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3|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向星雲大師學管理】佛教新媒體 藝術特展

【向星雲大師學管理】
作者:如常法師 佛陀紀念館館長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一個展覽的豐富性與完整性,必須透過研究才能展示,透過展示才能達到博物館公眾教育的功能。「佛教海線絲綢之路──新媒體藝術特展」,由蘭卡斯特教授作為學術策展人、新媒體藝術先鋒香港城市大學邵志飛教授(Jeffery Shaw)及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莎拉‧肯德丁教授(Sarah Kenderdine)同為技術策展人,加上我作為總策展人,來自四個國家、跨領域、跨時代的專業展覽人士攜手合作。
【團隊策展 佛教界的創舉】 我們的工作會議多達四、五十次,有時連續三天三夜討論,直到精疲力盡。然而愈花心力投入,愈發現內容的精采,整個展間都運用新媒體實是全球首見,這也是我將展期訂為五年特展的原因。當時蘭卡斯特教授跟邵志飛教授非常訝異,都覺得這是一個勇敢的決定。 這個展覽的亮點在於:一,全球首次將佛教海線弘傳的路線完整的展出;二,有完整的學術文本;三,透過新媒體的技術呈現;四,以展覽形式保存與弘揚佛教文化,全球首展在佛館。   策展團隊將展覽規畫為「佛教海線絲路」、「起源與弘揚」、「海上佛教地圖」三大單元,堪稱佛教界創舉。 蘭卡斯特教授的研究新發現,在展覽中,令人眼前一亮。諸如:佛教傳播的「大圓環」;豐富的畫像、雕像及建築,見證「佛法弘揚本在僧」的傳播軌跡;沿著海路弘揚,禮拜佛像成為主流修行模式;慈悲化身的觀世音菩薩,在沿海環線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海上佛教地圖」標示數以千計的重要佛教場所,呈現了珍貴古蹟及絕美建築。 記得有一年我到大英博物館參觀,看到整座阿瑪拉瓦提佛塔(Amaravati Stupa)在現場展呈,當時我心想,如果有一座印度佛教鼎盛時期的佛塔,珍藏在佛館,那必然是鎮館之寶了。然而當我第一次走進三六○度全景視覺的《海上佛教地圖》,我非常震撼,因為循著海路由印度出發,經斯里蘭卡、緬甸、印尼、泰國和柬埔寨,最終抵達中國,我看到的不只是佛教最古老、最重要的桑奇大塔,還有阿旃陀石窟、斯里蘭卡無畏山佛塔(Abhayagiri Vihara)、印尼婆羅浮屠佛塔、泰國素可泰的大城、柬埔寨吳哥窟考古公園等等,這些世界文化遺產,全部都來到我們面前。
【研究傳播 承續弘法使命】 東晉的法顯大師(337-422),是中國第一個西行求法,經由陸路前往再取道海路返國的僧人,可說是全世界最早的「背包客」。法顯大師把在印度及斯里蘭卡求得的經典翻譯成中文,其中涵蓋比丘和比丘尼的律儀規範。 公元五世紀的法顯大師將比丘尼戒律帶回了中國,而廿世紀在中國出家、在台灣弘法的星雲大師,一九九八於印度菩提伽耶傳授三壇大戒,把比丘尼戒法傳回印度,因緣獲得佛陀真身舍利,而啟建了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而有「佛教海線絲綢之路──新媒體藝術特展」。這其中一千六百年浩蕩的時空因緣,想來真是非常奇妙、非常殊勝。 大師曾說:「現今社會成長迅速,科技發展一日千里,『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趨勢。」因此,佛光山相當重視數位科技、新媒體弘法等運用,透過研究與傳播讓文化得以保存,這正是本次展覽重要的價值與意義,更是佛館作為一個國際博物館,在公共教育上的使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