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有一個知名的命題「看不見的手」,在經濟的世界裡,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影響市場的價格與動態,而我們每日接觸的巨量資訊裡,會不會,也有一隻或多隻看不見的手,在決定我們看到的世界模樣?
電影《不要抬頭看》是去〈2021〉年年底Netflix上映的科幻片,集結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珍妮佛.勞倫斯、凱特.布蘭琪和梅莉.史翠普等好萊塢多位大卡司共同主演,獲得今年度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原創配樂、最佳剪輯四項提名,主要在講珍妮佛.勞倫斯所飾演的密西根州立大學天文學博士生凱特.狄比斯基發現了一顆彗星,即將在半年後撞向地球,導致地球毀滅,因此與她的指導教授,李奧納多.狄卡皮歐飾演的藍道.明迪博士一同設法拯救地球的故事。
電影裡出現彗星撞地球的題材,不是第一次,但《不要抬頭看》特別的是,它把這個災難的題材,跟政治、商業與現今的媒體以及網路世界連結,讓這部表面上看起來是災難結合科幻片的作品,變得非常諷刺與寫實。
劇中發現彗星的凱特與藍道,先是去透過航空航天局行星防禦協調辦公室主任泰迪.奧格索普博士,要去白宮向總統報告這個重大事件,但梅莉.史翠普所飾演的女總統潔妮.歐林當時在政治上還有更重要的議題要處理,就只敷衍了凱特、藍道與泰迪三人。
潔妮的漠視,讓泰迪建議凱特與藍道兩人主動去找媒體,試圖透過媒體喚醒大眾,由下到上喚醒官方對這個事件的重視,凱特與藍道因此上了熱門的晨間節目,但節目只重效果,並沒有嚴肅正視他們提出的警告,主持人輕忽的態度,讓凱特憤怒的在節目上激動發言,她的言行隨即引發社群媒體對她的醜化與集體霸凌,藍道反而因為在節目上應對得宜,成為媒體寵兒。
不久後潔妮爆發緋聞,為了改變輿論方向,潔妮將媒體的注意力引導到彗星撞地球事件,還刻意安排了一位官員,以悲劇英雄式的姿態,計畫用核彈撞慧星;就在凱特、藍道與泰迪以為可以挽救地球免於滅亡命運時,白宮的計畫卻突然喊停,因為潔妮的金主之一,科技公司貝許〈BASH〉的總裁彼得.伊舍維爾,發現彗星上,蘊含著價值上萬億美元的大量稀土金屬,白宮決定改採貝許公司提出的一項尚未經驗證的技術,並希望藍道博士能與白宮合作。
原本站在同一陣線的藍道、凱特、泰迪三人,此時開始理念分歧,藍道為潔妮的政策拍廣告,成為潔妮的政治化妝師,但最終,藍道內在的專業良知,還是讓他與潔妮、彼得分道揚鑣,藍道、凱特、泰迪三人重歸於好。
隨著彗星撞地球的日程迫近,彗星已經近到肉眼可見,三人共同透過各式管道,提醒民眾災難即將來臨的事實,發起「抬頭看看」(Just Look Up)運動,呼籲其他國家自行啟動攔截行動,潔妮則以「千萬別抬頭」(Don't Look Up)運動大肆回擊,這也就是這部電影的劇名由來。
電影接近尾聲時,「抬頭看看」(Just Look Up)與「千萬別抬頭」(Don't Look Up)各自高喊口號的大規模群眾運動,與不時加入的媒體運作,以及社群媒體網友們的反應,相信身在台灣的我們每個人都會非常有既視感,只要把「彗星撞地球」這個主題拿掉,換成「同婚」、「公投」、「核四」.......就會是貼近我們生活的真實場景。
世界上最準的算命軟體
電影中有兩個橋段讓我印象深刻,第一個橋段,是藍道、凱特與泰迪去白宮說明彗星撞地球一事時,藍道認真的講了一長串的說明,說明裡盡是艱深的天文與數學模型,身為觀眾的我,跟劇中的白宮官員一樣,聽得滿臉黑人問號,後來凱特不耐煩的直接打斷藍道,講出重點,才讓白宮官員終於理解藍道三人的來意。這段劇情,顯示「說人話」的能力有多麼重要,尤其在注意力愈來愈成為稀缺資源的現在,能夠把講出來的話,簡單到老嫗皆懂,才能讓你想要傳達的需求或重要事情,被快速有效的接收;而對創作者們來說,講出你的受眾聽得懂也有感的話,更是必備的基本功夫,
另一個橋段,是貝許的總裁彼得,他用AI幫藍道與潔妮算兩人最後的死法,結果潔妮很準,但藍道不準,其實,若藍道在最後沒有良心發現,離開潔妮與貝許的團隊,藍道的最終結局也會是準的;在這個時代,AI算命的準度,或許會遠勝八字、紫微斗數......曾經看過一篇文章提過,罹癌前,誰最早知道?答案是google搜尋引擎,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應該都能理解這個答案背後的緣由。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看起來愈來愈全知,但全知的背後,仰賴的是搜尋引擎,尤其是google大神,google大神不只萬能到能提供我們所需的各樣資訊,更是全知到幾乎掌握我們很多人的內在私密;有如此大能的,不僅只有google大神,facebook等社群媒體也不惶多讓,這世界最了解我們的人,或許不是親密的家人或朋友,而是google、facebook、instagram…….由此所延伸出來的,這些科技巨獸,對我們無形的影響甚至掌控,是很值得戒慎的。
你看到的新聞是真「新聞」嗎?
綜觀全劇,讓我最有感覺的,還是潔妮與彼得,為了政治與商業的利益,在媒體上所做的種種操作;現今,即使不是網路重度使用者,「媒體識讀」都是每一個人,不論年齡多大,都需要培養的能力;透過line這些已經是日常必備的社群軟體,每個人每天都接收巨量的訊息,每一篇你眼睛掃過的文章,你都有能力辨別真偽嗎?
《哇賽!心理學》是我常聽的一個pocast節目,主持人是心理學博士蔡宇哲,與臨床心理師娜娜,他們在
〈偽裝成科普文的毒雞湯〉這則貼文裡提到,有一篇在高知識社群轉傳的文章《人的幸福感取決於什麼》,由於內容看起來是專業的論文,又與主持人的專業領域有關,主持人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想進一步找原始文獻來讀,在搜尋的過程裡,發現這根本只是一篇包著科普外皮的農場文。
這篇農場文,我其實在不同的群組看過很多次,卻也是因為讀了這則Instagram的文章,我才知道這是偽科普文;類似這樣真假難辨,在社群媒體上廣傳的文章,不知凡幾,連像蔡宇哲博士這樣專門領域的學術界人士,對他們專攻領域的文章,都沒辦法第一時間判斷真偽,更何況是我們一般人。
我想起二十幾年前,大學剛畢業在金融業任職研究員的那幾年時光,那時我的工作內容是看國際盤寫報告,報告的對象,包括公司內部的主管、業務、還有銀行、投資人,以及,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的,媒體。
除了每天供稿給媒體、處理各媒體丟過來的各式問題與需求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維繫跟媒體的關係,我們的每一場重要行銷活動,必定都在五星級飯店開說明會,宴請各媒體記者,隔一天,我們發的說明會通稿,就會以新聞的方式,在多個媒體曝光。
金融商品是專業商品,多數的讀者,在閱讀新聞的時候,只會看到,某個市場與某個金融商品的短中期展望非常好,有能力對新聞裡的內容,做出獨立判斷的非專業讀者,為數不會太多,讀者往往以為他們讀到的是富含乾貨的新聞,實際上卻是我們的置入性行銷,這是當時我們業界的重要行銷方式。
我們公司比較小,行銷活動大多都是透過跟記者維繫良好的關係,以新聞稿的方式,在專業中雜揉產品商業目的,默默做行銷,業界規模比較大的公司,會有預算在媒體買廣告,但這筆經費買的廣告,除了廣告本身的行銷目的以外,也在買跟媒體的關係;而且,即便金融商品有專業門檻,讀者再怎麼不懂,也分辨得出來,廣告的目的就是在賣商品,因此,用新聞包裝的置入性行銷,更能有效的將銷售目化為無形。
這是二十幾年前的狀況,但現在大家對於「業配」的概念愈來愈熟悉,一則網路的文章或影片,是否有業配的成分,大多數有在網路上活動的人,多少都嗅得出一些端倪;加上部落格大興之後,很多部落客的專業見解,並不亞於業界人士,像《方格子》就有不少專業的作者;對投資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的專業管道愈來愈多,就不必像二十幾年前,關於投資的資訊管道,大多透過媒體,媒體的資訊又來自業界,普羅大眾在嚴重的資訊不對稱下,難以判斷資訊的純度。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有一個知名的命題「看不見的手」,在經濟的世界裡,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影響市場的價格與動態,而我們每日接觸的巨量資訊裡,會不會,也有一隻或多隻看不見的手,在決定我們看到的世界模樣?
《不要抬頭看》的結局沒有走傳統路線,結尾有溫馨,也有奇趣,最重要是,一定要看到最後的最後,片尾字幕播完之後,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最後收尾,千萬不要錯過。
這篇文章也可以用聽的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