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0|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讀書]司馬遼太郎,《宛如飛翔》

    《宛如飛翔》是最近在看的司馬遼太郎的著作,長達九冊。原本打算整理一下目前所登場的人物,但發生了意想不到的問題,因此暫且將其記錄下來。
    但嚴格說來,臺灣並不是清朝的國土,應該說是殖民地吧。······漢族的遷入始於鄭成功時代,福建人、廣東人尤多。到了清統治時,漢族已增至二百五十萬人······
    --司馬遼太郎,《宛如飛翔(肆):創設私學校》(臺北:遠流,1996),206。
    這是司馬遼太郎為牡丹社事件(1871年)的發生所鋪陳的背景。介紹臺灣,介紹為什麼會發生牡丹社事件。請先思考一下上引的這段話,再接著往下讀。 以下防雷。
    讀完這段以後,「漢族的遷入始於鄭成功時代」這句話一直讓我耿耿於懷。荷蘭時代以前甚至更早不是就開始有零星的漢人遷入了嗎?不是還因而發生了郭懷一事件?難道是寫錯或是編輯校稿失誤?懷著這些問題,我把書頁拍下來傳給幾個朋友,得到了幾個不同的答案:
    1. 這很正常。
    2. 沒人審稿?
    3. 漢人「大量」來臺的確是自鄭成功時期開始。
    大概有這三類的答案,2跟我最初的反應類似,3是文意解讀的不同,1則是最讓我意外的(但也沒那麼意外)。會得出2或3這兩種結論的原因比較常見,所以來分析會得到結論1的原因。
    首先是「漢族的遷入始於鄭成功時代」,這句話本身有問題嗎?的確有,但是是「在我看來」有問題。那麼在誰看來會很正常呢?至少就有三個人看來會很正常,一個是作者,一個是譯者,第三個是編輯。
    為什麼他們看起來很正常?因為他們三個身處的時代,跟成書的時代相同,而跟我身處的時代不同。作者司馬遼太郎生於1923年,1996年過世。這本書的日文版完成於1975-76,中文版出版於1996,距今約20-40多年。而類似「漢族的遷入始於鄭成功時代」這樣的認知是當時普遍的觀點。究其原因,應該是因為當時對臺灣歷史的認知,主要來自於中國方面的記錄。而與鄭氏以前相關者,自然付之闕如。臺灣史學研究在解嚴以後才開始,而發展至較具規模及系統性,則是在大約在近30年來的事。也就是說,在日文版成書時,對臺灣歷史的認識還十分淺薄,而在中文版出版時,臺灣史的研究也才正要開始發展。再者,95課綱推行後,才有了認識臺灣歷史篇,那也是我們這一代人對臺灣歷史認識的基礎。這些時代背景的原因,形成了我讀到「漢族的遷入始於鄭成功時代」後的違和感。可以說這樣的違和感是來自於兩個不同時代的衝突吧。
    以上是在給出答案1的人引導之下,與其討論得出的結果。
    但有另一件困惑我的事。以上所說的結論,我都知道並且理解,為什麼我一開始沒有得出一樣的結論?
    我想或許是因為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句話的對錯,而忽略了去探究背後的脈絡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放在這裡的是一些過去、現在的,細細碎碎的低語呢喃。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