在數百,甚至數十年間,完成中國花了上千年的進展。

而這種加速過程,也往往能夠讓新興國家在一定時間段內,超越積重難返,尾大不掉的原生文明。
這件事直到近代仍是如此。

日本的明治維新。
中國的二十世紀末大爆發。

沒有誰會是永遠的第一名。

但我們不能忘記的是,巨大的進步,必然帶來巨大的災害。
或者說,迫害。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