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6|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雜談│當代迷因文化亂象(下):當代的無力感

在上篇文章「雜談│當代迷因文化亂象(上):迷因的由來」裡面提到了迷因與梗圖的差別、當代迷因文化似乎愈發失控、最後說到了「諷刺文化」早就存在了。接著我們將從「迷因的特性」、「喜劇的構成」這兩大因素來剖析當代迷因文化之亂象吧。(gogogo~)

迷因的特性

特性一:用幽默反映議題、引起反思
首先迷因一定是幽默的。
從「諷刺短漫」、「梗圖」到現在的「迷因」,都是以幽默包裝嚴肅的時事議題。如果從學術的角度分析的話,可以解釋成「用幽默化解傷痛」。很多社會議題都是艱澀敏感的,批評某個價值觀或某個政治人物,若不帶點幽默,容易會造成社會的分化。因此包裝成幽默的迷因不僅能點破思考盲區,反映社會議題,更可以打開溝通的契機,進而產生更多對話,並引起反思。

特性二:認同感
迷因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可以想像成迷因就是自己網路名片、當你按讚或分享了某則迷因,代表你認同這則迷因背後反映的議題,或是喜歡以如此幽默的方式談論議題。並且迷因是具有「歷史性」的,某些迷因只能引起少部分人的共鳴,是因為它背後可能牽扯到某些現實事件,只有關注的人才可以理解相關笑點與歷史出處。所以當別人懂你分享的迷因並按讚時,可以解讀成「你們看過一樣的東西,並且認同彼此」。
例如若你沒看過《彩虹小馬》,不曉得《彩虹小馬》的歷史以及造成的社會現象,那你就不會對以下迷因產生共鳴。
因《彩虹小馬》原本是設計給給兒童看的節目,沒想辦播出後吸引大量成年人觀看,並造成風潮。
因《彩虹小馬》原本是設計給給兒童看的節目,沒想辦播出後吸引大量成年人觀看,並造成風潮。
或是你對《寶可夢》沒那麼了解,你也不會理解這個迷因。
1999年動畫播出小智答應比雕辦完事後就回來接它,如今2022年了,小智卻再也沒去找過比雕。(幫比雕哭)

特性三:成本低、傳播力高
現今人手一台手機、且網路上有各式迷因生產器,因此製作迷因的難度與成本相較過去變得非常容易。其次,社群媒體的發達加強了迷因的傳播力。最後,當代人們閱讀習慣早已改變,對圖像、影片、短影片的吸引力早大於文字。以上三點造就迷因「成本低、傳播力高」的特性,讓迷因成為網路上快速傳遞某種價值觀的最好利器。

附加特性:公共參與、打擊假訊息
唐鳳政委曾說過「迷因工程是對付網軍的好辦法」,在廣大的網路世界中,面對各式各樣的假消息與網軍,要傳遞正確的資訊顯得相當困難。可唐鳳認為可以提倡「迷因工程」來解決問題!事實上比起使用繁縟的公文、公告、政府文宣,還不如將正確的資訊製作成迷因更方便傳播。透過幽默降低閱讀難度,並且依靠網友的創造力不斷二創、三創,正確的資訊就能有效的傳播出去,達到全民參與!
另外,若某則假訊息成為迷因被快速散播,也會因"快速散播"而被世人發現,就能更快、更有效的闢謠,提供正確的資訊。並且還可以製作迷因來矯正視聽,利用迷因的諷刺性,讓民眾發覺原來某則訊息是假消息,進而達到打擊假消息的功用。常使用社群媒體的迷因愛好者,間接成為網路資訊守門員,形成社群行為的實踐,有效打擊假消息。

喜劇的構成:優越感

聊完迷因的特性,接者來聊聊造成迷因文化產生亂象的主因─優越感!
所有笑話能夠成立,都必須建立在「優越感」這個原則之下。我們為什麼會覺得好笑,都是因為產生了優越感。例如我們看到「一個"紳仕"走路十分笨拙、喜歡美女還經查被警察追」,我們會想笑是因為紳仕應該是很高尚的,若滑稽笨拙的紳仕會讓我們瞧不起,進而發笑。
卓別林曾說過「給我一個公園、一個警察、一個美女,我就能讓人大笑」
另外知名的脫口秀節目《博恩夜夜秀》裡,經常嘲諷各式時事議題的單元「欸」,當然也利用了這種優越感來讓觀眾大笑。
節目中博恩扮演(?)看透一切的知識分子,嘲諷各式議題,深受年輕世代喜歡。
以戲劇原理來看的話,觀眾如果是從上往下看表演者,就會產生「優越感」的心理暗示,有助於喜劇的演出;悲劇反之亦然。某方面來說低頭看手機內的影片恰好助長了迷因文化(?)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嘲諷、醜化政治人物會覺得好笑的原因,因為我們"能夠"這麼做,這讓我們產生優越感,而政治人物如果反過來告我們就顯得很小心眼,也不好笑。這也是《狗屎寫手》、《炎上》會引發熱議的原因,因為原本揭他人瘡疤或辱罵他人是不可為之的事情,但用幽默與諷刺包裝後,可以對大咖、明星、網紅(權力關係較高者)開玩笑,讓閱聽人產生優越感。試想一下,如果《炎上》的來賓是弱勢者,那這一切都變得不那麼好笑,甚至有點缺德了對吧。
其中最踩在社會道德觀邊緣的笑話,就是所謂的「地獄梗」,所以若地獄梗說得不好,就很有可能被炎上了。

回到正題:迷因失控的真正原因

前面講了這麼多,終於要說說這個「優越感」如何讓迷因逐漸失控。
我認為當代因各種原因,導致人們對生活失去掌控權,像是貧富差距導致的低薪問題讓人們窮忙、高房價導致的居住正義問題讓人們產生「無根」的恐慌感、高度都市化讓人失去了對與自然的連結、敵國的危脅導致過往喜愛的明星背叛自己(感受上)、政治人物在質詢時秀智商下線與作秀讓人民憤怒...等。
這讓人們對生活充滿「無力感」,而「迷因」正是這一切的救星!雖然無法立刻改善薪資結構,但總能嘲笑它吧!雖然無法立刻改變政治,但總可以多酸兩句吧。幽默且諷刺的迷因正式當代人心理健康的最佳良藥,多看、多分享都有助於排解生活的苦悶與絕望。
但,凡事都物極必反,一定也有人非常沉迷迷因,為了提升自我的優越感,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一味嘲笑其他事物來顯得自己很幽默,漸漸地變成了不在乎他人感受的人,嘴裡說著「不喜歡不要看阿」、「這是我的言論自由」,實際上就是在傷害他人,這些都是自卑與消極在作祟。最終網路上就充斥的品質參差不齊的迷因,而素養低下的迷因又占大多數,導致溝通的失衡與失效,失去迷因原本良好的特性,只剩下自嗨與自溺互相取暖,這就是迷因失控的真正原因!

所以「梗圖、迷因、地獄梗、脫口秀」錯了嗎?
那這種嘲笑文化有道德標準的嗎?應該被道德審查嗎?老實說我也不知道。
首先要知道「道德」本來就是個浮動的「社會默認價值觀」,如果某個價值觀是錯的,但社會卻默認了,那這個道德標準本身就有問題─例如女性不能有投票權,或是販賣奴隸是正常的...等。
而迷因本就是為了反抗這些價值觀而存在的,用幽默包裝嚴肅議題,用幽默衝撞現行價值觀、道德觀就是迷因的特性。梗圖之所以有梗,就是我們知道它用了某種幽默的梗去轉化了某些很嚴肅的東西,在嘲笑的同時反思現狀。所以很難說誰的道德標準是對的,誰的道德高尚到能夠去審查其他人。
我認為迷因文化並沒有錯,因為不論是迷因、梗圖或諷刺短漫我都愛看,自己有很有多戲劇作品都很愛引用這些內梗(有看過我執導的《騷人》的朋友就可以懂)。
我覺得這一切都只是笑話說的不好的緣故,我個人不覺得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能做成迷因。一個擁有明確標的、精準點出現實的荒謬、且十分幽默的迷因,就是個好迷因;反之論點不明確、無法精準反映議題、甚至只是為了滿足自我的優越感而單純嘲笑他人的迷因,就是個不好的迷因。
很多炎上事件就是這樣發生的,也許講話的人沒有傷害他人的意思,但因沒有精準抓到現實背後的荒謬性與幽默感,造成被嘲諷的對象產生「講者自以為很幽默的在歧視、傷害他人」的感受,進而產生憤怒。就跟這張迷因一樣(請看上篇文章)。

如何改善?

網路本就是自由的空間,任何東西存在在上面都不奇怪(但網路上的犯罪行為是不被允許的喔!)。另外我們也無法限制人們製作劣質迷因,也不可能時刻審查。所以到底是誰讓網路空間逐漸失控的?就是我們這些「按讚、留言、分享」的閱聽人,你我的這些行文讓這些素養低下的迷因傳播出去,是我們自己讓這個網路空間變亂的,然後才在怪別人,是我們的錯...
最有效制止劣質迷因在網路上橫行的方法就是「不按讚、不留言、不分享」,迷因就像病毒一樣會快速傳播,可也像病毒一樣只要停止接觸,自然會因沒有宿主而死亡。只能盡可能地提升自己的素養,盡量轉傳優質迷因,拒絕留言與分享劣質迷因,做一個有素養的閱聽人,讓我們一起打造一個良善又幽默的網路空間吧~
————————
————————

聯絡資訊
————————
▰ 追蹤歐摩訂閱「歐摩的垃圾山」專題,可隨時獲得最新的消息。
▰ 成為垃圾山的居民是你最ㄅㄧㄤˋ的選擇!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