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6/06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數位世代,改寫了我們孩子的童年

    數位世代
    數位世代
    不同世代面對數位產品,態度和使用習慣大不同,這是我們正在了解及學習的事。
    你可曾想過我們現今所處的數位環境是如此的豐富便利,為我們帶來很多的可能。在這個時代,大多人幾乎有智慧型手機與上網經驗,甚至隨時能從網路上獲取所需資訊,進行購物、交友、玩遊戲、娛樂,以及進行即時或虛擬的人際互動等社交行為。隨著網路科技的發達,智慧型手機的到來,發展出不同的名詞來形容世代的差異性。你知道什麼是「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及「數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嗎?
    根據美國作家馬克.普倫斯基(Marc Prensky)從教育領域的觀察角度,在2001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這兩個名詞,以1980年代為分界。「數位原住民(*1)」是指在此之後出生,從小生活在發展迅速的數位環境且被各式數位產品包圍的人,他們獲得知識的途徑廣泛而多元,善於吸納新穎的資訊;「數位移民」則是入學後,才在學校經過特別學習或進入職場後,經過教育訓練而學會使用數位科技產品,並去適應數位時代的科技社會,因而被稱為「數位移民」。
    這似乎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現在,做父母的生活、學習與成長環境與我們的孩子截然不同,已經不是我們教小孩,而是需要向下一代學習。而在這幾年的校園工作經驗中,有機會了解孩子們的世界,深切體悟到網路及智慧型手機如何影響青少年生活的各個面向,包括身心健康及人際互動。手中的螢幕深深吸引孩子的目光,其實我們大人也是。我有時很驚嘆數位產品及手機APP的日新月異,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你認識下面幾個呢?
    • Instagram、小紅書、抖音
    • bilibili、Snapchat
    • YouTuber、實況主、直播
    • 傳說、王者榮耀、英雄聯盟
    坦白說以上滿多是我從孩子口中得知,才發現天阿!網路帶給我們的,遠比我想像的還要多,這些東西,就是孩子們的次文化,也是他們吸收資訊的主要來源。我記得我的案主曾跟我說他的電繪能力是從bilibili這個網站自學而來,跟我分享作品時的當下,欣賞這個孩子對動畫的執著與熱情;同時,這個分享網站也讓一群有相同嗜好興趣的人們在此交流,隨時隨地,不分國家區域、不分種族的給彼此回饋。
    不過,這些數位產品,我們究竟何時可以給小孩使用才對呢? 從國內外相關的研究文獻、書籍及教育學者,經過了許多討論,我覺得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體認到孩子會與網路、手機一同生活成長的事實,與其限制他們不要使用網路,不如教他們如何正確使用這些產品,建立或提升他們所需具備的能力,舉例來說,像是是否能辨識網路得來的資訊,這些訊息是否正確?是否普及?尤其現在網路可能有假新聞、不實報導,這些可能會影響他們的判斷。還有,是否懂得保護自己的隱私與個人資料嗎?在加入或下載APP的服務時,其實我們不自覺給出太多個人資訊,這些資料如何被使用,我們是否有跟孩子做這方面的討論,提醒孩子需仔細閱讀相關的隱私與服務條款,當我們使用免費網站,如臉書或YouTube,他們從中得到什麼?我們是否有好好思考過這個問題,其實線上的一切都不太可能免費,那個代價就是個人的資料,用個資換取哪些服務是我們須謹慎決定的。網路世界裡所需具備的種種能力,是我們可以陪著孩子一同面對及學習的,我覺得以這樣的眼光來看待我們所處的數位環境多了一些樂趣與挑戰,也持續引導孩子思考下去,真好!
    Photo by Greg Rosenke on Unsplash.
    備註:
    1. 參閱「數位原生代VS網路移民,數位代溝如何解?」大家健康雜誌: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Rv7rLW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