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翻開屬於人文的維基百科《意猶未盡的黃金時代—追憶二十世紀初西方文明的盛夏》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好像在瀏覽維基百科的年度頁面,有時候我在理解一些事情時,會習慣去看看這一年世界上其他地方發生什麼事?就像當我在理解中國朝代歷史時,也一定會看看西方世界正在發生什麼,有時候會很驚訝,因為時常會看到超乎想像的事情。
題外話,這樣感受超乎想像的情況,在近現代會越來越少,或許是因為全球化的影響,導致全球越來越趨近同步,不知道是好還是壞...
作者是德國人,雖然他是以整個歐洲的文化圈作為資料蒐集的標準,但我覺得作者還是以德國為中心建構他的論述。
作者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前一年—1913年是關鍵年,因此他蒐集藝文,甚至科技相關的軼事,想去拼湊出一個脈絡,除了短短呈現出文字,有時候會加一點現代角度的回顧,多半有點小諷刺、小幽默。
BTW,1913年的維基百科上,5月2日美國率先承認新成立的中華民國政府。
以歷史學的角度,我認為這本書裡的臆測太多了,比方說,書中提到畢卡索、女友與寵物狗出遊前,寵物狗央求畢卡索帶上牠一起的畫面,這是怎麼樣臆測出來的呢?雖然可能並不影響這本書的論述主軸,也增加了一些趣味,但在閱讀上會稍稍影響了一點可信度。
裡面提到荀白克的部分倒是蠻有趣的,書中沒說是不是他的首次作品公演,但我想也許是,本來期待聽到浪漫派曲風到觀眾,聽到了意想不到的「噪音」勃然大怒,還有人上台去搧了荀白克巴掌。
我想到,好多好多年前看了電影《幻雨追緝》,記得當時本來要看的是別的電影,看到日韓兩大頂尖演員木村拓哉與李秉憲,(當時既哈韓又哈日的我馬上放棄本來的電影改看這部)又主打導演陳英雄的暴力美學,我很好奇暴力的美學有多美,其實蠻期待的。
結果...
同行說這部電影讓他留下終生陰影,在看電影的過程中,有一個人奪門而出就沒再回來,還有人乾嘔...
雖然我不是要說荀白克的無調音樂與陳英雄的暴力美學有任何關聯,但想像如果我是1913年荀白克音樂會的觀眾,聽到跟自己本來預期相差甚鉅的音樂時,
會安靜地聽完?還是奪門而出?還是衝上去打他兩巴掌?我應該是屬於安靜地聽完,往往我的接受度超過自我想像的宏大。
書本尾聲,也是1913年的尾聲,作者引了〈一九一三年總結〉(Bilanz 1913)的一段文字:
「如果迷信之人想要聲稱十三這個數字會帶來不幸,大可援引逝去的這一年為例。在世界各地假政治知名所發生的事反映出奴性、殘暴和愚蠢。對歐洲而言,一九一三年意味著所有政治手腕的失敗,使得對戰爭的恐懼在各國都引發了經濟災難,這些災難已經帶有戰爭的味道。各國不斷增加的軍力終將導致世界大戰的災難。」
完美的預言。
********************************🌑
《意猶未盡的黃金時代——追憶二十世紀初西方文明的盛夏》(1913 - Was ich unbedingt noch erzählen wollte)
作者:弗洛里安.伊里斯 (Florian Illies)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9/10/19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會員
53內容數
無論是電影還是戲劇,除了動人精彩的劇情、充滿吸引力的演技...要素之外,不可或缺的是音樂。 這個專題在於發掘戲劇與音樂交錯時的動人瞬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Gin C.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康拉德在1907年出版的諜報類政治小說,也可說充滿寫實主義的色彩。故事環繞在格林威治天文臺發生的一次恐怖爆炸攻擊,不過恐怖份子沒有得逞,反而把自己炸得粉碎。 面對社會的不公平,感到憤怒異常,不是應該是人性正常的表現?但在現實中,擁有正常情感的人反而是異數... 出版社:商周出版
新年快樂!2022虎年行好運! 去年我看了50幾本書,一整年都在跟圖書館玩你追🏃‍♀️我趕🏃‍♂️的遊戲,同時書架上還躺著一推安逸🛌的書,借書與買書的閱讀比例大概是二十比一吧...這是我第一次做這個計算,不知道明年會怎麼樣~覺得很有趣~
19世紀末隨工業革命、科技迅速發展,改變了生活,更撼動歐美國家社會階級,巨大變化,使當時的人對未來充滿不確定,進而超現實的故事在這個時代特別的多,這些故事除了恐怖元素之外,也能看到許多當代仍持續被關注的性別議題,也能隱隱看到描述心理疾病的影子。 萬聖節快樂!!!
金智允作為英文系首位非白人男性的系主任,到底能不能成為扭轉美國白人至上、絕對權威的第一人呢?
康拉德在1907年出版的諜報類政治小說,也可說充滿寫實主義的色彩。故事環繞在格林威治天文臺發生的一次恐怖爆炸攻擊,不過恐怖份子沒有得逞,反而把自己炸得粉碎。 面對社會的不公平,感到憤怒異常,不是應該是人性正常的表現?但在現實中,擁有正常情感的人反而是異數... 出版社:商周出版
新年快樂!2022虎年行好運! 去年我看了50幾本書,一整年都在跟圖書館玩你追🏃‍♀️我趕🏃‍♂️的遊戲,同時書架上還躺著一推安逸🛌的書,借書與買書的閱讀比例大概是二十比一吧...這是我第一次做這個計算,不知道明年會怎麼樣~覺得很有趣~
19世紀末隨工業革命、科技迅速發展,改變了生活,更撼動歐美國家社會階級,巨大變化,使當時的人對未來充滿不確定,進而超現實的故事在這個時代特別的多,這些故事除了恐怖元素之外,也能看到許多當代仍持續被關注的性別議題,也能隱隱看到描述心理疾病的影子。 萬聖節快樂!!!
金智允作為英文系首位非白人男性的系主任,到底能不能成為扭轉美國白人至上、絕對權威的第一人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花了好幾天時間,終於把第六章主線通關了,聽說搭配伊索爾德的個人劇情「小房間」一起看,會有別樣的風采,但就先這樣吧,聊聊第六章。 原以為第六章會緊接著第五章特別篇,講述的阿派朗學派遭遇襲擊的後續,沒想到故事一轉,來到了維也納,年份正是一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的1914年。
Thumbnail
這本書是關於中日抗戰的歷史書籍,描寫了當時的場景和家庭失散的故事,充滿了生動的例子。作者深刻地描述了那個年代的情感和家庭失散的痛苦。
Thumbnail
中國近代戰敗後,其內政受到列強極大的干預和限制。這被近現代中國人視為極大的恥辱。這帶來兩種主要的對外部世界的反應。一種意識到應該向更發達的國家學習,主要就是向西方國家學習,學習它們先進的技術;以追趕上發達國家,從而擺脫列強對中國事務的干預和影響。這種反應首先表現在清王朝1861年至1895年間開展的
Thumbnail
在後現代史學影響下,史學作品免不了沾染到社會科學的味道。要求數據、要求圖表、要求嚴謹的史料堆砌、要求用社會科學方法分析…… 我們似乎很容易忘記,歷史的本質是敘事,是說好一個故事,如何在敘事和「科學」之間取得平衡,是現代史學家的難題之一。 《意外的國度》就是充分展現了史學家本質的作品。
Thumbnail
《第三帝國興亡史》 作者威廉.夏伊勒(William L. Shirer)是一名記者,親眼見證過希特勒崛起的過程,戰後又到混亂的檔案倉庫翻閱、掌握了許多「第三帝國」的史料。這本書並沒有參照學術格式,因為作者本身就是史料(類似李德哈特)。
Thumbnail
相比目前繁體書上常見的「瘋狂的中世紀」、「黑暗的中世紀」等介紹,本書採取一種樸實但又不失趣味的方式爬梳中世紀的發展。作者丹・瓊斯非常擅於「比喻」,將中世紀發生的事情進行現代化的說明。
Thumbnail
直到歷史研究者給他們淺談電影史時,周森方知,原來早在三零年代就有彩色電影了。 這怪不得他。說起世紀中葉歷經的文化浩劫,史學家曾想以「八國聯軍焚毀圓明園」比擬,然而,時間以自己的方式做出最公正的決判:它以他們的無知與失落為證,顯現物質的殞滅遠不及那場禍事給整個國家的根基,乃至那一整個世代,帶來的迷失。
Thumbnail
一連讀了兩本艱澀的書籍,特意選了這本輕鬆小品。這書集結了伊丹十三於1961年在歐洲多國居留期間,為《洋酒天國》撰寫自己所見所聞的散文。 雖然時代久遠,但讀起來仍然趣味泱然。因為伊丹先生的生活相當精緻,對衣食住行都有一套想法和要求,從意粉的正確煮法、歐洲街頭衣著,以至y字的筆順都有所執著。
Thumbnail
把時間軸拉長到幕府末年,西力東漸、殖民地林立逐漸的19世紀,日本作家林房雄旁徵博引,完成了《大東亞戰爭肯定論》這部大逆風的著作,不只企圖用不同的視角帶領讀者看見不一樣的東亞近代史,也要證明「大東亞戰爭」,除了是一場不得不打的戰爭,也是值得讓日本人感到驕傲的歷史。
Thumbnail
大概是受到時局動盪的影響,最近還滿想閱讀一些軍事的書籍,增進自己的軍事基本知識。 在網路上看到《火藥時代:為何中國衰弱而西方崛起?決定中西歷史的一千年》一書,可以說打動我的心。大概是感受到中國對國際局勢的影響日益壯大,不僅是從國際新聞上讀來的干涉野心,從媒體識讀層面也能感受到大外宣的龐大野心。
Thumbnail
花了好幾天時間,終於把第六章主線通關了,聽說搭配伊索爾德的個人劇情「小房間」一起看,會有別樣的風采,但就先這樣吧,聊聊第六章。 原以為第六章會緊接著第五章特別篇,講述的阿派朗學派遭遇襲擊的後續,沒想到故事一轉,來到了維也納,年份正是一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的1914年。
Thumbnail
這本書是關於中日抗戰的歷史書籍,描寫了當時的場景和家庭失散的故事,充滿了生動的例子。作者深刻地描述了那個年代的情感和家庭失散的痛苦。
Thumbnail
中國近代戰敗後,其內政受到列強極大的干預和限制。這被近現代中國人視為極大的恥辱。這帶來兩種主要的對外部世界的反應。一種意識到應該向更發達的國家學習,主要就是向西方國家學習,學習它們先進的技術;以追趕上發達國家,從而擺脫列強對中國事務的干預和影響。這種反應首先表現在清王朝1861年至1895年間開展的
Thumbnail
在後現代史學影響下,史學作品免不了沾染到社會科學的味道。要求數據、要求圖表、要求嚴謹的史料堆砌、要求用社會科學方法分析…… 我們似乎很容易忘記,歷史的本質是敘事,是說好一個故事,如何在敘事和「科學」之間取得平衡,是現代史學家的難題之一。 《意外的國度》就是充分展現了史學家本質的作品。
Thumbnail
《第三帝國興亡史》 作者威廉.夏伊勒(William L. Shirer)是一名記者,親眼見證過希特勒崛起的過程,戰後又到混亂的檔案倉庫翻閱、掌握了許多「第三帝國」的史料。這本書並沒有參照學術格式,因為作者本身就是史料(類似李德哈特)。
Thumbnail
相比目前繁體書上常見的「瘋狂的中世紀」、「黑暗的中世紀」等介紹,本書採取一種樸實但又不失趣味的方式爬梳中世紀的發展。作者丹・瓊斯非常擅於「比喻」,將中世紀發生的事情進行現代化的說明。
Thumbnail
直到歷史研究者給他們淺談電影史時,周森方知,原來早在三零年代就有彩色電影了。 這怪不得他。說起世紀中葉歷經的文化浩劫,史學家曾想以「八國聯軍焚毀圓明園」比擬,然而,時間以自己的方式做出最公正的決判:它以他們的無知與失落為證,顯現物質的殞滅遠不及那場禍事給整個國家的根基,乃至那一整個世代,帶來的迷失。
Thumbnail
一連讀了兩本艱澀的書籍,特意選了這本輕鬆小品。這書集結了伊丹十三於1961年在歐洲多國居留期間,為《洋酒天國》撰寫自己所見所聞的散文。 雖然時代久遠,但讀起來仍然趣味泱然。因為伊丹先生的生活相當精緻,對衣食住行都有一套想法和要求,從意粉的正確煮法、歐洲街頭衣著,以至y字的筆順都有所執著。
Thumbnail
把時間軸拉長到幕府末年,西力東漸、殖民地林立逐漸的19世紀,日本作家林房雄旁徵博引,完成了《大東亞戰爭肯定論》這部大逆風的著作,不只企圖用不同的視角帶領讀者看見不一樣的東亞近代史,也要證明「大東亞戰爭」,除了是一場不得不打的戰爭,也是值得讓日本人感到驕傲的歷史。
Thumbnail
大概是受到時局動盪的影響,最近還滿想閱讀一些軍事的書籍,增進自己的軍事基本知識。 在網路上看到《火藥時代:為何中國衰弱而西方崛起?決定中西歷史的一千年》一書,可以說打動我的心。大概是感受到中國對國際局勢的影響日益壯大,不僅是從國際新聞上讀來的干涉野心,從媒體識讀層面也能感受到大外宣的龐大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