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踮起腳尖把積木堆得比自己還要高,調皮的小狗威利突然衝過來,把積木全弄倒了。這時,媽媽出聲提醒他得小聲點,因為「家裡有個小寶寶」。彼得看見媽媽正在搖籃邊照顧妹妹蘇西,可是那是彼得的搖籃啊!大人卻把它漆成粉紅色的給蘇西用。彼得離開房間,看到爸爸正在漆彼得的高腳椅,一旁還放著已經被漆好的嬰兒床,幸好彼得的藍椅子還沒有被漆!彼得趕緊帶著他的藍椅子、玩具鱷魚和小時候的照片,跟著小狗威利離家出走。他們走到家門前,決定要留在那裡,彼得想在藍椅子上休息一會兒,但是他已經大到坐不下了!媽媽到窗邊喊彼得吃午餐,彼得跟威利都假裝沒聽見,但卻偷溜進門捉弄媽媽,最後彼得坐在大人的椅子上,跟爸爸說:「我們來把小椅子漆成粉紅色的給蘇西坐吧。」
起先買這本書的原因是為了湊免運,在琳瑯滿目的二手書店裡瞥見熟悉的畫風,就速速結帳。因為家中已有《嗨!小貓》,同樣都是艾茲拉.傑克.季茲的作品,所以對於這樣的風格並不陌生。但其實《嗨!小貓》並沒有打動我,總覺得那故事有點平淡,又有點無厘頭,這次初閱《彼得的椅子》也有一樣的感覺,彷彿吃到調味清淡的菜餚,清爽健康但並無驚艷之處。
不過當咪咪拿出這本書邀請好好共讀時,我一念完書名,好好就說:「彼得……是不是《嗨!小貓》裡面那個彼得?」然後立刻從書架抽出《嗨!小貓》來比對。從好好的反應裡,咪咪才感受到作者為孩子說故事的功力,書裡那些小事和遊戲因為貼近孩子的生活,對孩子來說很有共鳴。好好的記憶力也讓媽馬驚訝,儘管他說不出作者姓名、說不出兩本書看起來很像,但是他應該記得那畫風和主題,我猜想也是因為這樣才讓他聯想到「那個彼得」。
彼得是個好孩子,從他對小狗威利的包容與照顧可以看出他的善良貼心,但當他看見那些原來屬於自己的東西一樣樣被拿走的時候,那種剝奪感還是難以承受。這可能是彼得第一次體會長大的失落,原來長大不是只有能力提升的喜悅,也有必須捨棄部分自己的痛苦。
作者對彼得複雜的心情輕描淡寫,字數不多,但是順著故事慢慢唸、細細揣摩,就會發現那是彼得說不出口的難過,正如無法以言語適當表達的幼兒,情緒如鯁在喉。像是彼得會小小聲說:「那是我的高腳椅/小床」來表達他的抗議,還有用「玩」來化解跟爸媽之間的尷尬和彆扭而不會多做解釋。
不過,有的時候孩子決定move on的速度也很快,只要先讓他們認清「事實」,他們就很容易接受,所以當彼得發現自己坐不下小椅子了,就願意把它送給蘇西。咪咪發現好好也是如此,只要把事實說明清楚,他多半就能放下,做出決定,然後繼續往前。
最近咪咪清出好好三歲前看的寶寶書,準備轉送給好好的小表弟。送出的前一晚,我特別選了《彼得的椅子》與好好共讀,讀完後再跟他說要把書送給表弟。「好好,明天要跟阿姨們吃飯喔!然後我們順便整理一些你小baby時候看的書送給弟弟喔!」
「不要!我不想送!」
「可是那些是你很小很小的時候看的書耶,而且你現在都沒在看了,你現在看的書都是字更多、故事更長的那種啦!你看彼得不是也把他坐不下的小椅子送給蘇西了嗎?」
「我不要送給弟弟啦!那些書又不會太小,我還是可以看啊!」
「⋯⋯」
媽馬被他堵得一陣語塞,有形的椅子可以明確比較出孩子體型的變化,但無形的故事卻很難向孩子解釋適不適合他的年紀呀!這回合媽馬失算了。
隔天一早,咪咪又再次跟好好溝通要把小時候書送給弟弟。
「待會吃完早餐,我們一起來整理要送給弟弟的寶寶書吧!」
「我不想送!那是我的書,我來決定!」
「待會讓你看看我挑出來的書,你看了就知道那些你都超久沒看了。」
帶好好進去目前堆放了許多雜物的房間,搬起地上那箱要送出去的書,準備把「事實」攤在他眼前。
「好好,今年夏天我們就要把這間改造成你的房間了,所以不能再放這麼多東西了,到時候放不下床的話,你就只能睡地板囉!所以我們要把這些寶寶書送給現在需要看的弟弟呀!」
「⋯⋯那好吧,就送給弟弟吧!」
「謝謝你,你好棒,是長大的大哥哥了,我們一起來跟這些書說再見吧!」
然後,我們打開箱子,母子倆席地而坐一同回味那些共讀過的小書,重溫過去說故事時有趣的梗,儘管好好不再被逗得咯咯大笑,但我更喜歡我們現在相視而笑的默契。後來,有幾本書被好好留下來,但是我尊重他的決定,因為他已經好勇敢了。
看完了最後一遍,我們一起把承載著溫馨回憶的書收進箱子裡,快要收完的時候,好好突然站起來揉眼睛,一邊說著「被什麼東西弄到了呢?」,他眼睛裡有點濕濕的,臉上的表情也怪怪的,連我看得都有點鼻痠,只能抱緊他,跟他說「謝謝你,你好棒,長大了」。
親子共讀小技巧:藉繪本溝通想法時,需掌握故事與現實問題的共同核心
繪本常是父母的教養幫手,透過故事來傳達重要概念,多半能讓孩子比較聽得進去。但是咪咪建議不要在共讀時間過度說教,如此便會失去閱讀的樂趣,也會傷害親密的共讀時光。
不過既然要溝通,就必須講重點,重點就是「故事核心」與「現實中親子必須解決的問題」之間的共通點,才能幫助孩子真正理解,甚至願意接受父母的建議,主動改變自己的行為。
題外話,親子溝通時可以多跟孩子談「事實」,儘管一開始的孩子情緒反應可能很激烈,但只要有父母陪著,情緒總會過去,而事實會被留下,改變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