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四日玄武門事變後,李建成既已被殺,高祖李淵只好同意蕭瑀和陳叔達的建議。六月七日,下詔立世民為皇太子。詔文說:「皇太子世民夙稟生知,識量明允,文德武功,平一宇內,九官惟序,四門以穆。朕付託得人,義同釋負,遐邇寧泰,嘉慰良深。自今後軍機兵仗倉糧,凡厥庶政,事無大小,悉委皇太子斷決,然後聞奏。」所謂「付託得人」,未必是由衷之言;但充分肯定秦王世民的「文德武功」。至於規定今後軍國庶事,不分大小,一律先由皇太子處決,也就是表明李世民實際上開始執政了。過了幾天,李淵又提出:「朕當加尊號為太上皇。」表示了要提早退位。八月,制傳位於太子,李世民正式即位於東宮顯德殿。次年正月,改元「貞觀」,開創了「貞觀之治」的新時期。
唐太宗執政之初,難免秋後算賬,當初東宮聯合齊府,京城裡有眾多黨羽,地方上也有不少支持的勢力。玄武門之變後,東宮、齊府餘黨紛紛逃亡,對於東宮和齊府的勢力,李世民開始是實行高壓政策。建成的兒子和元吉的兒子,接連被殺。當時「諸將欲盡誅建成、元吉左右百餘人,籍沒其家。」諸將這也是迎合了李世民的心意。唯獨尉遲敬德堅決不贊成説:「罪在二凶,既伏其誅;若及支黨,非所以求安也!」不擴大打擊面,確實是安定政局的重要策略之一。李世民後來同意,「下詔赦天下。凶逆之罪,止於建成、元吉,自餘黨與,一無所問。」可是,一些地方並沒有認真執行上述規定,李世民於七月重申:「六月四日以前,事連東宮及齊王,十七日前連李瑷者,並不得相告言,違者反坐。」採取這寬大政策,消除敵對,穩定了部分人心。
李世民殺兄奪嫡,在封建社會難免要遭到道德上的譴責。唐太宗即位不久,為了消除玄武門之變在倫理道德方面的不良影響,特地追封建成為息王, 諡曰「隱」,元吉為海陵王,諡曰「剌」。按照《諡法》:「隱拂不成曰隱。不思忘愛曰刺;暴戾無親曰刺。」這做法既可以申明玄武門之變的正義性,又能表示唐太宗的仁愛之心。以禮改葬的那一天,唐太宗在千秋殿西邊宜秋門痛哭致哀,並以皇子趙王李福為建成後嗣。
接著太宗對東宮府中傑出人才大膽任用,最有名的當推原太子洗馬魏徵。玄武門之變後,太子黨人紛紛逃亡,魏徵卻依然故我。有一天,李世民嚴厲責問:「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關係呢?」在場官員個個畏懼不已,魏徵泰然自若,從容應答:「皇太子若從臣言,必無今日之禍。」李世民一聽,轉怒為喜,倍加器重,封他為詹事主簿,負責東宮詹事府的審計和監察的官員。後改任諫議大夫,步步高升。貞觀六年,在九成宮丹霄樓的賞月夜宴上,唐太宗滿懷喜悅的説:「魏徵往者實我所讎,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慚古烈?」
朝政上,在貞觀三年二月,以房玄齡為尚書左僕射,杜如晦為尚書右僕射,李靖為兵部尚書,魏徵守秘書監,參預朝政。貞觀時期,尚書令因唐太宗從前擔任過,故再也無人拜為此職。尚書左、右僕射就是尚書省最高長官,即左、右宰相。「至於台閣規模,皆二人所定。……蓋玄齡善謀,如晦能斷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國,故唐世稱賢相,推房、杜焉。」
玄武門之變後僅僅兩個月,李世民在當年的八月八日即帝位。李世民殺死兄弟、掌握實權之後,父親高祖還在,他大可當一段時間的太子,但他卻沒有那麼做。李世民為何要急著登上帝位?因為那時候正好北方局勢緊急,突厥進犯中原,李世民不得不速做決定。突厥(東突厥)自隋文帝在位的後半期,從啟民可汗開始,就歸附於隋朝,與隋朝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但是,啟民可汗一死,兒子始畢可汗成為突厥君主,正好也是隋末動亂的時代,雙方的實力逆轉。前面的文章曾經提到大業十一年(西元615年),隋煬帝在雁門(今山西省内)被圍困,好不容易才逃脫,這個事件就是發生在該時期。隋末在華北各地各據一方的群雄,幾乎都與突厥保持著良好關係,或者是聽命於突厥,例如竇建德、劉武周、薛舉等人,都以不同的形式和突厥往來。
當初的李淵也和群雄一樣,是在突厥支配的影響圈内。李淵在太原舉兵,就是在突厥的支持下進行的。當時突厥曾借給李淵一千匹馬與兩千騎兵,名義上是補強唐的兵力,目的在於監視他的行動。唐軍占領長安之初,給予突厥土地並歲貢物品做為報酬,還容忍突厥的掠奪行為。但當唐朝完全控制了長安,雖然一邊以低姿態處理突厥的問題,一邊卻已展開統一中國行動,等到突厥發現情勢不對時,唐已經成為唯一能與突厥對峙的勢力了。唐朝一旦統一中國,突厥的立場瞬間變得不利,不能再像以前一樣操控唐朝了。
從始畢可汗、處羅可汗,到其後繼者的頡利可汗的時代,頡利可汗從武德七年(西元624年)開始,率領十萬騎兵嘗試南進,在武德九年逼近長安。這是因為看到唐朝因玄武門之變而動蕩不安,採取的軍事行動。然而李世民為了化解危機,決定親自站在最前線迎戰,所以才在八月初便倉促即位。突厥大軍出現在渭水的便橋(西渭橋)之北,太宗聞訊立刻率領六名重臣前往便橋,隔著河水大聲斥責頡利。頡利驚訝於太宗親自前來,又見到太宗身後陸續趕來的壯大軍容,不禁感到恐慌,當下便在橋上與太宗言和,速速退兵了。這是太宗即位後的第一項重大的外交功績,表面上好像只是一席話就讓突厥退兵,其實背後也有諸多 因素。太宗早就知道突厥有意來襲,所以已經準備好制敵的策略,而頡利也知道雖然可以對唐施壓,但是長期對峙的話,自己也終將無法像以前一樣控制唐朝。至於隔著渭水,只憑一席話就退敵的事蹟是否真實,雖然有點小說的情節,但是新皇帝一登基就解除危機,確實讓太宗因此穩固國內的人心。
太宗當然也不是省油的燈,回來之後便開始研議如何充實軍備,貞觀三年冬,趁著北方連年大雪,家畜大量死亡,人民陷入飢荒之際,派遣李靖、李勣(音績,李世勣)等主將攻打頡利。貞觀四年(西元630年)二月,頡利被擄,被帶到長安的頡利可汗後來抑鬱而終。突厥的滅亡,帶給其從屬的各民族君長相當大的衝擊,他們對即位才三年半就消滅北方強國的太宗感到驚奇與佩服,預感唐朝將在未來成為(包含遊牧世界在內)世界的中心,經過商討之 後,決議推舉太宗為位於諸族之上的「天可汗」,身兼中國皇帝與遊牧世界的天可汗,李世民可以 說是中國史上第一人。太宗的貞觀治世就在突破第一個難關之後開始了。接下來太宗要做的事情,就是調整統治體制,讓經過長久戰亂,身心俱疲的老百姓有安定的生活,這就是後世所知的貞觀之治起點。
貞觀之治膾炙人口的一大因素,是由吳兢於唐玄宗開元年間所寫的《貞觀政要》,內容是唐太宗與大臣之間的對答文集,以君臣之間的具體對答,來闡述君臣應該有的態度和政治的要項。綜合來看本書的主旨,是為君者應該傾聽臣下的意見(諫言),遵守節度,施行寬容的政治;而為臣者應該公正清廉,不畏權威地提出意見,為正確的政治理念服務。
當然,唐太宗有時免不對直言進諫的魏徵發火。貞觀六年三月,一次罷朝後,太宗大罵道:「會須殺此田舍翁。」長孫皇后忙問對誰發怒,太宗答:「魏徵每廷辱我。」長孫皇后馬上退下,不一會兒穿著朝服出來,恭賀太宗:「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明之故也。妾敢不賀。」這幾句話相當高明,既肯定了魏徵的剛直,更頌揚了太宗的英明。太宗一聽,由怒轉喜。長孫皇后死於貞觀十年,年三十六。隔年,十四歲的武則天因貌美而入後宮,封為五品才人,唐太宗賜號武媚娘。武氏本名無記載,為唐開國元勳武士彠(ㄏㄨㄛˋ)次女,母親楊氏是武士彠繼室,祖籍并州文水縣(今山西省文水縣)。據《太平廣記》記載,武士彠看準時機,做了木材商人。當時是隋煬帝統治時期,隋煬帝也大興土木,特別是修建東都洛陽,武士彠藉此發跡。但中國古代的商人是最下一等的職業,靠買賣來賺錢,自己不生產任何東西,當時人們認為這是投機取巧,對商人曾經有過很多歧視性的政策,所以只富不貴,雖然有錢,可是社會地位並不高。武士彠不願意當一個有錢的員外,他還要改變自己的身分,經過一番考慮,武士彠決定從軍。從軍大概是科舉制實行以前,寒門子弟最主要的起家途徑了,因為從軍不需要家世背景,只要身強體健,打仗不被殺死就好XD,此外,打一場勝仗後,就可能得到提拔。武士彠花點錢買了一個小小的軍官,官職的名稱叫鷹揚府隊正,是隋朝府兵制體系下最基層的軍官,大概是排長。就在這任職務上,他結識了自己一生中貴人,後來大唐帝國的開國皇帝李淵。
隋煬帝大業十一年(西元615年),李淵奉煬帝之命討伐叛軍,路過武士彠當官的地方,就宴請款待李淵,賓主盡歡,給李淵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是,李淵隨即就離開了。又過了兩年,大業十三年,天下大亂,群雄都預感到隋朝將亡,而當時的隋煬帝,正在江都(就是現在的揚州)巡遊,隋煬帝就派李淵擔任太原留守,防守整個北方地區。李淵到了太原以後,想起了武士彠當年的熱情款待,提拔他當行軍司鎧參軍,掌管武器兵仗。武士當上行軍司鎧參軍之後,跟李淵的來往就頻繁多了,他很快就發現李淵這個人雄心勃勃,想趁天下大亂當皇帝。頂頭上司圖謀造反,武士彠經過一番思考和權衡,他決定力挺李淵。力挺當然得用行動表現出來,武士彠傾盡家私,舉族從軍,把萬貫家產都獻給李淵。李淵稱帝後,武士彠成為三品的工部尚書,主管工程水利建設
在武士彠當工部尚書的時候,夫人一病不起,中年喪妻,這時唐高祖李淵親自做媒,選中了楊氏。楊夫人是隋朝四貴之一楊雄的姪女,楊達的女兒。晚婚的楊夫人生育能力頗為了得,四十多歲還一連生下了三個女兒,二女兒就是武則天。其實「則天」二字,並非她的本名,而是她晚年退位之後,新皇帝李顯給她的尊號「則天大聖皇帝」中的前兩個字,去世後,諡號「則天大聖皇后」,到了玄宗天寶年間,又追尊為「則天順聖皇后」,但是無論怎麼變,「則天」這兩個字一直保留著,成為唐朝人對她的一個基本評價。這個評價非常高,什麼是「則天」?《論語》說「惟天為大,惟堯則之」。「則天」就是取則於天,取法於天。但這畢竟是尊號,不是名字,她當皇帝前後,為了製造輿論,曾經給自己取了個名叫「武曌(ㄓㄠ ˋ)」。這個「曌」字是她新造的,意思是「日月當空」,說自己像太陽和月亮一樣普「照」萬里江山,這時她已經六,七十歲當皇帝前後的事情了。而「武媚娘」也不是她的本名,這是唐太宗給她的名字。在入宮之前,武則天小時候的名字,史書上也沒有明確的記載。
前文提到武士彠當三品大官,一家生活應該很愜意,但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貞觀九年(西元635年),唐高祖李淵因病去世,武士彠得知舊主的死訊,心裡非常悲痛,沒多久也因病身亡,享年五十九歲。新寡的楊氏夫人帶著三個女兒扶柩回到并州老家。家道中落,楊氏母女回到家鄉後,生活並不如意。光陰荏苒,一晃眼武則天已經長成十四歲的美少女,武則天生得「方額廣頤」,寬闊的額頭,豐滿的下巴,在唐朝,方額廣頤本來就是美人的標準之一,楊夫人看著女兒豐麗的小臉,也開始動起重振家風的念頭,於是便請她在宮裡的妃嬪,開始在太宗耳邊說武則天的美貌,後來太宗就決定徵召她進宮當才人。雖然進宮是媽媽的意思,但真的要離別時,難免淚濕衣裳,此時武氏大器的向寡居的母親楊氏告別時說:「見天子庸知非福?」
皇帝的大老婆,叫皇后,皇帝的小老婆們也就是妃嬪,也是分等級的,並且每個職級都有固定的員額。第一等叫妃,有四人,為一品;二品的嬪,共九人;第三等是婕妤,九人;四品的美人,也是九人;再往下就是第五品的才人,還是九個人。進宮是好事?還是壞事?這很難說,十四歲的武則天,進宮就封為五品才人,確實是很榮耀的事情。可是「後宮佳麗三千人」,皇帝身邊的女人很多,真正能夠得寵的人卻寥寥無幾,所謂「三千寵愛在一身」的中獎率很低,大部分妃嬪都是寂寥一生,獨守空閨,武則天的堅強、勇敢與愛出鋒頭,不能吸引唐太宗,於是在太宗任內,武則天確實是沒得到太宗多大的注意,但是武則天卻能夠扭轉自己的局勢,在太宗晚年疾病纏身的時候,她運用手段,吸引了唐太宗的兒子李治,也是後來的高宗。就是這個年輕的太子,後來給了武則天機會,讓她的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而她命運的改變,也改寫了中國的歷史,成為唯一的女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